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徐长生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徐长生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应把握文中德育的落脚点,深入钻研其中的德育内涵,从而充分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材

作者简介:徐长生,任教于河南省巩义市第三高中。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体裁多样、类型不同,有的具有显性教育性,有的具有隐性教育性,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备课这一环节,细致地把握文中大方向的思想教育落脚点(如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奉献精神、民族精神教育等等),同时也深入钻研教材中蕴含的细小方面的思想教育内涵(如人文主义教育的各个细小方面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真正做到“以文载道”。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缜密的德育思想才能在每堂课中实施最有效的德育渗透。

一、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分类

中学语文课本从整体看来,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虽然体裁不同,内容、思想、历史时代、语言运用各有差异,但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审美观来分析研究这些作品,几乎每一篇都有闪光之处,可继承之处,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德育渗透;德育的内容是丰富浓厚的,为保持德育的完整性、持久性、计划性,可根据内容、思想、形象意义、作者观点等的差异每篇文章侧重一点。根据其共同的价值意义,可将中学课文分为六个大方面进行德育:

1.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祖国山河(《登泰山记》);保卫祖国(《荷花淀》);以天下为已任(《毛泽东词两首》);赤子之心(《屈原列传》);理想教育(《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崇尚中华文化(《诗经》);学习革命先驱(《记念刘和珍君》);忧国忧民(《杂文两篇》)等。

2.传统美德教育

宽容大度顾全大局(《廉颇蔺相如列传》);清高志洁(《陶渊明诗两首》、《梦游天姥吟留别》);真挚情感(《孔雀东南飞》);尊师重教(《师说》);虚心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人情美(《项脊轩忠》)。

3.英雄、典范从物教育

殒身不恤(《纪念刘和珍君》、《谭嗣同》);坚毅奋斗(《勾践灭吴》、《呐喊》自序);名人典范(《巴尔扎克葬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五人墓碑记》)。

4.世界观、人生观树立的教育

历史唯物主义(《拿来主义》);古代哲学思想(《论语两章》);人生思考(《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理想教育(《漫话清高》、《灯下漫笔》);勇于探索(《游褒禅山记》);批判现实(《庄周买水》);爱情观(《致橡树?》)。

5.体味黑暗,抨击罪恶教育

资本主义金钱至上(《守财奴》);虚伪反动(《装在套子里的人》);剥削阶级本质(《诗经》两首);封建统治罪恶(《病梅馆记》);穷奢极欲(《阿房宫赋》)。

当然,德育的内容不是孤立的、单一的。以上罗列的分类点只是侧重点,在实际教学中应“突出一点,兼顾其它”,利用一切可以德育的内容,掌握尽可能多的德育方法和手段。

二、开展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因此,凡是能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都是可行的。在实践中,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感情共鸣

兴趣是“接受”的前提,与一定的情感意志相联系,有动力作用和定向作用。兴趣的培养是德育教学的关键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发现令人心醉的知识情境,使学生的兴趣稳定而自觉,以“趣”导之,“渐入佳境”,避免使德育课堂成为枯燥乏味、无心接受的“政治课”。授课中,可以从以下三个细节上具体运用:

(1)巧设导语开篇,创高情感意境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导语是创高情感意境的突破口,是改枯燥说理为激发兴趣、主动吸收的第一步。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和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在讲鲁迅先生的《祝福》时,正值年末,笔者这样设计导语:“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们在‘祝福’中欢度佳节,家人团聚,笑声盈耳,笑意盈面,其情悠悠,其乐融融。且家家如此、年年如此。而鲁迅先生故乡的‘祥林嫂’,却要在这‘祝福’声中为维持生计在地主家卖命打工,夫离子散,不能相见,只能在空洞的幻想中寻求那一份温馨,借以慰藉内心的孤单和苦痛。大雪纷飞的年夜,她独对苍穹,形影相吊,听爆竹的钝响;丈夫可好?儿子何在?家何在?她的眼在流泪,她的心在滴血。终于,她带着无尽的疑问、心灵的煎熬离开了人世。鲁迅先生正是亲见了祥林嫂的遭遇,写下了小说《祝福》。”

讲课文时正值秋季,窗外秋风瑟瑟而起,梧桐叶簌簌落下,斜阳懒困,倚靠在窗棂上,“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导语先扬后抑,先昂后郁,缓慢而饱含深情,结束后,教室里异常寂静,学生们神情专注,陷入深思,这种情感诱发之后引之入文,渗透到课文教学中,使情感交流融合,共鸣升华,使学生由同情到赏析,认识形象意义,剖析社会实质。

设计导语的手法很多。可选用与课文有关的佳句和名篇,像古代写文章那样用比兴手法,吟咏选用的有关诗文,通过比兴,自然引出课文,创设意境:也可用故事、悬念做导语,创设特定的情景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诱发学生“移情”,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求学的欲望,并不失时机地把这种最初产生的愉快情感和认识兴趣,引导到热情而紧张的追求知识、探求真理的正确方向上去。

课文中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总是在字里行间凝铸着,只有把握住教材中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增强感染力,才能达到陶治学生情操和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一定情境中,让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从而受到教育。

(2)介绍情节,加深思想理解

课本所收录的很多文章,如小说、文言文等是节选,情节比较简单。教师应能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介绍较完整的情节吸引学生,助其对文章的理解。如《守财奴》一文,如果单让学生读课文,对之中资产阶级人物代表葛朗台这个人物很难有整体把握,单靠分析一些简单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则枯燥乏味,形成反效应,使德育不能真正“渗透”和“吸收”。所以,教师可介绍节选部分前的有关情节和人物关系、活动,并用精辟的语言分析当时法国的社会历史背景,使学生对文章及人物形象有了全方位的感知,提高了兴趣,加深了理解,使课堂上的文章分析不成为简单的“灌输”和“政治说教”。

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可结合《战国形势图》,并栩栩如生地讲解战国时各国的复杂斗争,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品质和顾全大局的宽大胸怀。

(3)趣味改写文章,融入思想体验

学生较喜爱的文章体裁是诗歌、散文,较喜欢写的文章也是散文。所以,一些思想性较深并且有明显的作者主观思想表达的文章,学生没有那样深的生活体验,很难把握,则可利用学生固有的爱好改写散文,加深理解。如《陶渊明诗二首》要求用第一人称,口头改写散文。一学生这样表达:“……我站在高山巅,看飞鸟入林,红日归海。……这山是我的躯体,这水是我的血脉,这恬静闲适的田园是我与生俱有的家园。功名如烟,利禄如雾,漂渺入林,稍纵即逝……”那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境品质,形之于外。作者“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志趣有了较为直观的体验。这种方式,“投其所好,因势利导”,使学生对人生哲学有了进一步感悟。

2.掌握有效的方法

德育渗透既必要又可行。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手段,文道统一,以文输道,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切忌穿凿附会,空洞说教,要根据学生求知、求新、求美、求乐的特点,在满足学生语文知识和艺术需求的同时,使学生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德育工作必须深入持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刻刻、日积月累地渗透其中,使德育如“春风化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美的思想、情操、行为自然而然地“移”到学生心中、身上,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得到感化、达到净化。另外,对文章中由于年代差异、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不同形成的消极因素,应正确引导、及时纠正,以免造成不良影响,这样才能使思想教育卓有成效。

笔者认为,对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

参考文献:

[1]钟声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2).

[2]田俊.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湖南教育,2001(12).

作者单位:河南省巩义市第三高中

邮政编码:451200

OnMoralEducationinMiddleSchoolChineseTeaching

XuChangsheng

Abstract:ThearticlesinChinesetextbookscontainprofoundvirtueeducationcontents.TeachersshouldgraspfootholdofmoraleducationinChinesetextbooksandstudytheconnotationofmoraleducation,thustobringmoralfunctionsoftextbooksintofullplay.

Keywords:Chineseteaching;moraleducation;text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