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思维过程,培养思维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参与思维过程,培养思维能力

杨金圣

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中心小学杨金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由人的认识需求引起的心理活动,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要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意向,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就必须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凭着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通过主动求知和思考,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见,思维情境的创设是数学教学活动中最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设思维训练的情境,提供思维的空间;还要精心设计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题。这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来,从而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

1.渐进性情境。教师可以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渐进性情境。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的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的新问题,从而为各种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理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2.探究性情境。教师可以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问题为素材,创设探究性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从解决面临的情境问题出发,不断地分解、转化问题,提出新的有关问题,并通过新问题的解决,最终使情境问题获得解决;3.发散性情境。教师可以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某种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素材,创设发散性思维策略性情境。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后,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从而使他们产生不同的解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策略进行适用性研究,拓展其使用范围。这对克服思维定势等原因产生的消极影响,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4.反思性情境。学生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教师如果能从中选择素材,就可创设反思性情境,借此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与空间,并通过反思错误的原因,加深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对错误的认识与警戒,培养他们思维的严谨性。

二、问题导向,增强主动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

1.设计问题时要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的责任不在于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找到答案;2.设计问题时要关注问题的探究意义。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要大而空,也不要细而浅。因为二者都不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时,我紧紧围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才能对齐的知识重点设计问题。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针对教学重点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先通分,然后计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实践使我体会到这样提问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探究能力;3.设计问题时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知识。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自觉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形成能力,关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知识,只有理解的知识,学生才能牢牢掌握,并使之运用自如。如在学习分数意义时,让学生判断图46中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是否正确?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真正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学习百分数、小数互化时,组织学生讨论例题0.25=25%,为什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说理,使学生对百分数,小数的互化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可以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培养他们善于运用已学的知识,逐步地学会全面看问题,在发展中看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4.设计问题时要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学习抽象的几何初步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我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再引导学生抽象出几何形体的性质及计算公式。如在学习圆面积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书上三幅图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组织学生按书上的操作顺序自己动手操作,同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1)由圆形转化成什么样的图形?变形之后面积有无变化?(2)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宽相当于圆的什么?(3)你能不能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πr2。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他们去抽象概括和总结,使他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让学生参与思维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而且能使他们在学习中领悟,在探究中反思,在情境中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