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孕产妇护理保健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中医在孕产妇护理保健中的运用

王晓鹤

王晓鹤

甘肃省秦安县人民医院甘肃秦安7416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与保健对孕产妇的作用。方法:中医特色护理与保健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在优质护理与保健服务中如何发展中医特色护理与保健。结果:在中医特色护理与保健下,产妇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一些压力,保证其身心与婴儿的健康。结论:在孕产妇护理与保健服务中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促进中的优势和作用。

【关键词】中医;特色护理;孕产妇;医护人员;安胎保胎;产后;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R246.1+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236-01

孕产妇是一群特殊的人群,需要格外关心与医护。中医特色护理与保健对孕产妇有着重要作用与意义。中医特色护理与保健能促进产妇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一些压力,保证其身心与婴儿的健康,而且让产妇的身心完全康复。

一、运用中医特色护理

中医认为:人的情绪变化可以导致人体器官功能失调或疾病。中医十分重视对倡导作用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心理因素,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因此,中医护理在孕产妇临床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医护人员要运用中医护理的特点,善于观察孕产妇的情绪,熟悉孕产妇心理状态的变化,消除孕产妇在医治过程中的不良情绪,使孕产妇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以促进身体快速康复。

在运用中医特色护理时,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的。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中医医疗保健的特点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认真学习相关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临床工作中能力。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本专科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能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二、运用中医药安胎保胎

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理论,针对孕妇不同情况进行全面调理,从而达到保胎安胎的效果。

中医保胎主要适于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两种,因为其它流产已不能继续保胎。对这两种流产,中医要辨证使用中药。如怀孕早期,阴道少量出血,伴腰部疼痛,小腹坠痛,两腿酸软,小便频繁,夜尿多甚至失禁者,多因肾虚所致,可服“寿胎丸”以固肾安胎;若出现阴道少量出血,伴有腰腹胀痛或坠痛,精神萎靡不振,面色白光白浮肿,心悸气短者,多因气血虚弱所致,可用人参9克,黄芪10克,杜仲、白芍、熟地各6克,白术5克、陈皮、甘草各3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以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若出现阴道出血,胎动下坠,腰腹坠痛,伴有心烦不安,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有潮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有黄苔者,多因血热所致,可用生地10克,熟地15克,黄芩6克,黄柏5克,白芍12克,川断9克,山药9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以滋阴清热,养血安胎;如果因外伤所致,可用熟地、白芍、川芎、党参各20克,黄芪、当归各1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以补气和血,固摄安胎。

在使用保胎药的同时,孕妇应卧床休息,减少妇科检查,禁止性生活,以便提高中药治疗流产的效果。

三、运用中医药调理产后不适

孕妇临产过程中由于宫缩痛,导致过多的空气进入胃肠引起肠胀气;术后又由于腹部切口疼痛,影响早期活动,所以很容易造成腹胀,肠蠕动较慢。加之术后产妇出汗较多,以及术中、术后一定量的出血,会导致阴津、阴血不足。此时,产妇可用中医药调理。将太子参、天花粉、麦冬、黄精各15克,香附、川朴、元胡各10克,陈皮6克,大黄10克,水煎两次后合匀,每日1剂,分两次服,术后6小时服第一次,24小时肛门未排气者再服一剂,颇为有效。

中医认为,太子参、天花粉、麦冬、黄精均有养阴生津补血之效;香附、川朴、陈皮、大黄具有理气通下消胀的作用,元胡可活血止痛。这几味药配合对产妇产后恢复,具有较好的效果。

产后病多以“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为特点,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生化汤”和“下乳涌泉散”对治疗产后疾病也颇为有效。生化汤可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促进子宫复原,排出体内瘀血,补血养血,促进产后身体早日康复;下乳涌泉散对促进产后乳汁分泌,有明显疗效。

对剖宫产术后的产妇可辨证运用中药,促进肠蠕动,补益气血,使其早日下床活动;还可运用中药外敷伤口,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这对腹部伤口的愈合以及切口美观都可起到较好的作用。同时,结合其它中医药治疗,如针灸、按摩、中药足疗等方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脏腑、活血祛瘀可使产妇尽快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也有助于产后妇女恢复体质和身材。

产妇生产后身子较虚弱,在月子里补养身体很重要。中医认为,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体质特征,合理膳食。中医认为,坐月子有三个阶段,要注意“一排、二调、三补”,具体是将产后一个月按周划分,每周根据需要吃不同的食品。

第一周,主要是要把多余的水分和毒素以及恶露排出体外,可喝生化汤,吃麻油炒猪肝等。生化汤是一付很好的中药方剂,主要功能是使子宫尽快排出恶露,帮助它恢复正常的位置和形状。第二周,主要是增强体质和恢复脏腑的功能,恢复骨盆位置。可吃炒腰子和杜仲粉,有助于缓解尾椎骨等骨疼。产后不易猛补,因为产妇刚生产完身体比较虚弱,吃多了吸收不了,只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到了产后第三周,该排的已经排完,此时可以开始进补身体了。

总而言之,中医能够调节孕产妇的心理与生理机制,使孕产妇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医护人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中医特色调护与保健贯穿于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保健中,使产妇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一些压力,保证其身心与婴儿的健康,同时也使独具特色的中医传统护理得以发扬。

参考文献:

[1]陈敏莲,滕美君,马袁英.情志护理在孕产妇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4(11):85-88.

[2]邓凤,赵长虹.剖析孕产妇的心理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06):230-231.

[3]刘兰芹.浅谈孕产妇的心理与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9):259-260.

作者简介:

王晓鹤(1980年11月——)女,汉族,甘肃秦安人。中级职称,主要从事中医妇科临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