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非遗传承和保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非遗传承和保护

董涛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临湖镇文化广播电教站安徽亳州233671

摘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积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传承意义。然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带动我国综合技术发展的关键,为了增强国力,我国以各种惠民政策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生产结构的不断转变,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了改变当前的这种现状,需要我们加强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措施的深入研究,旨在不破坏非遗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经济。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保护措施

在人类文明中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虽然都是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传承,但是所具备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却是同等重要的。上千年的文化沉积下,农村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致使我国不得不采用一定手段来推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从而稳固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由于农村生产结构的变革,致使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很大影响,同时也对其传承的环境带来深远的影响。实际上,农村居住者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的传承力量,要想加强农村非遗传承和保护就必须加强农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认识,使其自觉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努力,在多方合作下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传承。

一、当前形势下农村状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影响

当前形式下,农村状态与以往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农村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由于地理条件与民俗的差异性,致使农村经济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农村经济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大多数务农人员放弃农业,选择到城市务工来改变贫困的现状,这就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力量也在不断减少。在贫富落差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物质生活而放弃文化传承,这也是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幅度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作用下,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受到一定影响,农村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现代发展形成较大的差异。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农村的耕地文化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可以不单靠耕地劳作维持生计,而是通过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业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广播电视得以普及之后,传统的街头表演已经不再受到追捧,导致民间艺人无法靠此维持生活,不得不选择其他经济活动来获取收入,最终导致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得到传承。

二、农村社会发展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

我国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归纳为保证文化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要素。而相关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中国上千年历史文化衍生而来的,推动国家和民族生存及发展的精神动力,可见无论是从国家出发还是从民族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表现出重要的传承和保护意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相同,它的传承首先是建立在地域、社区以及特定人群上的,其次才是民族、国家和世界上,所表现的是强烈的民间色彩与历史形态。

为分析农村社会发展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我们以历史悠久的社火活动为例,它由于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被选入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社火活动是农村过年时全村都参加的集体活动,活动中从3、4岁的儿童到60、70岁的老人都参与其中,全村共同合作完成社火活动的筹备工作。因社火属于大型的集体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作为支持,通常人们都是以自主捐资的形式完成资金和物资的筹集,这正表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合作思想。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并不是为了给外界观赏的,而是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能够实际影响农村的发展,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

社火活动是一种集体观念的表达,在社火活动前,村民共同确定活动内容,通过村民共同参与选出的戏曲故事或者现实故事代表的是整个集体的观念,对村民来说属于集体向往的愿望,社火活动即使娱乐项目,也是集体学习的课堂,对全村人员进行历史文化的熏陶,社火活动的内容对于农村的文化建设具有非凡的示范意义,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明了方向。

2、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农村社会发展的现状可以说并不乐观,由于市场经济对其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并且缺乏对应的管理机制,致使农村发展一直处于不理想的状态。除此之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以传承对农村发展带来的影响,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衰败,精神文明丧失致使农村社会发展落后,这充分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对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关系。要想确保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要加强对农村非物质文化财产的保护与传承,将民族精神进一步弘扬。

三、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策略

1、开展保护宣传活动,提髙农民认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重视之后,各个层面的文化部门先后开展了多次宣传活动,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人心,我国还设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日,将其作为每年必须开展的全球性活动,为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大多数人所熟知。部分学者和学生也自主投入到宣传工作中,为宣传活动带去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宣传活动中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没有针对农村居住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者开展对应的宣传活动,虽然部门知识水平较高的村民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但是却缺乏一定的认知,无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身的文化联系起来,这也就形成了无法达成宣传目的的重要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根本上来说属于农村文化的范畴,农民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如果无法了解其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意义,那么就会导致政府和国家为非物质文化传承所做出的努力都是无用功,无法改变农村非遗传承和保护的现状。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农村都是经济水平、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落后的群体,随着贫富差距不断加深,农民会对自身的文化产生质疑,如果无法使其尽快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将会造成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遗弃。为此,文化部门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只有获得充分认可和赞赏,农民才会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识,民间艺人也会得到更多的支持,才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希望与动力,促使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

对近几年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传宣传工作获得的成效可以看出,宣传方式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改进。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以及传人除了要靠登报的方式进行公布,还需要以县级文化部门到非遗传人所在村举行大型的授牌仪式。让全村人都了解到国家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视,并且这种做法还可以给传承人带去荣誉感,让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高兴趣,达到宣传的目的。

2、将非遗保护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应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起点,把开展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应该尽快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3、保护非遗生存机制,增强非遗生存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里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们或是用来娱神或者娱人,满足人的精神和社会需要;或是生产出产品,直接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从而形成了各自的生存机制。今天,由于社会的变迁,这些生存机制受到了破坏或消解,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关注和保护它的生存机制。

4、使农村非遗走进学校

将一些有教育意义和传承价值的农村非遗项目,整理编排成艺术作品,或是舞蹈,或是戏剧,或是歌曲,投放到学校当中去,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一下当地非遗活动的乐趣,这样以来不仅能使非遗作品得以保护,同时也活跃了校园文化,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非遗作品得到了传承,这样做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万众赞成,肯定受到人民群众和政府的高度赞誉。

四、结语

人类文明中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同等重要,不同之处是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与保护相对困难。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仅需要对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品进行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需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环境,不局限于对传统技艺与民间艺人的保护工作。为此,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在多种保护方式的作用下,改善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环境,在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苏海丽.如何做好新农村合村并居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J].神州,2012(17):23-23;

[2]金一媚.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个案研究[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3(2S):26-28;

[3]陆玲.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村落景观规划[J].建材发展导向,2016,14(1):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