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肥胖儿童比率增多的分析和讨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对于肥胖儿童比率增多的分析和讨论

白赞民

白赞民(无锡市滨湖区华庄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江苏无锡214131)

【中图分类号】R72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8-0096-02

【摘要】目的对肥胖儿童比率增多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首先对我国评价儿童肥胖的主流标准进行介绍,并通过对国内研究人员研究成果的分析来对我国目前对于儿童肥胖的研究进展和儿童肥胖的成因进行说明。结果我国儿童肥胖发生率已经呈现出脱离控制且急剧升高的状态,不同人员的研究结果说明儿童肥胖率的不断升高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论儿童肥胖率增高将会对儿童未来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从各个方面对儿童肥胖进行预防和处理,以便为儿童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

【关键词】儿童肥胖概率超重

1引言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有1.5亿学龄儿童的体重超标,其中,约有3500万儿童处于肥胖状态。肥胖儿童的增多使得近年来有关儿童肥胖的流行病学报道急剧增加,并以其全球流行的趋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一线城市的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现象就开始出现了明显上升的趋势,并且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鉴于此种情况,有专家预测,如果放任儿童肥胖的现象继续发展而不加以限制,那么到2020年,我国7~18岁儿童的男女肥胖率将会达到20.46%和10.18%。在儿童肥胖和超重的不良后果中,最严重的就是在成年时期的延续,这样就会使其非传染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增加,直接威胁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2我国儿童肥胖的主流评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判断青春期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最好方法就是对其身高和体重进行比对,而对于10~24岁的青少年,世界卫生组织则建议通过年龄—性别—BMI进行评价。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理解,并且使不同国家间可以进行横向比对,因此在欧美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过在应用过程中,我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不管采用哪种方法,肥胖检出率均居高不下,并且呈现出随着年龄下降的趋势。为此,国家肥胖问题工作组历时一年,调查了我国汉族的7~18岁的小学生共计244200人,并制定了国内的BMI值分类标准。研究发现,将BMI中P、P这两个百分位数作为超重和肥胖的筛查指标是非常合适的,在特异性和灵敏度方面也符合有关方面的要求。

目前,基于BMI指标建立的各类儿童超重和肥胖筛查标准已经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考虑到人民群众目前的认知水平,建议在对儿童超重和肥胖进行报道时,应避免使用“患病”一类的词语。

3我国儿童肥胖的成因分析

对于日渐升高的儿童肥胖率,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医学界认为,儿童肥胖既与遗传基因有关,也与后天的体育锻炼、饮食习惯有关。李明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性别、居住地、家庭经济条件、父母体重与儿童肥胖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朱慧莲等人的调查显示,儿童肥胖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若双亲均为肥胖者,则子女出现肥胖的概率为75%左右;若双亲之一为肥胖,则子女出现肥胖的概率为40%左右;若双亲均为非肥胖者,则子女出现肥胖的概率仅为10%。

李艳丽等人的调查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子女的肥胖概率也有着一定的联系,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降低,儿童出现肥胖的概率会明显升高。另外,有些学者也开始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陈家呜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健康意识对儿童肥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认为儿童应该多吃的父母,其子女出现肥胖的概率远远高于对此观点持否定态度的概率。李亚妮等人则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了现代科技发展、传统育儿文化、快餐文化对于儿童饮食、生活习惯的影响,认为这些因素是造成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

4对于我国儿童肥胖问题的思考和总结

近年来,国外的研究人员开始注意到出生体重与后天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的因果关系,认为出生体重过高的儿童后天出现肥胖和代谢系统疾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国内的研究也证实了出生体重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但是不同的研究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往往存在着一些差异。不过刘素芹等人的研究证实,运动处方、膳食调整、健康教育、耳穴按压、行为矫正等干预措施的实施能够使肥胖儿童的肥胖率降低3%左右,说明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使民众对肥胖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认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儿童超重、肥胖率的降低。

5结语

总的来说,儿童超重、肥胖除了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我国儿童肥胖率正在逐年提升,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同时,相关研究也证实了将会有约50%的肥胖儿童会将肥胖保持到成年,增加自身发生非传染病和各种代谢疾病的概率,所带来的危害不可轻视。

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式,社会、政府和家庭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其产生机制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为下一代的身体健康和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提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杜青,邵华丽,施红波,竺乖叶.5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免疫功能变化的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10(5).

[2]王声平.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危害、成因及应对策略探析[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