直肠周围脓肿误诊为阑尾炎1例分析

/ 1

直肠周围脓肿误诊为阑尾炎1例分析

张德彬

张德彬(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普外三科辽宁瓦房店116300)

【中图分类号】R6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9-0184-02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6岁。因下腹部胀痛7天为主诉入院,患者于7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下腹坠胀感,疼痛,近3天出现了下腹部疼痛加重,伴有排尿、排便困难,发热,周身不适等症状,病情呈持续性加重。入院时,寒战,高热,烦躁不安,呼吸深快。

查体:T39.6℃,P124次/分,BP90/60mmHg,急性病容,表情痛苦,被动体位,神志清,心肺(一),下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以右下腹部为重,肝脾未触及,肠音弱,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肛周未见红肿。

实验室检查:血WBC22.4×109/L,N:0.90%,血糖:17.8mmol/L,尿糖:(++++),尿酮体:(++),初步诊断:①感染性休克。②急性下腹部腹膜炎。③急性阑尾炎。

2治疗方法

2.1行术前准备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在至腹膜外层时,流出大量黑褐色脓汁,伴有恶臭味,深筋膜变黑坏死,腹膜灰暗,水肿,探查脓腔上至脐上2cm,下至耻骨联合,向后至盆腔,开腹见腹腔约有100ml淡黄色浑浊液,探查腹腔脏器未见异常,盆腔充血水肿,术中行肛门指诊,距肛缘5cm的直肠左侧壁,有一异物刺入直肠,取出见约2cm长的鱼骨,术中诊断:直肠破裂,直肠周围急性坏死性筋膜炎,Ⅱ型糖尿病,并于左臀部、距肛缘3cm处,肛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肛提肌至直肠骨盆间隙,以3%双氧水,0.2%甲硝唑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尽可能清除坏色组织,并于左右下腹腹膜外及左直肠旁放入双套管引流,逐层关腹。

2.2术后治疗

(1)给予抗生素联合应用,根据细菌培养药液结果,选择2-3种敏感抗生素。

(2)引流管冲洗每天2—3次用0.2%甲硝唑冲洗引流,使引流通畅。

(3)支持疗法注意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注意热量及蛋白质补充。

(4)积极治疗并发症纠正贫血,糖尿病等并发症。

3结果

经过56天治疗,病人痊愈出院。

4讨论

肛周及直肠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常继发于会阴部各种感染、创伤等。本病例为鱼骨刺伤直肠而引起直肠周围感染,肛门直肠周围组织存在一些间隙,这些间隙特点是相互沟通的,组织疏松,脂肪多,神经少,容量大,并由大量机体纤维隔离成许多网络。一旦形成感染,则脂肪组织坏死成脓,蔓延快,蓄脓多,在未破溃前,脓无出路,故以剧烈张力性疼痛且持续性加重为主要临床特点。本病例鱼骨刺伤距肛缘5cm处直肠于肛提肌以上,形成了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向上蔓延至腹膜之下,肛提肌以上。多为需氧菌及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在感染发生过程中,人体在致病菌及其产物的影响下,产生大量炎性介质,引起过度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再加上病人患有Ⅱ糖尿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酮症酸中毒,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

本病例运用:急诊手术行脓肿切开引流,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每日引流管冲洗,全身支持治疗以及积极纠正贫血及糖尿病治疗,病人痊愈出院。但是,通过本病例得到教训:

(1)病史询问不详:没能问出患病的全过程。

(2)查体不细致,术前没能进行肛门指诊,并且对下腹部有捻发感的体征未给予重视及认真思考。

(3)必要的辅助检查不全,应行术前腹部B超或者CT检查。

外伤致骨盆直肠间隙脓肿较为少见,尤其是波及腹膜外就更为少见,伴有重度感染就更为罕见了。笔者认为认真询问病史,细致查体,相关辅助检查对防止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东铭.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安徽科技出版社,2001年.

[2]MaruiL.Corman.结肠与直肠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