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学科的STS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2

浅谈生物学科的STS教育

张保霞

张保霞(民权一高河南商丘476000)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摘要: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教育就是STS教育,为了更好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STS教育思想作为生物新课程改革中的新鲜血液,促进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本文主要谈论了STS教育精神在生物学科中的体现和STS教育理念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STS生物教学

“STS”是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单词的缩写。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STS教育的目标是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去掌握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要教会学生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如何应用科学技术,使新一代的公民和科技专家能够形成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类福利、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并使他们推动科学技术与世界文明的和谐共进。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人口过剩,食物不足,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以及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病,癌症和艾滋病等,这些STS问题的解决无不与生物学科研究有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的领头学科之一,它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生物学科教育内容已成为STS教育内容的主要部分。

一、STS教育精神在生物学科中的体现

(一)STS精神在中学《生物》新教材教学内容中的体现。主要增加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及其在生产和社会生活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并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穿插组织单元教学。

1.加强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新进展方面的教育

生物科学发展迅速,生物教材中拓宽分子生物学、仿生学、遗传工程、环境科学、生物医学等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前景,使学生了解当前生物科技的新进展。

2.加强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教育

在教学和实践中,重视生物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如花卉、果树、食用菌、药用植物、经济动植物、农业新技术、生物资源开发、食品工业、发酵工业等方面的知识、技术和应用。

3.加强与个人、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使学生了解一些全球性的STS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资源、能源、自然保护、优生优育、营养与健康、长寿、癌症、艾滋病、吸毒等方面的常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的责任心和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与决策能力。

(二)在生物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体现

STS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参与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强调科学、技术、社会兼容,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要强调学生参与及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一般多采用提问、讨论、参观、访问、视听教学、现场调查、写小论文、做实验、个案研究、数据分析、角色扮演决策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问题的决策能力。

(三)生物课与劳动技术课有机结合,体现STS教育精神

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中,有2/5的内容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通过与劳技课结合,不仅使学生懂得所学生物知识有用,各科相互联系,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生物学实施STS教育的途径之一。

(四)开展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综合科学活动课,体现STS教育精神

综合科学活动课的基本特性是,兴趣性、探索性、实用性,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使学生手脑并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在活动中使学生形成兴趣,使个性得到发展,并将相应的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上去,从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综合科学活动课的内容,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创作生物技艺类艺术作品,如“鸟羽画”、“蝶羽画”、“盆景”、“插花”“贝雕”等;

2.广泛开展生物学实验,如显微镜观察技术、动植物标本制作、解剖实验、生理实验等;

3.开展生物类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如花卉栽培与繁殖、无土栽培技术、嫁接技术、酸奶等食品的加工技术等;

二、STS教育理念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一)实施课堂渗透模式教学,渗透STS教育内容

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STS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生物学科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具有广泛的密切性,生物科学、技术研究新成果大量涌现等因素,都为生物课堂教学全面渗透STS教育思想提供了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师要通过调整生物学原理应用举例及与活动课的有机结合等途径,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努力捕捉STS教育时机,对教材中各章节渗透内容作出整体规划。所渗透内容主要有以下六类。

1.渗透生物科学或某一生物技术的发展史。如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生物与人类的进化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由来等,让学生充分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是在协调中发展的,是一个有机体。

2.渗透国情。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向学生介绍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党的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的正确性;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生物资源优势和生物科技成就的同时,认识我国生物资源保护方面存在的严重危机,及生物科技方面与世界的差距等,激发学生对生物资源的保护意识和为振兴赶超生物科技世界先进水平的责任感。

3.渗透生物科学伦理。如克隆技术及人类基因组研究所产生的社会和伦理问题,让学生懂得生物科学技术即可以造福于人,也可以给人类生存带来灾难,树立生物科技应用必须符合人类总体文明进步的方向。

4.渗透生物科技新进展内容。向学生介绍目前飞速发展的一些生物技术,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STS课外实践活动

如开展知识性学习活动、实践探究性活动以及生物科技新成果传播活动等,通过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对原有学习的知识、技能有某种程度上的拓宽、深化和应用,还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训练科学发现的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是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我国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入探索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STS教育问题,对促进我国中学生物学科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提高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新世纪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余晓丽.中学生物实施STS教育浅论[J].南都学坛.1999(6);

[2]魏景华.STS教育思想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J].生物学教学.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