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提高信息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浅谈如何培养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提高信息素养

张利强

张利强(徽县职业中专甘肃陇南742300)

摘要: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点自己在教学中的方法和感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方法兴趣素养

通过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对初学信息技术的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至关重要:一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二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为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奠定基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则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要达到的目的。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低年级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要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来教学信息技术课。如:给七年级初学电脑的学生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尤其是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及对于窗口、桌面等基本概念很难理解,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以往的教学实践,我在教学生认识键盘时利用输入法练习软件中有趣的小游戏让他们练习,这样学生在玩中把平时认为枯燥乏味的指法练习变得轻松愉快,很快就记住了键位,以往需要六到八课时才能完成的内容,现在只需四至五课时。在讲解“桌面”及“桌面”上的快捷图标时,我把“桌面”比作他们自己的课桌,把快捷图标比喻为课桌上的书本和文具,这样就很容易理解这两个概念了,“桌面”上的图标就像我们课桌上的书本和文具,可多可少,只是为让我们使用起来方便而已。除此以外我还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在给八年级的同学上《计算机的组成》时,我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从课桌上的一台计算机说起,首先给同学们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大家看一看各个设备的后面有些什么。同学们一个个都兴致勃勃地弯下腰去查找,有的说显示器后面有两条线,有的说键盘后面有一条线,还有的同学说主机后面有很多很多线。然后我又引导他们顺藤摸瓜看看这些线都连到了什么地方,最后再把机箱打开拆出课本上涉及到的硬件一一进行更为详细的讲解,然后指导学生把各个硬件安装到计算机上。对于学校没有的硬件设备如扫描仪、数码相机、激光印字机等,我便找来一些相关的图片放在服务器上让学生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老师的讲解,很快学生便对计算机的基本构成有所掌握了。通过这样的教学,同学们不仅了解了计算机的各个设备,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多数学生都感到自己能安装电脑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分组学习,相互协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把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共同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又使他们的信息技术学习成绩实现了共同提高。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一般二人一组,最多一组分三人(视学校微机情况而定,这样也可解决了学校学生多、微机少的矛盾),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由于我校微机少而班级学生人数多,有时是两人一机,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了协作的重要性。

在学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我组织了学生开展了图画作品大赛活动,同学们自愿结合,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大家有明确的分工,有负责设计、有负责制作的等等,另外各个小组还将作品存到指定的文件夹中。对作品的评价,改变了以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利用广播教学,大家畅所欲言、相互评价。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在计算机实例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我校使用的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初中信息技术》教本中有图形的移动和复制这一内容,我给学生设计了情境优美的课件,并提出了三点任务:“让蝴蝶(可以从图库中打开,也可自己画)飞到花朵上”(移动);“把你邀请的小动物复制到画图文件中”(复制、粘贴);“添加自己的创意,展示个性”(体现层次性)。前两个任务必须完成,第三个任务可选。上机时,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这样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兴趣→热爱学习→成功感→兴趣”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成功能带来更浓的兴趣。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们用“画笔”、“PowerPoint”制作出好多幅优秀作品,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把部分学生作品在给其他班级上课时进行播放,使学生的绘画和欣赏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也有了新的创造意识。我们从中选出一部分最好的作品,让学生自己设置为“桌面”背景,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一学期结束了,回顾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收获,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四、结束语。

在新世纪中,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行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理念改革迫在眉睫,信息技术教学更应首当其冲,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把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新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进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益和水平,为培养出素质全面的新型人才而努力。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供了挑战,如何解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适应新的课改要求,都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我真诚地希望在全社会、全县师生共同努力下,我县的信息技术教学遍地开花、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甘肃省电化教育中心编《初中信息技术》甘肃教育出版社。

3、周南岳主编《计算机应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