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灰空间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浅谈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灰空间的应用

沈娜

沈娜

杭州余杭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311121

摘要:"灰空间"作为融合建筑内、外部的过渡空间,具有丰富的空间形式与功能,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重视,并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建筑创作中,已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发展方向。本文以人、建筑和环境相协调的关系出发考虑,通过对灰空间的理解,并结合我国传统民居中常见的空间表现形式来阐述现代城市住宅规划中“灰空间”的应用。

关键词:现代城市;住宅设计;灰空间

一、引言

灰空间一词来自于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对一种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有一定的隐蔽性,半私密,半公共性的中介空间的理解和界定,是过渡空间。如庭院、走廊、雨棚、门楼、门道等等。这种空间形式我们还可以指建筑群周边的广场、绿地等。这种空间是一种模糊空间,起到媒介作用,是追求“内部和外部的共生”的一种空间概念。

二、灰空间的特点

“灰空间”作为一种柔性而非刚性的建筑空间边界拥有了特殊的暧昧的性质和多义的属性,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特点。

1.半开放性的“灰空间”可以为使用者的日常活动行为提供一种半公共属性的领域范围,即采用一种半开放的建筑构成形式,让使用者可以在这种较为私密的氛围中进行行为的开展,如休憩和交谈。而正是这种半私密性空间的创造,既巧妙地让使用者避免完全暴露在公共场所中而产生一种不安的焦虑,又重新找寻到了现代人因情感上的疏远而缺失的本因存在的情感的纽带,使得空间的品质得到本质的提升。

2.过渡性“灰空间”是建筑内外部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使用者在进入该部分空间后能够感受到空间即将发生的转变和建筑功能的物质性转换。

3.节点性“灰空间”作为一系列空间的节点,起着连接城市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联系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作用。当下人们对生态化的建筑需求越来越明显,“灰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充分与自然与环境发生互动的可能性,而且在一定设计条件下,还大量的采用构建遮阳、气候缓冲、低碳节能等生态型功能。“灰空间”不仅仅能够提升建筑容积率、改善空间的使用品质,还为现代城市的广大居民提供了居住、休息、互动等基本生存活动行为发生的场所。

三、现代城市住宅现状以及“灰空间”应用的必要性

现代城市住宅在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多,农村人口又向着更加便利的城市地带聚居,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用地的减少,这就导致了城市不断向外扩延,人们纷纷从熟悉的横向建筑搬进了陌生的纵向建筑,住在封闭的缺少和外界的沟通和联系的空间中;又一方面设计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城市的发展外,不断地增加容积率和建筑覆盖率,擅自缩小建筑间距和配套设施并且设计总是在“红线”范围内思考问题,建筑缺少了退让和过渡。这样虽然房子建多了,但人们在视觉上找不到平衡点,建筑也失去了生气。

居家住宅总体而言应是具有相当封闭性的私密空间,但是一个好的住宅空间应该留足室内和室外交流的空间,建筑和建筑间应该有过渡,空间之间应该形成互动和关心,这样整个住宅区的环境才能适应人们的需求。对于现代城市住宅来说生存的需求,安全的需要,还有精神的需要,使得人们不得生活在其中,这就更需要有灰空间来作为设计媒介,并且作为重要的设计手段应用到现代的居住建筑中去,使人和环境、建筑能够和谐相处。故起着媒介作用的灰空间的应用,正是现代城市中能够给予我们的,它在现代城市设计中不容乎视。

四、传统建筑灰空间对现代城市住宅设计的启示

在黑川纪章之前在中国民居中就已有了很多关于灰空间的应用的例子,比如传统民居中的庭院与天井、檐廊、廊棚、门楼、门道、等。如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打开门和窗就可以看到室外景色,人们可以在这里养花栽树,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样室内、室外的连续性可以将室内和室外的景色延续到对方,从而达到了室内外环境的共生。檐廊是民居住宅中室内和庭院的过渡,人们没有完全割裂室内和室外的自然联系,可以在这里喝茶,玩乐,手工劳作,也可遮阳,档雨,还有一系列日常活动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它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体现了室内和建筑的过度空间。廊棚是沿河的店铺或者是宅前加建的部分,分布在街道两旁,人们不但可以在这里玩耍,休憩、交往,还可以进行贸易、游览等活动。这样的空间表达形式使人们在这里沟通的同时不会被风吹雨淋,烈日暴晒,也可以使得建筑内部与外部产生一种互动,渗透出江南水乡浓郁的生活情调。

传统建筑中还有亭、榭、阁、舫等等,这样的建筑形式,室内和室外的关系是等同的,形成自然的衔接和互补,室内外空间和自然的结合模糊了室内外空间的界线,体现了“虚”和“实”的关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些一一证明了我国早期建筑创作手法在其灰空间的应用上是非常重视的。从传统建筑灰空间的应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用地面积大大减少的情况下,在城市建筑中会出现太多的小高层、高层建筑,在这种纵向建筑中灰空间正可以使建筑和城市环境得以很好的相融,大量引入灰空间使人们可以嘹望城市风光,感受大地气息,让人、环境、建筑得到共生。

五、现代城市住宅设计

从平房到四合院、再到居住区,逐渐用“社区”的概念代替了“独门独户”,这明显可以看出随着城市用地的减少居住建筑也在跟着从低矮住房转移到了较高层楼房的发展。传统民居中的庭院和天井给予我们这样的感受,人们要生活在大自然中,要充分的和大自然接触,这就要按照日常生活范围来设置的居住区,使得人们把住宅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人们在这个空间里就可以做些群体活动,如购物、娱乐、教育及社区组织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人们生活在这里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进入社区是个半封闭空间,人们在自己的社区中自得其乐,在心理上满足了人们的领域感和归属感。

灰空间在社区中的体现,宜昌明珠山庄居社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绿化区草地是成坡地状分布的,大人们可以在这里聊天和组织一些活动,小孩子可以在这里嬉戏。在篮球场人们利用一半的场地把它用做每天晚上傍晚活动的健身跳舞场地,一半的球场作为篮球爱好者的活动地,而球场和绿化区旁边又有很多的健身器材,可供人们健身、娱乐、交流感情。这正是传统民居中庭院应用的真实体现,市民化的闲暇生活就体现其中。除了广场、绿地外,在城市住宅设计中灰空间应用非常广泛,如还有底层架空式、屋顶花园式、观景电梯、观景楼梯等几种处理方式:

1.底层架空式

现代城市住宅中大量出现的混凝土结构,使得人们远离自然,闻不到泥土气息,享受不到植物被雨露冲洗过后的清新,人们和大自然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了。传统民居中的檐廊、廊棚的充分利用能够解决这一难题,延伸到在现代居住建筑中我们通常用雨棚的处理方法。要人们最大限度的呼吸到室外空间的养分,人们想出了底层架空式住宅。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建设新小区,可以利用现代的技术条件改变居住区的小气候,也能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使绿化和景观相互渗透,将建筑生态理念与相关生态技术渗入建筑灰空间的创作中去,这样“灰空间”在这里不但起到“还地于民”的作用,人们还可以在这里亲近植物、呼吸泥土的气息,还可以在这里休闲、玩耍、嘻戏等。架空层适应了现代城市的特点,将代表现代城市住宅新的发展方向。

2.屋顶花园式

现代城市住宅外立面已从以前的横向式转向了现在的纵向式,人们再也不能有地面那么大的空地来做庭院、天井。房子是高了,但人均景观却少了,为此设计师转向了另外一种设计思路,即在建筑立面上做文章。在高层建筑上每隔几层设置空中庭院、在两建筑的中间设置空中连廊等。如:北京现代城5号楼住宅。

3.观景电梯、观景楼梯

现代高层住宅建筑使得人们进入到室内就像进入到封闭的空间,不能和大地、天空、空气、雨露接触。而观景电梯、观景楼梯的出现让人们解决了这一难题。首先是观景电梯,可以在电梯上升的过程中隔着玻璃看到户外的环境空间;其次是观景楼梯,例如武昌万科城市花园中的蚂蚁工房,观景楼梯不断成了建筑的外装门面的一个造型,又使人们体会更多的步行感受。

六、小结

“灰空间”作为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联系的纽带,它所具有的独特属性已经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并在建筑创造的实践中以各种形式得到充分的运用,所创造的空间效果及其衍生的影响是其他空间所不能轻易取代的。我们要深度挖掘“灰空间”本身的特性品质,结合美学、生态学及材料学等其他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寻求和探索建筑与城市、建筑与建筑以及建筑自身内外空间的最佳结合的方式,实现品质独特的现代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