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手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

/ 2

胸腔手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

刘寅芬

刘寅芬(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2253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8-0379-01

【关键词】胸腔手术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

胸腔手术后,均需安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以排除胸腔内的气体、液体,重建胸腔负压,从而促进肺膨胀,预防胸腔感染;通过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和水柱波动的情况,发现病情变化,协助医生诊断和处理。因此术后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引流管的护理

1.1保证引流管各部位衔接紧密牢固,严防脱节、漏气,引流管长度在1.2m左右,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出口平面60~100cm,以预防液体倒流入胸腔[1]。

1.2水封瓶内液体,应以使长管下端浸入液面下3~4cm为宜,以防气体进入胸腔;更换引流瓶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用二把血管钳夹住胸腔引流管,方可开启引流瓶盖。根据需要更换引流瓶,(如引流瓶污染或引流液满时)原则为每周更换一次[2]。

1.3引流术后,若病人血压平稳,应给予半卧位,从而有利于引流及呼吸。经常鼓励病人做咳嗽和深呼吸运动,以排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并使进入胸腔内的气体、液体排出,恢复胸腔的负压状态,促进肺的膨胀。

1.4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勿使其扭曲、折叠、受压,应根据水柱波动情况挤捏引流管[3],防止形成血凝块而堵塞引流管。挤捏方法:护士站在病人术侧,双手握住排液管距插管处10~15cm,太近易使引流管牵拉引起疼痛,太长则影响挤压效果。挤压时两手前后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或用血管钳夹住胸腔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使挤压力与手掌的反作用力恰好与引流管的直径重叠,频率要快,这样可使气流反复冲击引流管口及侧孔,防止因血凝块的形成而堵塞,然后两只手松开,由于重力作用,使胸腔内积液从引流管中排出,反复操作。

1.5协助病人翻身或活动时,应理顺引流管,防止受压、折叠、扭曲或因拖拽而至脱管。对长时间带管的病人,嘱其下床活动时,水封瓶应低于膝盖水平,防止引流液倒流至胸腔。

2引流管的观察

2.1引流液性状的观察

引流液的性状包括颜色、性质、量和气味。一般来说,术后早期引流液常为鲜红色,以后转为暗红色,并逐渐向淡红、浅黄过渡;引流液性质较粘稠易凝血;引流液量逐渐减少;引流液的气味为血腥味而无其他气味。引流液性状常呈下列变化。

2.1.1引流液长时间呈鲜红色,且引流量多,每小时>100ml以上,连续3h,同时伴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大汗、呼吸急促、脉快而细弱以及血压下降等症状时,应警惕胸腔内活动出血的发生[4]。若每小时>4ml,连续3小时需二次开胸止血。

2.1.2引流液为暗红色,量较多。若已知病人胸腔内粘连严重,手术时分离组织困难,提示胸腔内渗血,在给予止血药的同时,应注意密切观察。

2.1.3引流液为混浊的咖啡色,有絮状沉淀并带有恶臭味,提示支气管残端瘘或食管瘘的发生。

2.1.4引流液为淡黄色或淡红色,进食后曾半透明的乳白色,且引流量骤然增多,提示有胸导管破裂的发生。

2.2引流管水柱波动的观察

正常情况下,水柱波动在3~4cm左右,以后逐渐变小。水柱波动的异常表现为波动过大和不波动[5]。

2.2.1水柱波动过大有两种情况,一是手术切除肺的范围较大而留下较大残腔所致,随着余肺的膨胀,残腔的缩小,水柱波动逐渐变小;另一情况,若水柱波动较大,同时伴有发烧、脉快、术侧呼吸音极低,说明有肺不张的可能,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肺的扩张。

2.2.2水柱不波动

2.2.2.1引流管脱落至胸壁内造成引流管不通病人常突然出现剧烈胸疼,此时应立即按压住内口,以防造成皮下气肿,并通知医生重新置管。

2.2.2.2引流管被血块堵塞胸部手术后,残留在胸腔内的血液经过肺的呼吸,拍打,凝血因子受到破坏,血液不凝固成流动状态,也有少数血凝块不易排出。此种情况异常危险,它既可以影响肺的膨胀,又可使胸腔内的活动性大出血不能被医护人员及时发现而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病人生命,故对于引流管不通应积极查找原因。

2.2.2.3肺复张良好水柱也可不波动

2.3引流管内有气泡溢出

2.3.1肿物与肺组织胸膜粘连严重或肺组织本身弹性较差,缝合时难免有缝合不严之处而造成漏气,表现为病人深呼吸咳嗽时有较多气泡溢出,少数病例平静呼吸时即有较多气泡溢出,对此可补充蛋白或血浆促进创面愈合,也可不做特殊处理。

2.3.2对于肺组织弹性良好,组织分离顺利,且胸腔内没有粘连的病例,若术后早期平静呼吸时就有大量气泡溢出,提示支气管残端缝线脱落,应立即行开胸探查手术。

2.3.3支气管残端瘘时引流管内也会有气泡溢出

总之胸部术后,引流管的管理固然重要,对于引流管的观察,特别是对于危及病人生命的异常变化的正确判断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孙即昆.肺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04~105.

[2]李娜,李红,陈丽丽.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06.18.第27卷第17期.64.

[3]李娜,李红,陈丽丽.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06.18.第27卷第17期.64.

[4]陈风才主编.胸部外科急救处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0~12.

[5]黎鳌主编.创伤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