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诗词、美文赏析入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4-14
/ 2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诗词、美文赏析入门

高霞

高霞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中对古诗词的教学和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要求,都作了具体规定:“阅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欣赏品味诗词美文,提高审美情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值得教师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阅读美文赏析

义务教育语文新编教材(七~九年级)古诗词有90篇,现代文学作品(在此主要指散文和诗歌)59篇,所选的这些诗词文章文质兼美,意境优美,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中对古诗词的教学和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要求,都作了具体规定:“阅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欣赏品味诗词美文,提高审美情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值得教师研究的课题。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古诗词的一些语句和片段入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走入诗词、美文赏析的大门。

1注意语句中的动词和形容词

在诗词中,这类词语,往往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的,通过这些词语的点染,能够使诗句描绘的景象形象、生动、具体可感。而景物的色彩、形态、动态常常体现出作者的情感,而且也常常是诗歌中的生花之处或点睛之笔。比如杜甫《春望》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利用“破”、“深”两个字描述出国都被叛军攻破之后,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在春日里荒草丛生、破败不堪的景象,诗人的忧虑和感慨蕴含其间。白居易在“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诗中,用“早”、“新”二字点明了钱塘湖的初春伴随着春的使者莺和燕翩然而至,而“争”、“啄”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描绘出的是湖畔热烈的景象和勃勃生机。这些诗句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能够使人产生想象和联想。赏析时,启发学生识别这类词语,可以这些词语作为突破口,来体会诗词的诗情画意和诗人丰富、独特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

2注意语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蕴丰富,许多诗词中运用修辞来描绘情境,展现形象,表达情感。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里“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人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那破碎的山河,那飘零的落叶,那雨中的浮萍,糅合成一种孤苦无助的凄凉,更衬托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凉。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句中的江水脉脉含情,依依不舍,仿佛是痴情的女子,还如慈爱的母亲,诗句运用拟人手法,将诗人第一次离开家乡,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表达出来,含蓄而又热烈。赏析时,可以从这些修辞入手,引导学生通过修辞的特殊作用感受诗词的意蕴。

3注意诗词中写景的语句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已入情。”(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情”这里指内在的情感。作者往往把这种情与自然景物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鲜明的艺术画面。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里“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这样的画面:群山万壑,层峦叠嶂,大漠上升奇谲变幻的烟云,孤城紧关城门。写塞下,由远而近,由广阔的范围到具体的“孤城”,苍凉悲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结尾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更是余韵无穷:行人渐远,而送行之人依然伫立路边。归客骑马消失在大雪迷蒙、山路回环的山间,只有深深浅浅的马蹄印留在雪地上……整个画面空旷苍茫。“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见情,寓情于景,这些客观景物,都染上了作者或浓或淡的情感色彩。但在赏析诗词时,要注意启发学生开展想象,把作品留下的空白补充完整,使之成为完整的形象、情节或意境。同时要注意把握景物与作者情志之间特定的背景,这样才能找到景情之间的契合点,不会胡乱联系、牵强附会。

4注意诗词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诗词中这些议论或抒情的语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抒发了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望内心的豪情和壮志。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之句,鲜明地流露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这豪情、这旷达,其实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感悟,所以赏析时,不能单纯停留在对语句表面意义的理解。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语句中包含的意义,感受其蕴含的对人生、对自然的启示和哲理,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诗词赏析的角度有很多,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尝试,这些方法适用于古诗词教学,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同样适用。希望这些粗浅的做法能够为学界同仁的进一步研究、尝试提供一孔之见。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第十师北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