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应重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2

班主任应重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张军

张军(枣庄市薛城奚仲中学,山东枣庄277000)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当代中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党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寝室等正式组织而言的,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尽管它与正式群体相比不稳定,人数少,但其作用不可低估。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普遍感到颇费心思的一个问题。如果教育引导得当会产生积极作用和良好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作用和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发挥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正确对待其消极作用对班主任工作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观察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管理的不当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无意挫伤学生自尊心,会使些学生消沉、颓废而走上与教师、班级对抗的道路。这样几个有共同语言的学生就会在班级管理中逐渐脱离出来,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建立一个非正式的群体。

2.心理的需要

从学生心理方面来看,在正式群体中因交往对象性格类型复杂,有时很难避免人际关系中出现某种紧张而带来心理压力。或者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独立意识增强,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内心的归属,但成长中却又产生了闭锁心理,原来无话不说的懵动儿童变的少言寡语了。这种相同内心需要的同学就会走到一起,寻找理解,寻求“知己”,这种知己慢慢的就固定为一个小圈子发展成为非正式群体。

3.爱好的影响

如学生中的“集邮协会”、“篮球小队”、“象棋小组”以及一些性格、气质相近的学生经常在一起“扎堆”等都是基于个性因素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的非正式群体中的数量是最大的。

4.地域的因素

如同村、同一生活小区等,容易结合在一起,形成关系密切的群体。这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经常有外班甚至校外人员加入,构成人员比较复杂,常常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正式群体关系的补充,在集体中不占主导地位。班主任不应该轻率地给非正式群体扣上小团伙、小宗派、小圈子等帽子而加以否定,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认真分析,分清性质,积极引导。

1.支持和保护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

(1)班主任工作首先必须努力强化正式群体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对正式群体的感情,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激发起荣誉感和责任感,产生责任依从关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把个人的成败与班级的成败,与其他同学的成败联系在一起。以同志式、朋友式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成功与挫折。同时,还要形成正确舆论,及时、果断刹住歪风斜气,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能体会到正式群体的关怀和帮助,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由此自觉维持集体利益,与集体心贴心。利用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互相信任、说话投机、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引导他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学习能力,使他们为班集体中每一成员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对失败的同学,表示出同情、理解和真诚的帮助。利用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情感密切的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2)利用非正式群体凝聚力强、能较好满足成员的社交、归属等心理需求的特点,有意识地把班级的一些工作交给他们去做,提高工作效率。如通过非正式群体成员了解其他成员的思想,并让他们协助班主任做工作。班主任老师还应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丰富正式群体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吸引力,尽可能把学生的各种正当爱好、健康情趣纳入正式群体的运行轨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集体的精神生活越丰富,每个少年为了自己的智力、道德发展从中吸取的东西越多,他对朋友的要求就会使集体生活更加丰富。”只有以集体主义的精神生活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来吸引,才能使一些非正式群体成为亲近集体的“友伴群”,才能避免学生因无所事事,内心空虚而受到社会上消极行为和消极思想影响,结交上坏朋友而走上街头团伙的邪路。

(3)做好中心人物工作,“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用非正式群体中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具有说话灵、威信高、能力强、影响力大的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信任他、依靠他、授予其相应的权力,从而把非正式群体纳入班集体目标的轨道。核心人物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影响,可能会胜过父母的赞许、教师的评价和同学的认可。因而,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群体中核心成员的作用,必然会收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教师不妨经常与这些同学交谈,通过他们把握该群体的思想动态,听取他们的心声。利用核心人物去做好其它成员的工作,有时比班主任直接做某个同学的工作效果更佳。因此要想使非正式群体实现良好目标,必须做好核心人物的思想工作——转化或激励核心人物,力争在核心人物的带动下,实现目标。

(4)利用学生非正式群体信息沟通快的特点,及时收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分析动向,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起到借力打力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导、改造消极型、争取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

(1)要摸清构成此群体的成员的心理认知差异,注意保护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做好每个成员的工作,使其以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自身消极因素的。尊重、保护、发展其自尊心,通过教育者的外部教育力量启发学生自省、自进的内驱力,把某些兴趣转移到正当的方面,如把好胜心理转移到学习方面,或其他比赛活动方面。

(2)班主任应改变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心理意识和不良群体目标,改变集体对他们的认识。编排学习小组、宿舍、座位时,注意正式群体成员与非正式群体成员搭配,让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用正式群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和群体目标去影响和改变他们。克服他们的自卑感,把有反抗情绪的后进生向正式群体的方向推进,增加非正式群体同正式群体在目标和行动上的一致性。

(3)消除来自家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班主任要及时和家长联系,经常沟通交流学生的情况,借助家长的力量,引导学生的转变。特别是问题家庭的学生,要让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应有的慰藉,从而改变这类学生的叛逆心理。

(4)关心、理解和信任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要转化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工作,班主任老师必须要有“爱心”、“耐心”和“信心”。其中特别是“爱心”教育中的爱应该是诚挚的、公正的、无私的、坦诚的。对学习好的不偏爱,对学习差的不歧视,要耐心地团结教育,把老师的“爱”均匀地分洒给每个学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共振”,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自觉转化。

注重抓好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是建好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环节。一旦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价值规范等逐步与班集体整合起来,那么每个成员就会感到大集体的温暖,把自己融入火热的大集体中,从而为班级建设增光添彩。抓好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这样才能加快促进形成团结奋进、健康向上的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