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婚俗的地域文化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东北婚俗的地域文化特征

冯明玲

冯明玲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157011

摘要东北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几千年的文明,虽然涌现很多强势的民族,却并没有出现中原一样的延续文化。各个游牧民族不断地更替,历代统治者几乎都接受并吸收中原文化,使得其文化带有很深的儒家文化印记,然而仍然保持着其独立性。时至今日,做为多民族的存在,做为祖国开放的边疆,东北文化呈现的仍然是独立性和多样性,首先这种文化中的汉文化与中原并不完全相同,其次它还有相当多的民族因素,甚至国际因素。

关键词东北婚俗地域文化

一、古代东北各民族婚俗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在历史上,东北风俗受到生态环境和文化思想的双重影响,正如班固所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可见古代风和俗是分开的,统治者的思想引导在俗的方面尤其重要,婚丧二俗自古是很受重视的礼俗,统治者不会等闲视之。早在北魏太武帝时期就有不少统治者的直接引导的事例,如太武帝真君九年(448)十月癸卯诏、文成帝和平四年(463)十二月辛酉诏、孝文帝太和二年(478)五月诏等都是针对风俗而发布的。

从汉代开始,中原正统文化的思想确立为儒家思想,其后无论统治东北的中原王朝还是学习中原文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无疑是东北婚俗受到儒家文化的极大影响。《后汉书?陈禅传》记载,陈禅在汉安帝(在位时间:107~124)时代曾任辽东太守,他治理当时东北的少数民族最大的特点是竭力宣传儒家思想,进行感化教育,在匈奴单于请汉使来辽东郡时,陈禅教他们“学礼仪,为说道义,以感化之。单于怀服,遗以胡中珍货而去。”这里说到的的礼仪,自然是儒家的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的内容,这其中《仪礼?士昏礼》中就有详细的婚姻礼仪。据《旧唐书?渤海传》记载:渤海国的大钦茂(在位时间:693~792)即位后,便派人入唐,求《唐礼》等儒家经典,其后,渤海王庭每当有吉、凶、军、宾、嘉等五礼活动时,便依唐代时的儒家礼仪举行。辽代契丹人,他们既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礼仪(母系社会的一些遗风),又有儒家《仪礼?士昏礼》的某些仪式,如“六礼”中的“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等。从辽代墓志的铭文中也可看出儒家经典对契丹婚姻观念的影响。如《耿延毅妻》(统合三十年)中写道“《易》曰:有天地然后有夫妇,盖乾坤定而阴阳分,男女生而婚姻作。肇起人伦之本,区别恩义之端。生则保宜家之吉,固敦欢好;没则怀同心之恋,是兴论撰,则夫妇之意大矣。”很明显,这是儒家五经之一的《周易》“天人契合”正统的婚姻观。金代文化虽然保留了女真族的某些文化传统,但基本上是继承辽宋的汉族文化。金世宗以后北宋儒学逐渐在金代文化思想中占统治地位。

明代,汉人实现了对东北全境的真正统治,特别是辽东地区,汉族占主要成份,所谓“华人十七,高丽土著、归附女真野人十三”。大都是入居东北的内地官员及其家属,所谓“徙江淮齐鲁之民居之”。明代是自古以来汉文化在东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东北地区已经和内地一样,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此时,在受到了汉族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女真人除了一些当地婚俗外,婚俗大都依照《仪礼》中的“六礼”进行了。随着满清入关,内地往东北的移民日益增多,(1860年起清朝开放东北的“封禁地”,以后又采取鼓励政策,山东、河北及北方各地的移民大批迁入东北,至清末,移民累计超过1000万。)东北地区婚俗愈加汉化,康熙年间王奕曾修、范勋等纂《锦县志》言婚俗“俱与关内略同”。

二、东北满族婚礼

东北满族的婚俗体现了狩猎民族的特点。结婚共分三天,第一天名为“杀猪”。顾名思义便是杀猪款待客人。颇有些射手填满了肚子准备去射猎的意味。第二天名为“亮轿”,旧时,是新娘的花轿要抬到新郎家,当然这新娘此时是不能同去的。轿里装的都是娘家人给新娘陪送的妆奁。同时也接接送送两家来来往往的亲朋,此时就比如是两队射手互相交流经验一样,一切都只等比赛那天大显身手。当然这几千年时代的演变过后,满族新娘也是不坐花轿结婚了,而时坐上装扮着鲜花与彩带的小轿车来到婆家了。第三天也是同汉族一样被称为“正日子”。待得新郎率领着媒人、娶亲婆、压轿男孩出发后,新郎的亲属们就要开始在新房的床上把新被铺好,将四角都挟上枣子、花生、桂圆、栗子,这是早生贵子的意思。当然去娶亲的人也只能为单数,回来时算上新娘正好成双。到了新娘家,新郎首先要给新娘的父母磕上三个响头,否则就甭想娶人家的女儿。满族有个风俗那便是每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父母都会给孩子在脖颈上挂上一块锁,或金、或银、或铜,名为“吉祥锁”。此时新郎叩完头后,就要亲自把新娘脖颈上的锁解下来还给新娘的父母。此时含义有二。一是感谢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二是标志着女孩的成熟与新生活的开始。新娘此时要带上为新郎家长辈与妯娌之间准备的礼物--枕头顶(即枕巾)。这枕头顶是要成双成对地往外送的,对长辈是奉送,妯娌之间就还会收到她们回送的同样成对的枕巾。

婚车到了新郎的家门前,下车之前,旧时新郎要搭弓拉箭,朝着木质的轿门连射三箭,要驱赶一路上沾染在新娘身上的邪气,此举叫“箭射新娘”。此时新娘才能下婚车,要把脚踩上铺在车门前的一条红毯上,象征着这一生都会和丈夫走鸿运。新郎手拿一杆秤,用秤杆的一端把蒙在新娘头上的红盖头轻轻地挑开。抚一抚新娘的发,再摸摸自己的头。这是寓意婚姻称心如意,二人白头偕老的意思。再然后就是“跨火盆”。地上放着燃烧起来的一盆火,新娘拎起红红的嫁衣,莲步轻跨,从火盆上迈过去。这是旧时所说的避邪也是寓意小两口的日子会过得红红火火。但是跨过了火盆,新娘还是不可以进屋。有人会在此时将一个用红绸扎了口,里面装满五谷杂粮的花瓶放在新娘手中,这是讲究过日子时怀中有宝瓶,可以不为生计发愁。抱着宝瓶别以为就可以进洞房了,还得要跨过一副马鞍呢!这是全家老老小小都会平平安安的意思。这马鞍便横在门前,跨过了就进得了洞房。

进得屋来新郎新娘要按着男左女右的位置并肩坐在新床上,由长辈的妇女把新郎的右衣襟拿来压在新娘的左衣襟上,然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这时的仪式叫“坐帐”。再然后就是拜堂了。一拜天地、二拜祖先、父母、三夫妻对拜。接下来就和亲朋宾友们热热闹闹地玩耍嬉戏。大规矩已经一项一项地功成圆满了。只等天一黑,闹洞房吧!小两口宽衣解带之时,房内燃起的一对火烛不可以用嘴吹灭地,一定要用扇子来扇。

以上满族婚俗与东北地区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东北地区地域辽阔,而民风纯朴,婚俗正是这一地域特色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刘德龙,《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陶思炎,《应用民俗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