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整合的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语文教学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整合的初探

如孜·吾守尔

如孜·吾守尔

(新疆库车县职业中学,新疆库车842000)

摘要:语文教学追求与时代精神和教育使命相吻合的教学策略,即“知识——审美——人文——创新发展”,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整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是语文教育本质的回归。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高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7-0000-01

语文包含母语使用的规范和技巧,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色彩,是作者睿智见解和个性风格乃至民族文化心理与性格、民族生命意识与审美趣味的体现。这给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和审美空间,与学生发展的多元价值取向天然协调。因此,构建起与时代精神和教育使命相吻合的语文“知识——审美——人文——创新发展”教学策略,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整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是语文教育本质的回归。

一、“知识——审美——人文——创新发展”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学生的未来发展规划来看,在获得语文知识、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性情的培养以及思维的发展,从历史文化中感受人文精神,培养审美意识,从语文中感知美、创造美。因此“知识——审美——人文——创新发展”的语文教学策略,就是在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创新意识、能力,即基础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整合,提升语文教学效果。这切合大纲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选入语文教材的都是有独特表现的优秀文艺作品,或富有语言发现力,能给予学生知识和性情陶冶的各类文章。它们物化着作者的个性审美意识和情趣,在语符、句式、物象选择中蕴含着作者对自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心灵轨迹的别致表现。这些能成为学生审美活动的触发点,成为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契机。高中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既往的知识基础上,透过语符、句式和物象去了解历代文人作者在作品中负载的信息,体验从现实生活中超越出来的释放感和自由感,并以联想和想象理解去填补文中的空白,获得超越作者所处时代(或作者创作本意)的感受;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从而形成语言能力。学生以此为基础,再形成更高怪次的审美活动。这种语言知识与人文精神高度整合,既是语文教学的天然优势,又是语文教育价值的取向。

二、“知识——审美——人文——创新发展”教学策略的实施构想

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学生的健全发展。如何在语文基础知识教育中和谐地进行历史文化意识、时代精神等人文因素的教育?如何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审美创新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笔者认为:

1.提高教师素养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具有文化素养和创新发展能力的重要环境因素。

教师角色是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是在教育目标之下,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与传递而实现。教师个体文化起着对学科知识、人文因素的过滤、变通、重组作用,最终成为学生获取精神财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学生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模仿教师解决问题更重要,要求学生不唯师、不盲从。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与导引作用的地位始终不变,甚至有一定的权威。因此,教师的智能才学、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之大是无庸赘言的了。

显然,没有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文学审美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只停留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就不能深入作品情致理趣的探寻,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审美享受和人文精神熏陶会被架空。因此,语文知识教育应该是“知识——审美——人文——创新发展”教学策略实施的基本条件。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习惯是“知识——审美——人文——创新发展”教学策略实施的决定因素。

探究就是探讨事物原样、性质、规律等活动。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中切合语文学习的目的、特性和规律,让学生学会探讨学习材料中负载的信息,学会探讨和获取语文系统知识和语文实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高中生经历了近十年的语文学习,有一定思考能力,虽未能像大学生那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培养研究意识和初步的探究能力与习惯,是大有裨益的。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习惯的形成,是“知识——审美——人文——创新发展”教学策略实施的决定因素,与学生未来的语文实际能力发展甚至人体生命质量直接相关。

语文学习不但强调课内师生的互动过程,更强调课外的延续与拓展,培养学生信息的收集、辨析和处理能力,没有探究精神和能力、习惯,难以真正学好语文。

教学中教师以自我鉴赏的感受着手,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切入,认识作者如何将特有的景致和自身的感情结合,如何构筑起富有人生意蕴的审美对象和言情述怀的“特区”,体味作品的“文外曲致”,并由点向面拓展,感受作品里物象选择所形成的民族文化意蕴,特别是文人进退仕隐追求中的传统心态和指导思想,从而发展学生自我探讨研究能力和习惯。

3.除了综合性的探讨外,还可以进行个例的探讨研究。如学生熟知的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词中水的意象——愁如水浩瀚无边、源源不断、翻腾不已,……再拓展到其他作者关于水或与水相连的物的描写,去感受文学作品的亲水表现的意蕴——或美好年华消逝如水东流不逆转;或朝代兴废更替也如江水东流一去不返;或儿女情思柔婉委曲如流水;或人生短促而江水长流自然永恒的巨大反差……这都构筑起柔美的意境,无不是作者生命意识(追求理想和人生价值)、审美情趣(寓情于景物)和文人传统心态(渴望积极用世、施展才华、人生美满而不得的苦恼)的写照。

另外,还可进行一些现代作品的变式训练——续写、改写、扩写,改变文体写作、作家作品的比较阅读分析,等等,让学生的思维探究走向深而广。

总之,“知识——审美——人文——创新发展”的教学策略是追求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整合,是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素养的得力方法,是学生能自我持续发展,获得语文教学效果和达成教学目的的有效举措,是带来语文教学新面貌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