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觉醒》看凯特?肖班的伦理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从《觉醒》看凯特?肖班的伦理意识

李晓婵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小说《觉醒》讲述了一个上层社会的女性艾德娜为追求自我意识的觉醒,最终投身大海的故事。本文拟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细读文本,从社会伦理、自然伦理、伦理选择三个方面对其中蕴含的伦理问题进行剖析,揭示作者的伦理意识,为改善当今社会的伦理道德状况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觉醒》;社会伦理;自然伦理;伦理选择

引言:

凯特?肖邦是美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1899年出版的小说《觉醒》是其代表作。小说主人公艾德娜是一位19世纪美国中产阶级妇女,生活富裕,家庭幸福。但是在经过了六年幸福美满的生活后,艾德娜开始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件属于丈夫和孩子的物品。于是她决定抛弃过去的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离开丈夫和孩子,搬进了自己的小屋,最后在绝望恐惧中走向了一望无际的海洋。

文学伦理学批评以文学文本为批评对象,对文本中描写的不同的生活场景进行伦理解读,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的道德教诲。李定清教授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四个方面分析文学伦理学批评对于人文精神建构的价值和作用(45)。本文拟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从社会伦理(人与社会)、自然伦理(人与自然)、伦理选择(人与自我)三种伦理关系层面,展现《觉醒》中的伦理关系,揭示凯特?肖班的伦理意识,为改善当今社会的伦理道德状况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社会伦理

聂珍钊教授提出“伦理环境就是文学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文学伦理学批评要求文学批评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即在特定的伦理环境中批评文学”(256)。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是一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父权制社会。“真女人”的标准是必须具备“虔诚、纯洁、顺从、爱家”四个美德(Welter,156-157)。社会认可和接受的妇女形象仍然是温柔贤惠、相夫教子的传统女性形象,“她们是宠爱孩子、崇拜丈夫的那种女人,她们宁愿牺牲自己的个性,长出侍奉天使的翅膀,并把这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10)。例如艾戴尔?拉提诺太太,对自己的丈夫推崇备至,即使度假也不忘为孩子们准备冬天御寒的衣服。她的一生都围绕着丈夫和孩子,无怨无悔得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女性只有遵循社会既定的法则,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艾德娜与相夫教子相差甚远,“如果说两个孩子中有哪一个玩耍时摔了跤,谁也不会哭着扑向母亲的怀里去寻求安慰。他们宁愿自己爬起来,擦掉眼里的泪珠,吐掉口中的沙土,然后继续玩”(10)。她觉得孩子对她来说是一种负担,“孩子们不在身边倒是一种解脱”,孩子们的离开对她来说就像是卸掉了某种职责,而她并不觉得自己有履行这种职责的能力(25)。丈夫觉得艾德娜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同时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艾德娜面对丈夫的挑剔以及和其他家庭主妇的对比,感觉异常的沮丧和压抑。

罗伯特的出现给艾德娜极大的关怀和尊重。虽然两情相悦,但罗伯特知道与有夫之妇在一起的后果,选择离开。罗伯特走后,她一如既往地想念他,“她对罗伯特的感情,同对丈夫的,无论是曾感受到还是希望感受到的,截然不同。她渐渐习惯于把感情隐藏在心底,不把它表现出来,也从不采取反抗的方式”(63)。罗伯特遵循社会道德,觉醒后的艾娜德让他恐惧。艾德娜的觉醒是为了罗伯特,等到的却是背叛与抛弃,绝望的艾德娜选择自杀来为自己救赎。

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由一些准则组成的,而伦理本身就是一种准则。在当时,伦理秩序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规范由男性制定,女性没有自己做主的权利而只能无条件地服从。艾德娜的觉醒忽略了对社会道德伦理的思考,最终导致了其悲剧结局。

二、自然伦理

李定清教授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之存在的本源性关系,并且现代社会倡导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在《觉醒》中,凯特?肖班也表达了她对人与自然尤其是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相对于男性对自然的征服、统治与破坏,女性与自然的关系较为亲密。在格兰德岛上,艾德娜从大海中汲取力量,“海的声音充满了诱惑,从未停止,喧闹着,低语着”(18)。艾德娜接受着大海给她的暗示,响应着大海的号召。海浪的声音唤醒了艾德娜内心的本性,“好像自己的灵魂多了一种非凡的力量”(37),她抛开对大海的恐惧,投入大海的怀抱。在大海中,不会游泳的艾德娜竟然奇迹般地会游泳了。不仅如此她甚至觉得自己“要游到远远的地方去,游到别的女人不曾游到过的地方去”(37),能在海中独立游泳给了艾德娜极大的勇气和力量,从那以后艾德娜放弃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再受丈夫、孩子的牵绊,寻求自己的自由。

大自然不仅仅是力量的源泉,同时也是精神的家园。在小说的结尾,得不到男权社会理解与支持、心力交瘁的艾德娜再次回到格兰德岛,走到大海边,她觉得自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正张大眼睛看着这个似曾相识的世界……她缓缓地走向大海……”(156)。当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时,她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在大海中寻找精神的寄托。

肖班笔下的艾德娜深受自然的影响,她给予艾德娜力量,唤醒她的自我意识,同时也成为艾德娜最终的归宿。自然可以为人类提供巨大的力量,同时也会毁灭人类,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人类的价值。

三、伦理选择

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中,伦理选择是区别人与兽的标志。人与自我的关系是各种关系中最内在的,也是最难究明的,艾德娜的情感经历了多次选择,这不仅是对艾德娜的考验,也体现了人与自我关系的复杂性。

艾德娜与丈夫的婚姻,虽然遭到父亲与姐姐的反对,但她选择嫁给蓬迪里埃先生,而且也对自己的丈夫十分满意。当蓬迪里埃先生从新奥尔良寄来各种各样的糖果和诱人的小玩意时,大家都说“蓬迪里埃先生是世界上最好的丈夫”,而艾德娜也承认“她没有遇见过比他更好的丈夫”(9)。作为妻子,虽然蓬迪里埃先生会责备她、戏弄她,只把她当作一件珍贵的物品,但艾德娜没有告诉任何人,她觉得“同丈夫对她的一往深情和忠诚不渝的诚实相比算不了什么”(8)。

可是在格兰德岛度假的时候,艾德娜遇到了风度翩翩的罗伯特。罗伯特的出现使艾德娜理性的宝塔慢慢倒塌。一开始,艾德娜只是觉得罗伯特是一个体贴、细心、真诚的人;后来她觉得“自己对罗伯特就像阴天时人们渴慕太阳,而在晴朗的日子又不怎么意识到太阳的光辉一样”(36),见不到罗伯特的时候会想念他;最后当其他人告诉她罗伯特要去墨西哥时,艾德娜再也控制不住自己。面对罗伯特的离去,“她双唇抽动着,咬着手帕,尽力压抑着自己,仿佛另一个自我藏匿着自己的真实感情似的。这感情正折磨或者说正撕裂着她的心”(61)。这时艾德娜身体里的自由意志战胜了理性意志。

艾德娜失去了理智,任由感情肆意泛滥。她甚至接受了“花花公子”艾洛宾的挑逗,在罗伯特离开期间,把艾洛宾当成是罗伯特的替代品。她搬进“鸽子屋”,将孩子送到乡下,开始靠画画为生。当艾洛宾第一次送艾德娜回家后,艾德娜的内心“极度不安和兴奋”,她“希望出点什么事,不管什么事”(101)。后来艾洛宾靠近艾德娜,盯着艾德娜的脸,“从她的神色中,他看出她怂恿他,握住了她的手”(103)。当艾洛宾俯身亲吻艾德娜时,“她用手抱紧他的头,把双唇贴在了艾洛宾的嘴唇上”(112)。艾德娜身陷感情的漩涡,她炽烈的不可抑制的爱情带来的是内疚与恐惧,以及丈夫和罗伯特的责备与抛弃。

道德就像无形的法律,表面上看似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但实际上只要我们遵守法律,就可以享受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艾德娜的觉醒只是欲望的觉醒,并不是真正的觉醒,她没有认识到追求自由和欲望要在社会道德的界限内,如果离开社会道德,一味追求自我情感,只会偏离追求幸福生活的目标而导致悲剧。

四、结论

文学伦理学批评提出了“文学教诲论”,强调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从中获取伦理教诲和警示,为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积极的影响。通过分析《觉醒》中社会伦理、自然伦理、伦理选择三种伦理关系,小说展示了凯特?肖班的伦理意识,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是通过破坏伦理道德秩序和关系,只有维护遵循社会伦理道德和秩序,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的悲剧才能避免,自我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Chopin,Kate.TheAwakening.NewYork:BantamDell,2003.Print.

Welter,Barbara.“TheCultofWomanhood:1820-1860.”AmericanQuarterly2(1966):151-174.

陈梅.“《觉醒》中爱德娜替罪羊形象分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34.9(2014):59-61.

陈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文学伦理学批评”.《中国校外教育》4(2013):37-38.

李定清.“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外国文学研究》1(2006):44-52.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万雪梅.“当代西方凯特?肖邦研究综述”.《当代外国文学》2(2013):15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