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性分析手背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1

回顾性分析手背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

任娟

任娟(河南省鲁山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河南鲁山4673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335-02

【摘要】目的总结手背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上手背静脉输液的护理经验,并进行总结。结果必要的护理经验确保了手背静脉输液顺利进行。结论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输液护理手背静脉

手背静脉是临床上常用的静脉输液穿刺部位。做好手背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确保了输液顺利进行,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自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我科手背静脉输液2万人次。

1.2护理方法

1.2.1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1.2.1.1首先给与患者心理护理,静脉穿刺前患者常有紧张焦虑情绪,要主动与患者交流分散期注意力,如进食情况、最近身体情况、睡眠情况等,并解释治疗的目的和方法,以减轻其紧张、焦虑、情绪,取得病人配合。

1.2.1.2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在穿刺点上10cm扎止血带,松紧适度。在冬季因环境温度低,致静脉痉挛而充盈不良造成穿刺困难时可先给患者局部湿热敷,或用热水袋保暖局部3—5分钟,待血管充盈暴漏后再穿刺。也可采用下列方法:按摩血管,嘱患者反复进行握、松权N次,用手轻拍病人血管。[1]这些方法均可使手背静脉扩张,使静脉充盈易于穿刺。选择血管不能盲目,要轮换使用,有计划的使用血管,延长血管的使用期限。根据患者血管分析情况和针头型号选择直而易固定的静脉穿刺,穿刺时即要避开静脉瓣,防止输液不畅,而且要避开关节处,防治活动使针尖穿破血管或针头折断。

1.2.1.3妥善穿刺固定操作时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绷紧固定穿刺点,利于穿刺和固定。用2%碘伏或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后,选择5-6号针头,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柄的上下面,在血管侧方与皮肤之间的角度约30度快速进针,刺入皮下再改变皮肤进针的角度,约15度,在整个穿刺过程中,进针的起止时间应控制在1秒钟内,整个进针过程不要停顿,一气呵成。梁孝梅[2]等研究表明对老年人手背静脉穿刺时采用负压进针法其血管破裂和皮下淤血比传统穿刺法有明显降低。因此,对末梢循环不良、血管充盈欠佳、回血慢等患者,采用负压进针法可提高穿刺时的回血率,并能及时判断穿刺是否成功。整个穿刺过程无比沉着,进针要做到快、稳、准。若穿刺失败,应拔出重新穿刺,切勿来回退针在皮下穿梭,增加病人痛苦。穿刺成功后,先用已消毒含止血的输液粘贴固定穿刺针头,一方面可遮盖暴露在皮肤外地针梗,防止感染,二是有利拔针后按压针眼,再用两块输液贴固定针柄,同时将头皮针软管绕过穿刺部位相近的手指跟部用粘贴固定。

1.2.2输液过程的护理静脉输液过程中,针头斜面有可能贴到血管壁,出现液体点滴不畅或不滴,而当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变换体位使针尖离开血管壁时,滴速又会加快因此,要随时观察,注意调节输液速度。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速度要调慢,以保证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减少了药物对血管的损害。对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输液的速度也要慢,同时告知患者和家属,不能擅自调节输液速度,以免发生危险,因为加快会使循环血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过重,导致心衰和肺水肿。要经常巡视,观察患者穿刺点周围皮肤有无发红、发麻、疼痛、肿胀或渗出,患者有无头晕、恶心、出冷汗和皮疹等药物不良反应,如有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1.2.3拔针时的护理输液完毕应减慢滴速,用左手大拇指压住针柄,右手轻轻分离粘贴,只留针眼粘贴。用左手拇指按压穿刺点,右手拇指和食指握紧针柄,快、稳、无痛的拔出针头后举高,按压穿刺点至不出血。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针眼出血和皮下瘀斑。拔针后不要急于下床,以免发生直立性休克。

2结果

我科手背静脉输液患者2万多人次,对输液全过程满意。使我我科整体护理质量得以提高。

3讨论

静脉输液从穿刺到拔针是一个连续的护理过程,它不仅需要娴熟的穿刺技术,而且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患者输液时我们护理人员要勤快、耐心周到,观察要细心和准确。拔针虽然是输液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如果按压法不对就会出现皮下出血和淤血,不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紧张和痛苦,而且影响血管的清晰度,给下一次穿刺带来困难。因此不论是输液的任何环节,我们都要正确处理,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7.

[2]梁孝梅,郑秀珍,迟晓玲等.负压引针法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作用.齐鲁护理杂志,2006,7(7):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