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郑雪林

◇郑雪林(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拱桥小学校广安638020)

教会学生阅读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也能够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抓好语文中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理念和教学策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具体行为,因此教师要重视新课标下创新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激趣

面对农村的孩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承担着积极引导的重要责任。立足于课堂,应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重视学生的感情和思考,在积极引导中,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活泼,使学生入“迷”。不知不觉中把徘徊在门外的学生带入艺术殿堂,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心灵的感染和艺术的熏陶,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情操美,品味语言美。体会作品中的意境美,让学生不断地发现美、领悟美、欣赏美。以课文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旁征博引使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阅读领域,激发他们阅读课外书籍的浓厚兴趣。阅读作品的精彩之处只略作叙述,吊足学生的胃口,勾起他们迫切阅读这些书籍的欲望。在这样一个从课内到课外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了出来。

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阅读文本的原始感受

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离开了学生的阅读,没有了学生自己阅读的切身体验,没有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心与心的对话交流,势必导致文本中人文性的缺失,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语文的主要原因。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沉入言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意味,尽可能理解文本的意蕴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引申开去,从而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对话关系,交流沟通各种思想情感和知识文化。

为让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我们甚至可以事先不限定什么目标或目的,完全让学生接触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去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生接触文章后,会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和作者、文本直接对话,我们完全有理由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参与文本的意义重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对话情境,帮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自信,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作为主体来谈一些心得、感受。通过“你读出了什么?”、“你有哪些感悟?”等开放性的话题来引发,来释放学生阅读文本后的独特体验。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文章感情的传导者。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有所知,又要让学生有所感,才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实现语文育人的目标。

三、善于筛选整合学生的问题

阅读教学中,常常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由几个问题环环相扣,构成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当然,关键处的提问的确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阅读进入更深层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学生只能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思考和判断,被教师设置的问题牢牢地套住,陷入“被教师追问”的被动状态,学生却很少有“发问”的权力和机会,这样可能造成教师问的恰恰不是学生所需要的,而学生的疑问在课堂上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无疑也削弱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影响了学生作为主体性的参与。若想学生真正进入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有用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答案”。

在钻研文本的前提下,让学生没有任何约束地大胆质疑,让他们无所顾忌地提出所想到的问题。当然,不是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课堂上解决,也没必要都在课堂解决。这时,教师是交流与征答活动的组织者,而确保课堂上的教学质量的措施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出一些富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以“问题”的形式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引导启发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见解,在探求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当然,教师也可有创意地补充提问,来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隐含的内容,或拓展延伸学生思维,或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力争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能设计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提问。

四、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

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地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每一个人都或强或弱地好胜心理,心底里总不甘落后于人;很多人都喜欢跟着潮流走,快乐地融入团队共奏的主旋律。当学生们已走近阅读,参差不齐地喜欢阅读时,教师应该再次扮演好导演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一个个与阅读相关的大舞台。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如“好书推荐”的演讲,让学生初涉鉴赏性阅读形式,充分秀出自己的好学与博学,一堂交际课下来,几石击水,阅读的浪声即时可闻。丰富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前三分钟演讲,诗歌朗诵比赛,时文名段品评,讲故事,语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讲述、竞赛、品评、交流等活动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进而纳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优秀者促动后进生,形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班级气氛。

五、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从功利性的角度看,阅读教学的开展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拉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利于语文教学成绩的突出。从人文性的角度出发,阅读教学的成功,在于丰富学生的间接社会经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总之,在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逐步建构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一个个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的读者,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我阅读,我思考,我体验,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