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的作用分析王友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的作用分析王友竹

王友竹

王友竹(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塔城中心完小云南维西674600)

摘要:小学的语文课程主要分成四大模块,分别是听、说、读、写。其中,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形式,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教学过程中朗读的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以及实际应用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07-0064-01

前言: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点性科目,关系着学生今后成长以及素质建设,小学生通过朗读,能够深入掌握文章中的具体含义,并且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这对于语文课程的深入学习都是具有很大帮助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授课环节,要加强朗读环节的重视以及优化组织。

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的作用分析

(一)培养学生语言意识

语文学科,是为汉语的组织与表达提供知识储备的重点学科。教师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朗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意识。通过文章中语言表达技巧的掌握,并将其合理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将其转化成自身的语言表达技能。这对于小学生的语言组织与交际能力的建设与提高,都是十分有教育教学意义的。

(二)提升文学赏析水平

小学语文课本中,包含着很多写作优美、文学层次较高的文章。而小学生通过文章的大声朗读,能够切实领会文章中的美好景物。同时,在朗读过程中亦能加强情感上的认知,从而与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有助于为接下来的文章鉴赏与赏析奠定基础条件,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以及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

(三)加深学生思维层次

小学生就语文文章朗读,不仅仅是将文字转换成声音的过程,更是视觉体验转换为思维思考的过程。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会就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和深入的思索与分析。可见,朗读过程亦是训练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环节的主要路径探究

(一)革新教学理念,丰富朗读时间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未能就朗读环节形成教学重视。为了改变这一错误的教学思想,教师务必要重新优化语文教学设计。正常情况下,一节语文课的授课时间在四十五分钟,而分给朗读环节的课时安排要维持在五到十分钟左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充足的阅读时间,并避免学生因为朗读时间不够而出现糊弄性朗读的现象发生,从而提高文章阅读的有效性。比方说,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教材《灰雀》时,便可以合理调整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在课堂上预留出五到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供学生自主朗读。以便学生在充裕的朗读空间下,更加深入地掌握《灰雀》文章中的具体内容。

(二)丰富朗读教学形式,增加学生朗读兴趣

针对小学生群体所开展的语文教学,务必要建立在小学生兴趣需求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朗读环节,语文教师要善于创新朗读形式,以激发小学生朗读环节的参与热情。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课堂教学形式也获得了不断的创新,并衍生出多种教学方式。为了提高朗读环节的有效性,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第一,分角色朗读。小学语文文章中多以对话类型居多。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时,完全可以分配给学生不同的角色,从而展开分角色的朗读。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之后,学生根据个人对于文章人物的喜好,负责相对应人物的对话。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语言情境,加强朗读声调以及情感的变化。从而使整个朗读更贴近文章的真实文学情感。比方说,在讲解《陶罐和铁罐》时,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扮演文章中陶罐和铁管,根据它们之间的心理变化以及对话进行角色性朗读。

第二、创建朗读情境。教师在朗读教学环节要侧重于情境的构建。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语文文章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加深文章的解读。从而带有更加丰富的情感去朗读文章,使朗读内容更具有感染力。例如,在讲解人教版语文教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该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创作意义视频。同时,在学生朗读过程中选择一些曲调悠扬、舒缓的音乐作为朗读背景。帮助学生建立朗读情感,以便在朗读过程中切实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三、组织课外朗读比赛。朗读是训练小学生语文思维以及交际能力的重点路径。教师除了要就教材中的文章进行朗读教学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就课外中的优秀素材进行朗读。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比赛的形式,激发小学生的竞争意识。比方说,就《母爱》为主题,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朗读素材,并结合自身对素材的理解,以及对“母爱”这一主题的了解,自主掌握朗读技巧。

受性格影响,部分小学生比较内向,不愿在朗读环节中表现自己。因此,教师所要做的,便是多采用激励式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朗读环节中。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去诠释文章中的人物角色,从而使整个朗读更具有生命力。

结论:综上,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环节,语文授课过程中通过朗读环节的优化组织。以便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语感,以及在朗读过程中找情感上的共鸣。最终在实现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的同时,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

参考文献:

[1]王志颖.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78-79.

[2]杨红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119+121.

[3]娄洪菊.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