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瘘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肠瘘的护理

肖丽娜

肖丽娜(黑龙江省浩良河化肥厂职工医院153103)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0-0303-02

【摘要】肠瘘是外科胃肠道术后严重的并发症[1],因为有大量的消化液及粪便从瘘口流出,不仅造成患者全身病理生理变化且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现将1例多年肠瘘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肠瘘护理

各种致伤原因导致肠壁上有异常穿孔,肠内容物外溢即称为肠瘘,分为内瘘和外瘘。我们常说的仅指外瘘。肠外瘘可由开放性腹部损伤、医源性外伤(损伤肠管、手术操作错误、吻合口愈合不良、腹内异物存留或引流物安置不当等)、腹腔内化脓性特异性感染、肠穿孔以及肠肿瘤侵蚀腹壁等原因所造成,80%的肠外瘘为手术后并发症。

为单个瘘、多发瘘;按部位可分为高位瘘、低位瘘;按流量可分为高流量瘘和低流量瘘。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让病人了解目前的病情及肠瘘的治疗步骤,即早期尽量采用全静脉营养,使消化道处于休息状态,促进瘘口的愈合;经2-3月仍未愈合者可考虑手术;要消除患者的心理恐惧,树立良好的生活形象,增加战胜疾病的勇气;做好造瘘口的护理,减少异味并经常鼓励病人的任何微小的进步,以分散注意力和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

2.腹腔及肠道急性病症,诊断不明时应禁食,禁用镇痛剂、灌肠和摄食,以防掩盖或/和加重病情。

3.通畅引流与皮肤护理使用双套管放置于瘘口、脓肿的最低点,利用负压装置及时将漏出液吸走,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同时要注意切口的保护,腐蚀皮肤的地方用氧化锌软膏保护,并及时更换敷料;若瘘口较大需接假肛袋时要注意皮肤的准备情况、袋口的大小,并定时更换;为减少瘘口周围的炎性反应,防止导管堵塞,可定期用抗生素生理盐水冲洗脓腔。

4.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高位肠瘘的病人丢失消化道液较多,每日可达2000-3000ml或更多,需详细记录24小时的出入量,并测定电解质,以作为静脉补液的依据。对于低位肠瘘或低流量的肠瘘(如漏夜小于300ml)的病人,可适当予以口服补液;为减少肠液的分泌丢失,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生长抑素。

5.营养护理需注意热量、蛋白质和氨量的摄入,以使机体处于正氮平衡,促进肠瘘的愈合或为手术创造条件。

(二)术后护理

1.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肠瘘的病人的腹腔内粘连较重,因而术中剥离面积大,可能发生大面积渗血,术后6小时内半小时至1小时测血压和脉搏1次,注意观察引流管的颜色、量和敷料的情况。及时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观察体温的变化,积极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确保手术成功。

3.腹部观察肠道远端较难做完善的准备,广泛的小肠切除后的无规律吻合有可能发生肠内张力升高,从而发生再次肠瘘,因而须观察腹部症状,注意有无腹胀、腹膜炎的发生。

4.引流管的护理术后有各种引流管,如肠排列管、造瘘管、引流管、尿管、胃管等,需要进行妥善固定,保持通畅,严密观察,详细记录。不要依靠家属或陪护报告的数值,以减少误差。

5.腹腔经过广泛的手术操作,又可能有肠插管排列,肠功能的恢复较为缓慢,一般需7-8天。另外,肠外瘘病人的术前营养状况一般欠佳。因此,术后应重视营养支持,继续应用完全静脉内营养,直至患者肠功能恢复,并能从肠道获得足够的营养为止。

6.防止肠瘘的复发肠外瘘术后再瘘的原因有:感染,肠吻合部的组织不健康、吻合部有张力以及全身性营养不良等。瘘发生后,肠液多能从术中放置的双套负压吸引管引出,只要能保持引流通畅、继续给予完全静脉内营养支持,2-3周后多能自然愈合,仅少数需再次手术治疗。

7.腹腔感染是肠外瘘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经采取术前肠道准备,虽然经过术中大量盐水冲洗,术后持续双套管负压引流后,腹腔感染的发生率可明显降低,但仍是术后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腹腔双套负压引流管是一项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一般持续至术后7天左右才拔除。

8.肠外瘘术后也易出现肺炎、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应加强监测。

参考文献

[1]张惠兰,陈荣秀,主编.肿瘤护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2-142.

[2]柏凡霞.胆瘘、胰瘘、肠瘘的综合护理.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3)∶34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