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如何实施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浅淡如何实施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邵亚琴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为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现课堂的高效。就要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其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要具体实施"三维目标的落实"和学生主动参与、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动力,力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历史学科;实施;高效课堂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观念与教学任务有了新的改变,通过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历史课教学的新任务有: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与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但是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时间分配上看,历史课教学存在着时间短、任务重的问题。怎样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新课改的顺利进行使很多老师抛弃常用教学方法,去追求超越和创新,而在历史课教学中仍沿用一些常用方法保证历史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

一、抓好各教学环节的阅读指导工作

导读不仅仅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而是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自读和课后自学。课前预习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讲授新课前,自己先主动学习新知识,并作一定的预习笔记,如划出重难点、提出有疑惑的问题、解决书上的习题等。随后,带着预习结果听课。实践证明,有备而来的主动接受知识效果明显优于没有预习的被动接受知识。我认为,学习是学以前不懂的东西,因而课堂上着重是解疑解惑的,没必要把书上的东西全部“灌”给学生。学生有准备听课,在教师的帮助下,把疑惑解决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课前预习正是要学生先做好准备。课堂自读就是教师讲课时,为了使学生迅速及进一步理解相关内容,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重要方式。现在历史教材编写的一个优点是图文并茂、补充材料内容多,这些东西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讲述。因此就要求学生自读这些东西,以加深对教师讲述的理解。自读的方式有默读思考、朗读讲述和朗读记忆等。课后自学就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发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补充一些形式多样的问题,如写小论文、调查当地历史地理的变迁、收集历史老照片,上网查和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等。这样既寓教于乐,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抓好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思考维度的扩张工作

这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的有机统一。“主导作用的要害是启发性,即循循善诱;主体地位的核心是独立思考”。这一步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吃透理解教材,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每一课,提出一些层层推进、向教学目标靠近的诱导性问题。如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说我们可能通过这样三个步骤:1.他是什么时候的人;2.他做了什么事;3.给他一个恰当的结论。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学任务就在师生交融的氛围中愉快完成,最后使“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旧有教学模式成为历史。

三、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死气沉沉,与课改倡导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种宗旨相背离。那么,要想实现课堂高效,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转变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是实现历史课堂高效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设计启发性问题,做好课前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课教师都要做好充分准备,以尽快地把学生引入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鸦片战争》时,导语可设置为:“清朝就像一位走到暮年的老头,浑身上下的器官都出现了问题,通过这节课咱们一起来为这位清朝老头把把脉,给这位老头开一副良药,医治一下这位浑身是病的老头。”这样的导语一下子就能把学生拉进课堂,使课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好课本插图,增强教学直观初中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都非常强烈,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是建立在学习的兴趣上,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好插

图,积极引导。例如,在讲《七雄并立》这幅图时,首先让学生看七雄的位置,找七个学生分别扮演这七个国家;然后根据图中七国的位置,让扮演七国的七个学生自行排方位,最后再让其他学生评判学生排的方位是否正确,让学生找到七雄的位置后,再让学生用背靠背表示“战争”,面对面表示友好,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合纵”和“连横”这两个概念。这样的历史课堂对初中生来说,是非常乐意接受的,课堂效果也非常明显。

四、让课堂活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这里所说的“活”,一方面指的是学生的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理解和记忆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讲解历史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从而使学生在遇到同类问题时也能够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课堂高效的方法之一。另一个方面指的是教法、学法的灵活,“教无定法”,在教学中通常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不仅被教师所摒弃,就连学生长时间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也会感觉乏味。因此,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总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总能让学生在丰富多样教法的感染下主动地动起来。目前这种教学形式下,要想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师还必须多动脑筋,善于走进学生心田。笔者之所以能驾驭好课堂,主要是受到以下一个故事的启发,那是在《意林》杂志上看的一则小故事,说从前有一个牧羊人经常到山上放羊,一天晚上突遇暴雨,匆忙的牧羊人赶快拿起皮鞭打着,吆喝着,想尽快把羊群赶到安全地带,把损失减少到最小,可是被大雨浇后的羊群有点晕,任凭牧羊人喉咙喊哑,羊群就是踟蹰不前。第二天,垂头丧气的牧羊人把这个烦恼告诉智者时,智者告诉牧羊人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别在后边赶,你要在前边引,羊群只要看到你,就会随你走,牧羊人顿悟。学生其实非常像羊群,你越赶他们,他们越逆反,要变“苦学”为“乐学”,正像我们的药剂师那样把“苦药”变成了“糖衣炮弹”,这样学生才乐于接受,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

高效课堂是在我们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中才能形成,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我们的历史老师成为高效课堂的实践者,新做法的尝试者,因为机遇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参考文献:

[1]邓涛主编.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冯一下.史料、史实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