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容性增长”的经济学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关于“包容性增长”的经济学思考

仲崇萍

【摘要】:倡导“包容性增长”,符合当今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射出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并具有实现的可行性。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提出背景核心内容实现途径经济学

“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最早是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一个展望亚洲发展的报告中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分别在2009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2010年9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两次倡导“包容性增长”。从胡锦涛主席对“实现包容性增长”阐述中,不难看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就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笔者结合《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知识对“包容性增长”分析如下:

一、从提出背景看,包容性增长的提出

符合当今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从国内因素看,是由于国内经济发展出现了渐趋背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标的现象。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消费结构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另一个事实同样不能否认:那就是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区域、城乡和行业差距渐趋扩大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民群众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日趋加剧,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倡导实现“包容性增长”就是要修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更好的达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从国际因素看,是由于经济全球化造成了世界范围内严重的两极分化。正是因为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在促进国际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使得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背离了“惠及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及所有人群”的愿景目标。“包容性增长”的提出旨在唤醒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努力发展民族经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真正让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以及所有的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积极成果。

二、从核心内容上看,“包容性增长”折射出的深刻的经济学内涵。

“包容性增长”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一点,即“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包容性增长”折射出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

第一、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包容性增长”主张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和所有人群,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高度一致,甚至可以这样说: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必须在国内真正实现包容性增长。

第二、包含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从“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内容不难看出,“包容”即公平、“增长”即效率,“包容性增长”就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没有“增长”,“包容”就失去了物质前提。换句话说,“包容”的实现只有在“增长”即生产力发展、经济效率提高、社会财富增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包容”,“增长”就丧失了实现的保证。也就是说,只有实现“包容”,让经济和社会发展惠及所有的地区和人群,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实现高效发展。尤其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应处理好“包容”与“增长”的关系,既要加快“增长”,又要促进“包容”。

三、从实现途径看,“包容性增长”的实现体现了丰富的经济学道理。

目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包容性增长”,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

第一、巩固以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实现“包容性增长”提供制度保障。

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多层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从而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咬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统筹兼顾,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科学、有力的调控,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分配政策,强化国家财政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中的导航作用和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保障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居民收入分配调节制度。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等手段,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确保人们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第六、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着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充分挖掘他们作为劳动者、创业者和消费者的潜力,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切实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包容性增长”准确的反映了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包容”的特点,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其“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美好愿景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的最高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王忠文《“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划时代意义》

2、余洋《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在实现包容性增长》

(江苏省连云港开发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