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辨证论治杂谈

/ 1

胃脘痛辨证论治杂谈

刘晓艳

(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临沂276002)【摘要】人体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之间相互协调,才能使人体的各项机能得以发挥,而脾胃在脏腑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历代医家对于脾胃病都十分重视,而胃脘痛在脾胃系统疾病中发病率较高,值得研究和整理,本文试从脏腑在胃脘痛发生、发展、治疗以及转归中所起的作用来进行解读,从而为胃脘痛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关键词】胃脘痛;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中图分类号】R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5-0256-01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现代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癌”等疾病中,疼痛部位主要位于上腹部胃脘处,历代医家所称的“心痛”、“心腹痛”、“心下痛”,多指胃脘痛而言。本病发病部位虽在胃脘,但与各个脏腑关系密切,包括表里关系、生克乘侮关系等,本文根据脏腑之间的关系来论述胃脘痛,力求从胃脘痛的发生、发展、治疗以及转归等方面来论述脏腑的重要作用。1五脏六腑与胃脘痛发病原因的关系本病的发生一是由于外感邪气,邪气客于人体,正邪相争,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胃腑的通降作用,气机郁滞,“不通而痛”;一是内伤于饮食劳倦,多伤及脾胃,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发为本病[1];一是情志内伤,可伤及多个脏腑,而脏腑功能失调又会累及脾胃,正如《伤寒论》所言:“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日久自会引起本病的发生。2五脏六腑与胃脘痛发病机理的关系本病的发生与各个脏腑相关,人体是一个整体[2],脏腑之间互为影响,一个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胃脘痛的发生与多种脏腑功能受损有关,一是脾胃本身的病变,如《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病能论》曰:“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说明脾胃受损会引起本病的发生;二是其他脏腑的病变亦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五脏六腑之间以气机相互联系,各脏腑之间通过气的变化运动相互影响,所以一个脏腑发生病变,会影响其他脏腑[3],如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肝气郁结,肝疏泄失常,横逆犯胃,木本克土,乘势而动,导致脾胃气机不利,升降失常,引起疼痛;肾与脾胃为先后天之本,脾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各个脏腑均与本病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从整体角度认识到本病的发生机制,才能为更好地治疗本病提供指导[4]。3五脏六腑与胃脘痛治疗的关系脾胃病的发生既然是一个整体的改变,治疗上势必要兼顾各脏腑病变的影响[5],本病的治疗要根据疾病所伤何脏腑,再针对所伤脏腑累及脾胃后所表现出的症状进行综合治疗,如叶天士认为治胃先治肝,多从肝木克土论治,每用疏肝之品,如香附、柴胡、白芍等,对于日久之胃痛,以“凝痰聚瘀”理论,多选用元胡、赤芍、陈皮、半夏等活血化瘀消痰之品;后世亦出现多种治胃病之法,如补火生土、益气和血、益气健脾,滋阴养胃,都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论治。总之治疗胃脘痛时,当根据五脏六腑的生理及病理特点,注重脏腑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疾病的发生、发展,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治疗,万不可以偏概全,顾此失彼[6]。最后,治疗过程中须当注意各脏腑之间的相互传变及影响[7],如《类证治裁》所说:“然喜燥者脾,喜凉者肾;欲补肾,易伤脾;欲补脾,易伤肾。……补脾佐以五味、杞子。滋肾佐以莲实、砂仁。不得偏用辛温以助火,桂附之属。亦不得偏用苦寒以戕胃,知柏之属。”表明如何解决补益脾肾中存在的问题;而《张氏医通》则从脾与肺的角度论述了如何在治疗中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4五脏六腑与胃脘痛预后的关系本病的预后,需根据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体的特质进行综合评估,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在预后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黄帝内经》所说:“春得秋脉者,死于庚辛日;夏得冬脉者,死于壬癸日;四季得春脉者,死于甲乙日;秋得夏脉者,死于丙丁日;冬得四季脉者,死于戊己日。”死于某某日,当是以生克制化而言。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性[8]。脏腑之变,必见于脉,从脉象上也可以看出本病的预后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如《丹溪心法》有:“左手脉数热多,脉涩有死血;右手脉紧实痰积,弦大必是久病”,说明了本病的虚实新久之辨;而《症因脉治》说:“或见浮紧,寒邪在表。或见沉弦,寒邪入里。或见浮数,表有热邪。或见沉数,里有热结。”说明了本病的表里寒热与脉象的关系,也与预后密切相关;《证治准绳》曰:“脉多见于右关,阴弦为痛。微急为痛。微大为心痹引背痛。短数为痛。涩为痛。痛甚者,脉必伏,大是久病。”说明了五脏六腑及其病理产物与本病的关系以及在脉象上的表现,对临床的指导意义重大。总之,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之间相生相克,疾病的发生亦说明脏腑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胃脘痛不单是脾胃自身的病变,更牵扯到各个脏腑之间关系的失衡,所以从本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以及预后方面都与各个脏腑密切相关,所以要从整体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方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本病的治愈率。本文尝试从脏腑之间的关系来论述胃脘痛,力求从胃脘痛的发生、发展、治疗以及转归预后等方面来论述脏腑的重要作用。旨在把脏腑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观念来进行胃脘痛的辨证论治,从而为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提供一种思路。参考文献[1]黄笃高.龙山胃乐胶囊治疗120例气滞血瘀型胃炎经验[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17-219.[2]叶任高,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97-510.[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81-428.[4]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3-215.[5]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3-260.[6]薛玉堂.平胃散加减治疗胃脘痛[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4):82-83.[7]冯霞,王红梅.活血化瘀用于胃脘痛的临床观察与探讨[J].河北医学,2003,9(4):381-382.[8]杨国军.柴胡疏肝汤为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J].陕西中医,2012,33(1):14-16.作者简介:刘晓艳(1977-)女,汉族,山东临沂,学士学位,脾胃科副主任,主治中医师,脾胃肝胆方向。

相关关键词

胃脘痛 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5-0256-01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在现代临床多见于&ldquo 急慢性胃炎&rdquo &ldquo 消化道溃疡&rdquo &ldquo 胃癌&rdquo 等疾病中,疼痛部位主要位于上腹部胃脘处,历代医家所称的&ldquo 心痛&rdquo &ldquo 心腹痛&rdquo &ldquo 心下痛&rdquo ,多指胃脘痛而言。本病发病部位虽在胃脘,但与各个脏腑关系密切,包括表里关系 生克乘侮关系等,本文根据脏腑之间的关系来论述胃脘痛,力求从胃脘痛的发生 发展 治疗以及转归等方面来论述脏腑的重要作用。 1 五脏六腑与胃脘痛发病原因的关系 本病的发生一是由于外感邪气,邪气客于人体,正邪相争,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胃腑的通降作用,气机郁滞,&ldquo 不通而痛&rdquo 一是内伤于饮食劳倦,多伤及脾胃,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发为本病1 一是情志内伤,可伤及多个脏腑,而脏腑功能失调又会累及脾胃,正如《伤寒论》所言&ldquo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rdquo ,日久自会引起本病的发生。 2 五脏六腑与胃脘痛发病机理的关系 本病的发生与各个脏腑相关,人体是一个整体2,脏腑之间互为影响,一个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胃脘痛的发生与多种脏腑功能受损有关,一是脾胃本身的病变,如《藏气法时论》曰&ldquo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rdquo 《病能论》曰&ldquo 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rdquo 说明脾胃受损会引起本病的发生 二是其他脏腑的病变亦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五脏六腑之间以气机相互联系,各脏腑之间通过气的变化运动相互影响,所以一个脏腑发生病变,会影响其他脏腑3,如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肝气郁结,肝疏泄失常,横逆犯胃,木本克土,乘势而动,导致脾胃气机不利,升降失常,引起疼痛 肾与脾胃为先后天之本,脾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各个脏腑均与本病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从整体角度认识到本病的发生机制,才能为更好地治疗本病提供指导4。 3 五脏六腑与胃脘痛治疗的关系 脾胃病的发生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