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分析

郭洪涛杨迎春

郭洪涛杨迎春(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00)

【中图分类号】R76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8-0092-02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晶体后囊膜破裂的原因。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212例220眼,对其中30例30眼术中晶体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探讨。结果30例24眼均一期植入人工晶体,术后矫正视力≥0.4者30例30眼(13.6%),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晶体后囊膜破裂是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常见的并发症,可发生在手术中的各个步骤,但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及谨慎细致的术中操作,可降低其发生率,避免出现其他并发症,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术后视力。

【关键词】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并发症晶体后囊膜

晶体后囊膜破裂是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常见的并发症,若处理不当,可导致人工晶体植入困难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中如何及时、有效地控制及处理此并发症,是术前必须考虑到的问题。现将我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进行此手术的212例员220眼中,晶体后囊膜破裂的30例30眼进行总结,以探讨该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212例220眼,男114例122眼,女98例98眼,年龄62-87岁,平均74.5岁。其中合并糖尿病者96例104眼。其中30例30眼术中发生晶体后囊膜破裂,发生率13.6%。

1.2手术方法: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球后麻醉,粘手术敷贴。剪开上方10-14时位球结膜,分离,止血,做上方距离透明角膜缘1.5mm11-13时的巩膜隧道切口,长约5-6mm,前房内注入粘弹剂,环形撕囊或开罐式截囊,水分离,水分层,游离晶体核入前房,扩大内切口使内口略大于外口,前房注入粘弹剂,晶体圈圈出晶体核,吸出残余晶体皮质,再次前房内注入粘弹剂,术中发现晶体后囊膜破裂后,根据破裂口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2结果

2.1术中情况30例(30眼)术中发生晶体后囊膜破裂,其中撕囊6例、水分离7例,圈核时5例,吸除晶体皮质及后囊膜抛光时8例,植入人工晶体时4例。6例(6眼)合并玻璃体脱出,均使用囊膜剪清除玻璃体。24眼均一期植入人工晶体,其中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9眼,睫状沟植入11眼,悬吊晶体植入4眼。6眼改为二期植入人工晶体。

2.2术后视力24眼人工晶体均正位,裸眼视力0.2-0.3者4眼(13.3%),0.4-1.0者20眼(66.7%)。

3讨论

晶体后囊膜破裂是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如术中突然出现前房加深,且前房深度不随注吸而变化;晶体核向下沉,晶体皮质向周边扩散,抽吸晶体皮质困难等现象时应考虑晶体后囊膜可能破裂[1]。

3.1术中晶体后囊膜破裂可发生在术中的任何步骤,主要与术者的熟练程度有关,6例发生于撕囊时、7例发生于水分离旋转晶状体核时用力不当致悬韧带断裂所致,5例发生于娩核时对后囊压力过大所致,8例发生于吸除晶体皮质及后囊膜抛光时灌注不足所致,4例发生于植入人工晶体时对后囊压力过大所致。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1)切口因素:切口过小,外切口位置靠后,内切口小于外切口,使手术操作不便,娩核困难,增加手术难度。易导致悬韧带断裂,后囊膜破裂。

(2)后房压力高:麻醉后未压迫眼球,眼压降低的不充分,或患者紧张屏气,或患者躁动均有可能导致后囊膜破裂。

(3)前囊膜受力不均:撕囊未形成环形撕囊,截囊时悬韧带断裂或后囊膜破裂。晶状体核较大而撕囊口小时,核在囊袋内难以转动,要将核脱入前房比较困难,往往容易导致后囊膜破裂。

(4)圈核时后囊膜破裂:圈核时上方悬韧带断裂或前囊口撕裂,裂口延伸到后囊;游离硬核力度过大,锐利的硬核边缘将后囊膜刺破;圈核手法不正确,晶体圈匙捅破后囊膜。圈核操作是该术式中难度最大的部分,操作不当,不但可使晶体后囊膜破裂,还可增加对角膜内皮的损伤[2]。

(5)植入人工晶体不熟练:植入人工晶体时,晶体襻压迫后囊膜;人工晶体调位手法不熟练。

(6)粘弹剂的阻力可使人工晶体在后房植入时晶体向阻力低的一方移动,植入晶体时应把人工晶体向后倾斜以克服粘弹剂的阻力。使人工晶体便于植入囊袋内。

3.2术中晶体后囊膜破裂的处理术中发现晶体后囊膜破裂后,应立即终止手术操作,维持正常眼压,使玻璃体维持于原位,阻止其通过破裂的晶体后囊膜进入前房,并仔细探看晶体后囊膜破裂口的情况,根据破裂口的大小及玻璃体脱出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视具体情况将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或睫状沟或改为二期植入人工晶体。

3.3为避免后囊膜的破裂,我们体会术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尽量采用相对安全的麻醉方式,充分控制眼压,充分扩大瞳孔至6mm以上,选择适当的手术切口,术中操作仔细,动作轻柔。前囊口大小要适宜(6.0-6.5mm)。充分水分离,水分层在手术步骤中很重要,水分层可将中心核与核外层之间分离,使核易于脱位于前房及易于抽吸晶状体皮质,减少对囊膜及悬韧带的牵扯,且中心核后方的核外层在圈匙进入时对后囊可起到圈垫保护作用,即使较小的隧道切口即能娩出晶状体核,可减少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圈核力量要适度。植入人工晶体下襻时避免过分的将人工晶状体推向下方,以其光学部分不超过瞳孔中线为准;植入人工晶体上襻时要明确人工晶体位置,再用调位钩调整人工晶体,以使人工晶体上襻易于滑入囊袋内。

综上所述,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技能易于掌握,手术过程平稳,风险低,只要有一定显微手术经验的医生都可顺利掌握。术中做到精、细、稳、轻、准、巧,做好隧道切口,充分利用好粘弹剂保护好眼内组织,把握好水分层、水分离及娩核等环节,手术即可成功[5]。随着手术熟练程度的提高,只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谨慎的术中操作,就可以极大地降低术中晶体后囊膜破裂的概率,提高后房型人工晶体的植入率,并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视功能。

参考文献

[1]宋媛,王彩霞,王秋美.小切口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中国医学创新2010年11月第7卷第32期MedicalInnovationofChina,November.2010,VOL.7No.3274-75.

[2]郭晶,董希和,王勇.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0,22(1):53-54.

[3]宋愈.硬核性白内障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62例国际眼科杂志,2004;4(2):32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