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的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浅析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的因素

左海燕

左海燕渭南师范学院

【摘要】在当今科技信息迅速发展的形式下,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进入重要时期,高校体育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本文主要阐述两者融合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便为今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育人文教育高校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6-0042-02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生学习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平台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近年来,许多学校通过改革教学理念提高了综合办学能力,但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重新审视和探索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问题仍是全社会和教育界面临的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所以,探讨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辨证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一引言

体育教育,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关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进一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意识和行为。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广义地说,也包含了社会科学的教育、美学艺术的教育,通常称为人文科学教育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体育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各自有其合理的内核与现实价值。人文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它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所在;体育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针对我国提出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和全面建立健康和谐社会的目标,作为高校体育教育者必须将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以促使两者协调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者从理论的层面对人文教育的相容性、本质特征进行了研究,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是必然的,但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两者融合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社会市场经济的形势,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教育

在现实的教育行动中,就社会而言,更多的是看到劳动力的价值;就学生而言,更多的是看到应试和升学的价值;就家长而言,则更多的是看到教育的社会职业选择价值。总之,强调的是教育的眼前价值、工具价值,而忽视教育的长远价值、非工具价值。人文知识自身具有非生产性、非直接实用性等特点,造成人们往往无视人文学科的潜在价值。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目前受现实功利性驱动,有许多高校倡导以就业为出发点的教育观念,甚至以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学生忙于考证比比皆是,另外学校的科研正在发展建设中,实用性技术研究日益成为科研的主体,人文科学研究却频遭冷遇,逐步边缘化,造成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反向力量,即分离的因素。

2.体育教师的思维模式、教育理念单一和落后

当今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强,对从事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不断改善自己教育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师基本上是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毕业的,由于受到原有教育模式的制约,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残缺现象。例如,许多教师认为人文学科知识不过是给学生讲一些人文知识而已,不像科学知识需要创造性地培养。其实,成功的人文教育必须贯穿到学生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并且必须富于想象和创造性的能力,从而拓展教育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批判的精神变革已有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既会追求真理(科学的思维方式),又会思考“精神”(人文思维方式),以便更好地培养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3.大部分高校没有构建有关学生人文知识教育体系

教育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整体,它力图使科学人文化,使科学建立在人文之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而以科学的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但是现实的教育情况却不尽人意。我国在高中一年级后,就进行了文理分科,虽然近几年高考制度做了比较大的改革,增加了文理综合的考试,但就课程体系来讲,人文知识的教育内容还是很狭窄的;大学文理工分校,课程设置更突出专业性,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缺陷,尤其是理工科学生,表现出非常弱的人文素养;而文科学生又缺乏应有的科普知识,缺少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问题尤为突出。

三相关建议

1.体育教育者要认识人文科学的社会价值性,营造人文科学的社会氛围

人文科学的特殊性,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体系;既是科学,又是意识形态。在我国,人文科学教育是整个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的直接目的是培养以马克思主义为世界观和思维方法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的人文学科的专业人才,间接目的是有利于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加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人文科学在整个人文文化结构中处于上层,固然它的直接作用不太明显,但是它能丰富和提高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和层次,并在潜移默化中对一个民族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要让社会形成这样一种观念:人文社会科学是有价值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改变功利的价值取向,以便营造良好人文科学的社会氛围。

2.学校要构建有效的人文科学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应贯穿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各个阶段。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不同层次学校体育教育的分工。体育教育内容既包括人文社会知识,又包括体育知识;既呈现全民性,又凸显基础性。目前,学生人文知识方面所表现出的某种欠缺,应该和普通教育有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靠普通教育,应该从教育机制、教学内容上,注重各教育阶段“相呼应”的教育改革,树立“教育一体观”的理念,以使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使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能相互了解、相互参与、相互合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教育全方位的改革。所以,只有学校体育教育者将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地贯穿于体育教学中,最终才可以实现学校教育的总目标。

3.转变体育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

教育的问题首先是教育者的问题,体育教师是学校的“常住人口”,学校的人文环境和人文底蕴主要是由教师营造的,学校的传统和人文故事、教师的人文精神践履等都取决于教师对人文意义的阐释和守护的责任意识,教师有人文性才能孵化出学生的人文性,因此要追求教育的健康全面发展。首先,提高体育教师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尤其是教育管理者应从思想观念上对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高度重视,并落到实处。其次,必须从体育教师本身的教育着手,改变他们的教育思维模式,努力提升他们的专业体育基本知识和人文科学理论认识,以便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要实现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丰富其知识结构,以便使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从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全面进步最基本的因素以及现代社会日益科学化的趋势来看,为了使现在的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此呼吁教育有关部门和体育教师必须具有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同等重要意识,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楠森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2]张祥云.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3]李占乔、温学友等.简论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0(7)

[4]袁振国.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5]曲宗湖、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