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诗意化教学方法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诗歌诗意化教学方法探究

喻富强

喻富强

摘要:诗歌的特性要求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切勿丧失诗歌的本真,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还原诗歌的特有韵味。本文特从教学诗意氛围营造、教学结构巧妙设置、以诗解诗信息增量等方面就诗歌诗意化教学作了尝试性的探究。

关键词:诗意;教学;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要求能“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诗歌的教学,无疑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感培养、思维发展、审美情趣提高、人格形成的绝佳载体。

一、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延展特性

我国现代诗人何其芳曾说:“诗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跳跃延展特性。

高度凝练的诗歌具有时代内涵。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具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表现广泛的社会生活和更普遍的思想意义。正如高尔基所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凝练的诗歌具有深沉的感情内涵。其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而进行的,郭沫若表示:“抒情不仅是抒写个人的感情,要抒写时代的感情。把个人和集体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写时代的感情。”

语言凝练的诗歌具有跳跃延展性。诗歌需要联想和想象,做到不仅是意象的联缀运动,而且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放。而诗歌的节奏音韵汇就语言的音乐美,可以增强诗歌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诗歌教学方法具有诗意化特征

师生共同面对诗歌作品时,理应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诗意化教学方法,真正达到与诗人灵魂的对话与交流。

1.诗意氛围营造法

诗歌的内涵美欲得以张显,诗歌的情韵要得到传扬,教学设计理当注重情境的创设。师生置身课堂,感受与诗人情感格调相匹配的情境,在诗歌的教与学中呼吸诗的气息,承受来自诗人心灵的抚摸。

课堂引入聚情绪。登山尚须情满山,观海难离意溢海,诗歌教学中诗意化的引入对情绪的调动和融入尤其重要。《夜雨寄北》的引入,我设计:当星星月亮相会时,星星说,我很珍惜这世界的馈赠,我比太阳更有机会与月亮一起进入人们的梦里;当牛郎织女相会时,织女说,我不会忘记那一起走过的日子,我比海誓山盟者更会让人们随着鹊桥留下永恒的记忆;当走进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又有什么会进入我们的梦里?又有什么会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

结尾收束诗意显。或愉悦,或感伤,或高昂,或低沉,或显情,或哲思,教学结束时,应该着力实现诗意尽显而思意不尽的教学效果。如在安排李煜的《相见欢》结尾时注重愁绪的绾结:李清照在经受国破夫亡流寓江南的痛楚后,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了结!“几曾识干戈”的风流皇帝李煜沦为阶下囚后,其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怎能不缠绕成“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吟咏之间重感悟。反复诵读揣摩也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悟继承的基本途径。一枝一叶总关情,引导诵读,审视一枝一叶,方可整体感知对象之美;多种形式的吟咏,正好助推诗歌内涵的流泻外显;音韵节奏的合理表现,可以迸溅出诗歌的情感火花。美在吟咏间升华。面对曹操的《观沧海》,吟咏山水,吟咏草木,吟咏秋风,吟咏洪波,从而感受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阔,感受到诗人胸襟和抱负的独绝!其诗歌的美在品味中徜徉,美在探究下显现!

2.结构巧妙设置法

作品结构与教学结构有机结合,方能相得益彰,从而搭建起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平台。诗歌教学的切入点的选择与思路的设计环节不可或缺。

从诗歌的情感汇聚点入手理清教学思路。曹操《短歌行》的情感汇聚点是什么?是诗中的“忧”。忧思程度如何?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为何生出如此深沉的忧思?是“君”“嘉宾”。君和嘉宾何以能让他“鼓瑟吹笙”?能让他“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往后一看,原来诗人为的是能让“天下归心”的贤达。至此明白:诗人生发的情感自然就是在短暂的人生中渴求贤才的忧思。

从诗歌情感的触发物入手理清教学思路。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时,我紧紧抓住“雪”,抓住诗中四处提到的雪:边塞风狂飞雪早,暮雪辕门饮归客,雪满天山送君去,君别雪上留马迹。生动展示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抒发因朋友返京而生的依依惜别之情。

另外,还可从诗歌的结局、从诗词空白等方面入手理清诗歌教学思路,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还能让学生倾情理解,展开想象,可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自由的舒展自己的心灵,在与作者心灵的碰撞中去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3.以诗解诗信息增量法

以诗解诗,可以解疑析难,准确阐释诗人的内心世界;可以互相生发,拓展诗词意境的时空天地;可以比较阅读,把握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以诗解,增加知识容量,可浇灌诗意缺失的心田,可增强深沉而丰厚的文化积淀,可潜移默化培养传统文化素养。

以诗解诗,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教学杜甫的《蜀相》时,抓住“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自”,结合“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等诗句中的“自”字,品味诗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凄苦与遗憾,可触摸到文化传承的脉动。

以诗解诗,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欲理解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蕴藉的情感美,可结合柳永《八声甘州》“相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词句,真切感受:生命总在不断的错过中开始有了流逝感,不尽的思念怎不令人肝肠寸断!

以诗解诗,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面对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时,可借助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理解意象叠加而成的意境美。《天净沙•秋思》以十种意象组合,展示出了萧瑟凄清的意境,羁旅客中人置身其中,怎能不肠断天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景物的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

以诗解诗,显示诗歌的风格美。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通过“误入”“争渡”“惊起”等动态描绘,写出了少女泛舟游玩找到的刹那间感受,反映了词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开朗真纯的胸怀,展示了其早期清丽俊逸的风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上片写落红满地,物是人非,心境凄惶;下片词人虚拟泛舟的愿望,“只恐”则以舟轻衬愁重;全词基调低沉,显示了凄婉沉郁的风格。两相对照,清丽与凄婉中自有美的天地。

三、诗歌教学方法的丰富有利于助推传统文化的传承

诗歌教学,尤其是中学诗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可开阔学习者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致,让诗意流动在民族的血液里,也应让诗韵充盈在被数字化填充的现实生活中。找一块空间,安置诗意的灵魂,让诗意栖息于诗歌教学的课堂,中学语文教学者责无旁贷。当然须记住:站在诗意化的角度绝不能让贫乏来诠释丰富,诗歌的内蕴丰富绝不需教条说教来苑囿思维。

参考文献:

[1]刘志勇.以诗解诗一石数鸟[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7).

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中学

邮政编码:4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