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流动儿童管理模式探索在免疫规划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学龄前流动儿童管理模式探索在免疫规划中的作用

陆春华

陆春华(上海松江区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601)

【摘要】目的观察学龄前流动儿童新管理模式在免疫规划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泗泾镇社区综合协管员对学龄前流动儿童进行管理,观察模式采用前后学龄前流动儿童排摸及疫苗接种情况。结果自2011年起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龄前流动儿童日常摸底和强化免疫工作开展,采取由协管员入户进行宣传摸底,再由接种人员对摸底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和查漏,最后直接到现场补种,比此种模式采用前由预防科医护人员摸底的流动儿童数量大大提高,补种数和接种及时率也随之增加。结论学龄前流动儿童管理归口于社区综合协管员管理,建立起以政府牵头,公安、卫生、教育等多部门协作工作制度,定期督查学龄前流动儿童管理情况,在流动儿童免疫规划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学龄前流动儿童管理模式免疫规划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077-02

迮文远编著的《计划免疫学》对计划免疫流动儿童定义,是指“户口不在居住地,或户口在本地而人在外地居住时间在3个月以上儿童”[1]。计划免疫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提高易感人群的有效接种以控制和最终消灭相应的传染病。松江区泗泾镇位于上海市西北面,近年经济发展迅速,房地产业发达,有世博保障房和经济适用房,是外来人口聚集地,也是本市人口导入地区,人户分离现象多。流动人口实行暂住证管理,但未涉及到儿童,教育部门只管理学龄期儿童,所以学龄前儿童管理存在盲点,这部分儿童在疫苗接种率尚未完全达到95%的工作要求[2]。统计2009年1月~2012年8月间7种传染病(麻醉、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乙肝、甲肝、水痘)病例数,户籍人口发病远低于流动人口。2011年前新进学龄前流动儿童每月摸底和强化免疫查漏补种依靠预防科医护人员完成,工作效率不高,完成质量不佳。2011年泗泾镇政府出台《泗泾镇社区综合协管队伍工作职责》,把学龄前流动儿童管理纳入协管员工作职责,每月上报辖区内新进流动儿童名单,每年二次全面摸底辖区内流动儿童名单,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疫规划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在此比较学龄前流动儿童新管理模式采用前后对免疫规划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人口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见表1);麻醉、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乙肝、甲肝、水痘疫情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见表2);2009年~2010年由预防科医护人员对学龄前流动儿童进行摸底补种数,2011年~2012年由协管员对学龄前流动儿童进行摸底补种数(见表3)。

表12009年~2012年泗泾镇人口情况

1.2方法

2009年~2010年泗泾镇新进学龄前流动儿童每月摸底和学龄前流动儿童强化免疫摸底工作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科医护人员负责,利用下班休息时间组织到辖区内各村/居委会入户摸底,查漏补种;2011年~2012年由社区综合协管员负责宣传摸底工作,再由预防科医护人员根据上报信息电脑查漏,日常摸底漏种人员电话通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室登记补种,强免阶段确定漏种名单后组织下社区集中登记补种。

2.结果

2.1泗泾地区开展的新模式可行性。泗泾镇社区综合协管员共有130名,分布于泗泾镇各个村、居委会,他们的工作职责第二条就是协助公安部门做好来沪人员信息采集《居住证》办证、验证和注销工作,新增对辖区内学龄前流动儿童管理条件充足,信息掌握及时可靠。每年二次大规模强免工作由协管员负责学龄前流动儿童摸底,基本覆盖泗泾镇,解放了医护人员,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政府社区服务中心负责督查摸底情况,协管员加班费用由政府支出。

2.2新模式实际操作流程。协管员每月初按时上交学龄前流动儿童数据(见表4),免疫接种室医护人员根据上报信息排查接种登记和接种情况,如未在上海市登记过的通知家长拿儿童免疫接种证到接种室登记入电脑,同时查漏补种,提高了接种室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免疫接种质量。

2.3新模式中协管员所起的作用。协管员与流动人员接触多,关系近,沟通相对通畅,在免疫接种宣传中起到了较好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对协管员进行一次全面的培训,内容包括:7种免费疫苗的接种、麻疹、风疹、乙肝、甲肝等传染病的基本知识,疫苗接种的常见不良反应等,让协管员面对流动儿童家长有备而去。协管员越是回答得出家长提出的各类问题,他们就越能被信任。

2.4新模式推动学龄前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顺利开展。自2011年起学龄前流动儿童每月新进儿童摸底、每年2次强化免疫及免疫规划的宣传发动工作由医护人员指导,协管员进行的新模式下,泗泾镇学龄前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能顺利开展,并形成常态、长效管理,为本地区传染病防控作出了一定贡献。

3.讨论

3.1原模式存在的弊端对工作的影响。流动儿童疫苗的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直接影响着居住地的传染病发病率(见表2),是公共卫生的难点和重点。预防科免疫接种人员每周6天承担着大量的接种任务,每接种1个儿童要与2~3名家长沟通,医患关系的复杂性也体现在免疫接种室。在繁重的工作量下,医护人员还要负责每月辖区内新进学龄前流动儿童的摸底,每年二次强化免疫的宣传摸底工作,这些工作都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其工作质量由表3可见。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管领导为确保免疫规划质量,也采取了很多办法,但碍于流动儿童数量大,接种室医护人员缺乏,工作压力大等多重原因,奖惩制度落实于心不忍。

3.2入学制度的漏洞对工作的影响。私立托幼机构和民工子弟学校在凭证入托入园入学制度执行上存在漏洞,单靠卫生系统负责执行免疫规划任务势单力薄,缺少政府主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

3.3流动儿童家长意识薄弱对工作的影响。流动儿童家长健康意识相对薄弱,认为自己从小不打预防针没得病,孩子也不用打。个别家长因未婚生育或超生,家长怕罚款躲避不去接种[3]。传统健康教育宣传形式单一,不适合流动人口,导致部分流动儿童漏登记、漏接种现象的发生。

3.4接种环境和设施的不完善对工作的影响。流动儿童数量的增加,接种室空间狭小,导致原有的免疫接种室人满为患,有的家长早上6:00就开始排队,为了早点接种到。接种人多又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黄牛卖号,小偷趁机偷东西,过号纠纷等等。这些现象也导致部分流动儿童漏登记、漏接种现象的发生。

3.5新模式所起的效果。在新管理模式起用后,学龄前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得到了长效、常态管理,同时政府取缔了辖区内所有无证托幼机构,加大了托幼机构和民工子弟学校的凭证入托入园入学管理,使流动儿童家长意识到免疫规划的重要性,从而及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疫接种室登记并查漏补种。

3.6政府主导各部门协调。建章立制后还要设立监督部门,实行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在政府社事办的领导下组织公安、教育、卫生部门共同组织联合检查,对协管员及卫生老师工作进行联合督查,落实奖惩,效果更加凸显。

3.7免疫接种环境的改善。在流动人口每年以一定比例上升的情况下,本辖区内只设立一个免疫接种室已经不能满足工作开展需要,当务之急在一定的服务半径内,以一定服务人数设立接种门诊(或社区接种点),并配备相应的医护人员。对原有接种室进行流程再造,扩大占地面积,装饰更温馨化。只是近年来医护人员的紧缺已经成为提高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在繁重的工作中面对素质参差不齐的服务对象,要提高服务质量还有待于全社会的支持和政府对卫生人才的培养。

3.8通过绩效调整提高预防人员积极性。在现下卫生系统医护人员的奖金分配制度中,防保人员的奖金处于全院的底层,这也是免疫接种室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障碍之一。

4.结论

学龄前流动儿童管理纳入社区综合协管员工作职责,负责每个月新进儿童摸底和每年2次强化免疫摸底,再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进行免疫规划,这种优化的管理模式在学龄前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中起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迮文远.计划免疫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2.

[2]王宇,应颖,彭臻等.上海市普陀区扩大免疫规划实施和效果评价〔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1,23(12):593-596.

[3]宫嫦宁,徐淑峰,宫淑兰等.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如何管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3):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