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解决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1

聚焦解决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

陈春燕

陈春燕

(江苏如皋市人民医院226500)

【摘要】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接受次基础上采用聚焦解决模式,从满意度、并发症等方面对效果进行判定比较。结果观察组在自我护理、满意度方面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例数也比对照组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采用聚焦解决模式,可以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有效率,减少医患纠纷,值得推广。

【关键词】聚焦解决模式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342-01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合理使用心血管药物对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器官发生了变化,身体机能明显下降,对药物的排斥性也增强,而且副作用发生率居高不下。急性心肌梗死(AMI)指冠状动脉血供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急剧中断或减少,相应心肌持久且严重的急性缺血所致,是临床多发和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持久剧烈疼痛、发热、心电图出现进行性改变及白细胞和血清心肌酶水平增高等[1]。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诱导猝死发生,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存质量。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护理质量,本文选取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了聚焦解决模式在该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具体信息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33—69岁,平均年龄为(65.4±3.5)岁;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32—68岁,平均年龄为(64.9±3.2)岁,入院之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心电图等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30例患者常规护理,比如饮食、心理护理、教育指导、用药、病情观察等。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聚焦解决模式运用护理中,具体如下:(1)帮助树立患者治疗的信心,增强积极能量。让患者了解到治疗方案的合理性,使其配合治疗,认识到自身疾病是可以通过治疗治好的。询问患者是否知道有解决问题的来源,树立治疗信心,减少负性情绪。(2)制定可行的目标。征询患者想要达到的目标,医院将以这一目标为方向,指导患者从较为容易的做起。(3)找到例外。和患者进行深入的交谈,分析那些问题不严重或还未发生的状况,并思考采取何种措施可以让“例外”再次发生。(4)有效反馈。评价治疗一段时间之后患者的病情,当患者找到了“例外”时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认可。如果效果不是较为明显,我们则需要鼓励患者做出新的改变。(5)结果评价。对施行聚焦解决模式之后的效果进行大概的评价,总结效果和经验,明确下一步[2]。

1.3效果评定(1)护理效果:选用我院自制的调查表,内容涉及心肌梗死知识掌握、自我护理能力、遵照医嘱情况和满意度,填写时间是出院前1天。总分>90视为完全掌握,<90视为没有掌握;(2)治疗效果:收集并记录所有患者并发症情况、住院天数和死亡例数。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护理效果比较观察组在自我护理、满意度方面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3讨论

聚焦解决模式是以传统问题解决模式为基础,向患者提供一种较为积极、遵照的干预模式,目的是帮助患者找出具有建设性的治疗方法。常规的护理模式尽管取得了些效果,但是会忽视患者的配合力度,大大降低了治疗效果。表1、表2显示,施行聚焦解决模式的观察组患者无论是在疾病掌握情况、自我护理能力、遵医和满意度方面,均比对照组高,且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说明聚焦解决模式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研究,发现聚焦解决模式在护理中是较为重要的,院方应该积极引入。

参考文献

[1]杨放如,朱双罗,罗文凤.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合用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19(4):288-290.

[2]魏源.浸润后现代精神的心理治疗模式:焦点解决短期疗法述评[J].医学与哲学,2011,25(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