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

/ 2

浅谈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

江梦莹,张琴,艾冬梅

前言:中国的教育发展历史悠久且内容丰富,但也出现过不少问题,而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就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减负

一.学业负担问题

如今,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大众对于“学业负担”这一概念的理解基本是:上课时间长、课后作业多、休息时间少、升学压力大等。这些观点不无道理,同时笔者认为学生的身心状态也是界定是否为负担的关键点,当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身心健康受到影响的时候,我认为这就是出现了学业负担问题。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家庭、学校、社会。

大部分中国家长思想比较传统,对孩子的期望可以说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从小就读的学校好,学校对学生严格,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为了增强孩子竞争力,给他们报各种补习班、特长班,让孩子仅存不多的休息时间变得更少。家庭条件一般或出身农村的学生,为了改变现状,考学是他们不多的出路之一,他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考上县里的学校、市里的学校,这样才有可能走出农村。

社会各行各业竞争的同时,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在激烈竞争。而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竞争,新华网曾报道:“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和另一个学校竞赛,陕西一小学老师竟将考试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并叫学生‘不准告诉家长,谁说谁开除’”。这样的考试成绩肯定是“不错的”,学校的竞争力也“大大增强”,但事实上,这根本不能检测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同时教师这种不诚信的行为更让小学生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

再说现在的公司招聘,让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的大多数时候还是简历上的毕业院校,如果是“985”、“211”院校毕业的,那在很大程度上会比普通院校的应聘者更有优势,为了好的工作,学生便会拼尽全力考好的大学。

二.学业负担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影响

学业负担过重,学生久坐在课桌前看书或做题,将眼睛聚光点集中于近处,时间一长,便会诱发近视。眼科专家建议:为预防近视发生,最好每看书40分钟左右,远眺一下。但现实中,做一份卷子一般都需要两个小时,且很多学生不重视保养眼睛,眼睛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最后诱发近视。

中小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为8-9小时,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业繁重,在校时间更长,而其中有三分之二时间都是坐着的。久坐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脊椎变形而诱发弓背及骨质增生。

笔者曾就读的高中,为了高考上线率,高三年级原本每周只有1节的体育课也被取消,改上物理或化学等要高考的科目,所以学生基本上没有运动锻炼身体的时间,然而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学生被剥夺体育课,坐在教室里听课,他们更多的是疲劳以及反感。

(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国内很多中小学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需要被重视。

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一些优等生学习压力会比较大,因为自我目标高,一旦学习成绩下滑,付出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便会备受打击,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而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负担会相比小学生的会更大,因为他们面临着中考、高考的压力,考上好高中意味着将来可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意味着将来可能找到好工作,且家长的期望普遍较高,学生不愿让家长失望,即使学业负担重,也只会更努力的学习。

三.1980年后国家进行的“减负运动”

(一)1988年

1988年颁发《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此《规定》认为解决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关键在于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干部、教师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大力提高教育质量。

(二)2000年

200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要求“切实把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在加快课程教材改革的同时,制定具体的措施,为学生减负。

(三)2004年

2004年,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教育部部长周济于6月10日提出新形势下“减负”的“五坚持、五不准”。

(四)2010年

2010年,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部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减负”作为教改的重要任务。

(五)2013年

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公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新规定涉及面广且态度严厉,在网络上被成为“史上最严减负新规”。

四.“减负运动”的影响

教育部实行的“减负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在学校的学业负担。用白纸黑字的条例规定了上课时间;限定了考试科目;规定不准分重点、非重点班,考试成绩采用分级评价模式;严禁学校在寒暑假期间统一对学生进行补课;同时还规定要为学生留出休息、运动的时间。这些规定出发点都是为了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且起到了一定作用。

“减负运动”也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2000年、2004年、2013年的减负规定中都有一条同样的规定: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不用考试就能进离家最近的学校。这对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必然是一个好规定,但对山区贫困学生来说未免太不公平。

“减负运动”虽然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缩短,但随之而来的是放学后大量的补习。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少,家长就为学生选购各种辅导书,来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这样一来,学校是为学生“减负”,而家长却又在为学生“增负”。

总结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教育学家、有识之士也在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但由于各种社会现状,诸如升学压力大、好工作难找等各种因素,一味的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又会使家长甚至学生个人认为落后于他人,必须得通过课后补习来增强竞争力,使得学业负担不减反增。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不是一时形成的,也不是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形成,它与人才选拔制度、教育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应花更多时间与精力、从各个方面探索,寻找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天平.学业负担的教师认知逻辑[J].教育研究.2016(8)

[2]马健生.为什么学生减负政策难以见成效?[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郭志芳.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学习负担过重[J].教育论坛.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