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中的问题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高考地理复习中的问题探究

田存福

田存福

摘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尊重个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鼓励师生发展平等的对话关系,破除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笔者结合高考和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时俱进,谈谈对新课标下高考地理复习的认识。

关键词:高考;地理复习;认识

一、高考地理复习的要求

近年来,高考文综地理试题中空间定位及区域地理的考查仍然很重要。高考题目就考查的角度而言,已有明显的探究性特点,希望学生能够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倡导探究问题,鼓励考生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需要认真阅读和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还需灵活调动所学知识对提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有些题目所给材料虽然文字叙述较少,但信息量大、综合性强,对学生提取信息既调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有较高的区分度。相当部分学生常常在读图上出问题,在加上审题不明确失分很容易。学生在地理基础能力都很好的情况下,空间定位就很重要,如果出现错误就会严重失分。所以,教师就要结合实际,拟定教学要求,把握好难度,设计并实施分量恰当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在实现地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学生如果不熟悉相关地理原理,仔细阅读图文材料,准确把握题干要求,就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建议:1.关注自然地理基本过程。2.反映自然地理基本规律。3.重视典型案例剖析。4.注意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5.重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及写作能力培养。6.注意呈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区域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为研究系统地理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案例。区域地理的复习,既具有基础性和常识性的特点,又有综合性的特点。高三地理复习先从区域地理出发,最后再回到区域地理。从区域地理出发是指在复习高中地理之前,应先复习区域地理知识,突出其基础性和常识性,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地理界线及重要的区域特征,为系统的地理复习打下基础。可从位置→地貌、地质→气候、自然带→河流、地下水→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环境问题→发展方向的思路入手,并学会将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抓住突出特点、找出区域差异及其原因,使其立体化,从而全方位地掌握区域特征。许多图像判读的技能、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近年来的考试经验告诉我们:对地理概念的学习,重在应用不要受教学惯性,特别是高考惯性的支配,择其要点精讲,铺开的摊子不要太大,形式可以多样化,但传统教学的精华仍然闪光。教学过程中的活动部分要精加工。正确处理好教材中的结构内容,在作学情分析时,不要估计过高,注重课堂效益。

二、高考地理复习的技巧

区域地理认识结构指的是学生在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区域地理知识和原理进行比较、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笔者的经验是在高二年级文科学生开展第一轮高考复习时,应着重复习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并把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原理内容渗透进去,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高中“课程标准”把一些基本要求列为“内容标准”而没有说明如何达到或实现此标准。因此,各版本教材中都有知识铺垫,即“搭桥”内容。“搭桥”内容与课标有一定联系,但是难度、深度都不大,不追求知识系统性,非章节重点,可作为为略讲内容。以中国区域自然地理为例,复习时要围绕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带、资源等几个要素有序地进行。

图像是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重要语言和工具。区域地理的课程内容侧重于各地域的地理知识,配置了丰富的图像,与文字相得益彰,可谓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其读图、析图和画图的能力是区域地理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学生解答问题的前提条件。读图能力是由图表感知能力、空间与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图像基础知识和基本读图方法等因素构成,是在对一幅新地图的综合、整合过程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要求学生能够做到通过地图分析问题,凭借地图记忆知识,从地图上找出规律,用地图进行归纳、概括、浓缩知识。看图重要,如何看图,得教给学生经验。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学会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引导学生从感知开始,发展他们的地理形象思维,才能扫除地理教学中枯燥无味死板沉闷的气氛,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常用的教具有地图、地理画片、标本、模型、仪器、板图板画、幻灯片、电影等。它们各有所长、互为补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的具体条件,选择配合,合理使用。

如在讲到各种地理景观时,尽量展示景观画片;在讲到等高线地形图时,要运用山体等高线模型,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山体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表示地形的,等高线的疏密,走向与山坡陡缓和山体水平延伸方向的关系;讲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时,用模型演示讲解,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讲山河城市,物产分布和交通线,则利用黑板空白图边讲边绘。如讲我国西南三省交通线,先在黑板上标出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四城市的相对位置,然后边讲边绘铁路、公路、水运,最后构成“井”字形交通网络,板图直观简明、一目了然,学生边听边绘,很容易掌握。笔者在课堂上非常重视看图,不是简单地看到图,而是培养学生在地图中快速提取显性信息和隐藏信息的能力,以提问和讨论的形式阐述和表达区域差异及特点,设计有思维价值及行为导向的问题,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切忌提出学生难以回答或没有必要回答的问题。如必修教材中的“问题研究”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可以小组合作学习设定的问题,特点应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多角度理解,问题的难度适宜,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联系,能激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问题应是重、难点或易混淆的知识点。

教师除对学生析图能力的培养外,还应不断加强和落实地理空间概念、分布、特征、成因等等。要培养学生能善于扑捉热点信息,例如:非洲动物大迁徙,中央电视台的野外现场拍摄活动,在哪儿?什么时候?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这些内容中有哪些和地理相关,我们就得关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开放性问题的探讨,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运用自然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白林中学

邮政编码:7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