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导向,任务驱动,能力强化--中职学校商贸类学科案例教学模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行为导向,任务驱动,能力强化--中职学校商贸类学科案例教学模式探究

李素乔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职业中学,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F012C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084-02

摘要:本文依据中职学校课程改革行为导向的要求,结合商贸类课程教学特点,对案例教学模式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从案例教学的界定、特点、开展方法及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四方面强调商贸类教学应以行为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深化案例教学,建构关键能力教育框架,注重强化职业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行为导向;任务驱动

以案例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重点,以互动为平台的案例教学,是一种越来越被广泛采用的教学形式.本文依据中职学校课程改革行为导向的要求,结合商贸类课程教学特点,对案例教学模式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从案例教学的界定、特点、开展方法及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四方面强调商贸类教学应以行为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深化案例教学,建构关键能力教育框架,注重强化职业能力。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它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方法的关键所在。案例是包含有问题、疑难情境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

案例在其内容上有这样几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发生的事件。

二是事件中包含有问题或疑难在内。

三是事件具有典型性。

在叙述方式上有这样几个基本的要求:一是要彰显案例的主题;二是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的情节;三是叙述要具体、明确;四是要反映事件发生的背景;五是要揭示教育教学理论的复杂性,揭示教师与学生复杂的内在心理活动。

??案例教学法就是运用这样的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它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在教育学界得到运用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广义上讲,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中建立起一套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2、客观真实性。案例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

3、较强的综合性。案例较之一般的举例内涵丰富,分析、解决过程也较为复杂。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

4、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5、突出实践性。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6、学生主体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进来、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

7、过程动态性。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8、结果多元化。案例教学是一种不求统一结论和答案的创造性教学。

三、商贸类课程教学怎样进行案例教学

(一)课前的准备。

(1)仔细地通读案例,分析案例材料,找出案例中的关键性问题。

(2)判断出展示的案例是否只存在一种分析序列,是否可以认同其他的序列。

(3)评估一下在课堂讨论中,是否会展开真正的讨论。

(4)思考学生在特定案例上到底能作些什么。

(5)以上述准备为基础,写出简单的组织教学的教案。

(二)课上的实施。

1.案例引入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有关写作案例时的感受、趣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下这个案例在整门课程中所占的位置,以及这个案例需要达到的目标等等。

2.案例讨论

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

①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

②哪些信息至关重要?

③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④作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

⑤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

⑥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

⑦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

⑧如何进行整体评价?

在许多案例讨论中,居核心地位的是解决案例中所包含的疑难问题或作出具体的决定,所以案例讨论可分成4个不同的阶段:(1)开始;(2)讨论疑难问题;(3)提供备择方案;(4)讨论如何实施。

开始进行案例讨论,也就意味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一般地说,要提问的问题无外乎这样两类:一类是引导性问题,一类是非引导性问题。

几乎任何案例教学中都有这样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对备择方案的讨论,有时甚至在问题还没有得到澄清之前,课堂上就有同学已经提出解决问题的备择方案或方法了。一般地说,在讨论一个案例时,至少要有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备择方案出现,有时也会多至10余种?。至少有这样两个方式可以减少方案的数目:其一,要求学生分析不同方案间的区别,也就是判断不同方案具体运用到指定的情形时,哪一种或几种更易付诸实施;其二,教师可以促使学生分析哪一种方案成功的可能性较小,以此淘汰其中的一些方案或方法。

经过一番斟酌、思考之后,留下的备择方案可能就只有2到3个了。这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道一个一个地进行讨论,在黑板上写出每种方案的优点与缺点,然后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出一个最佳的方案。

确定最佳方案后,讨论仍然没有结束,还要进而探讨如何实施这个方案。讨论:在实施中,会遇到哪些阻障?如何才能克服这些阻障?实施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样的问题?等等。

3.概括总结。

在这个阶段,往往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所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的案例。

以上是案例教学的几个基本步骤;在这其中,教师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只不过他一改以前的说教者、管理者的角色,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四、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1)使讨论井然有序。在讨论继续开展之前,必须要明确每一个观点,黑板可以帮助学生注意并记住其他同学提出的观点。

(2)提出切中要害的和关键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对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也可以使他们调整自己的视角,注意那些更重要的问题。

(3)把学生个体的讨论意见集结在一起。对学生认识的重新表述、鼓励或汇总,可以帮助他们继续思考和改进他们的观点。

(4)要具有时间概念。小组讨论的时间至关重要,教师要注意运用这种形式有效地加以控制,要根据讨论问题的重要性来分配时间。

(5)要将自己置身于讨论之外。教师的任务是促成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去发言、思考,做出决定。

(6)避免总是使用同样的案例。新奇和改进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经历,而千篇一律总是使得参与者大失胃口。

(7)协助学生理清思路,使他们的观点更能站得住脚。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总结,鼓励同伴对他给予支持的方式,帮助他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更为扎实的基础之上。

(8)不要批评不同的意见。如果他的看法不合逻辑,你可以要求其他学生谈谈他们的看法。认识上的不同是正常的,对一个复杂的教学或学校管理的案例来说,极少出现只存在一种答案的现象。

(9)当学生向教师提问时,教师不要隐藏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认识。

(10)如果教师经常对讨论予以总结的话,会增进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总结如果放在讨论的最后效果会更明显。

(11)要完全掌握案例中所展示的全部事实。教师应该对案例一读再读,并作出笔记,以便把握案例的重点内容,只有这个时候,他才对如何引导讨论做好准备。

(12)对案例的教学目标、案例中的难点和重点以及教学技巧等进行分析。

(13)监督检查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教师要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分析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是否解决了案例中所反映的所有问题,是否学会了相互信赖,从彼此的发言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