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护理教学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浅谈对护理教学的思考

李丽丽

李丽丽(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安阳455001)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270-02

【摘要】目的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高的卫生服务需求,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成为护理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护理教育改革的方向主要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以培养护理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在护理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加强护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关键词】护理教育教学模式人文教育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经验性护理管理方式,滞后于医疗改革形势,已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和卫生服务的要求。因此,护理教育必须加快改革步伐,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挑战,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护理发展中的作用,促进教学模式及实践的改革,转变教育理念,渗透人文教育,加快护理教师队伍建设速度,提高护理教育的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人才为目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更为直接和有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是“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把传授课本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不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学生作为被传授的对象,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的探究精神,缺乏积极的交往意识与行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严重的桎梏。当前,我们所需要的护理人才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这就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的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1.丰富护理教育的信息资源,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的护理教育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打破课堂与课外,学科与学科之间界限,丰富教学资源,使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坚持课程体系科学性的同时,将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医疗护理技术的进步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当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引入到课程之中去,缩短护理教育与临床工作之间的差距。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给学生创造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查询、检索,分析判断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而教师则随之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是借助计算机的交互性和图文并茂的特点,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可以有效模拟现实情景,将抽象内容形象具体化,复杂事物简单化,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接触实际、探究知识的氛围。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理解它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比较事物的相似性和特异性,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二、转变护理教育理念渗透人文教育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护理教育的精髓所在。培养具备人文素养的护理人才,切实体现“护理需要人文,人文铸就护理”的现代护理观念,是当前护理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护理教育中,护理人员必须精通专业知识、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宽泛的人文社科知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教育。

以往的护理理念是以疾病为中心,护理的重点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忽视了病人的需求,护患关系疏远,病人的依从性较差,忽略了与病人密切相关的人格、个人经历、经济情况、家庭和社会支持等因素,导致护理工作的思维局限和封闭,很难实现对病人的整体护理。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即“人文护理”,目标是为病人提供包括生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护理服务及护理教育,不仅包括对疾病的护理,而且扩展到从健康到疾病的全过程,从个体护理到群体护理,护理工作的场所也从医院扩展到社区和家庭,这就要求护士将职业道德、品质、思想、情感、智慧在护理过程中体现出来,以达到“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把人文精神传承光大。只有将人文、社会心理科学与医学科学统一起来,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因此要求我国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应更加优化,把人文学科的教育纳入护理教学核心范围,结合专业特点,增加心理学、人类发展与哲学、沟通交流、生命伦理与法规、美学、社会医学等内容专业基础知识中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等内容,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增加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和精神护理方面的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融入“人文关怀”护理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生命的意义,体现人文精神的真谛及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2]

三、加强护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较深的护理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俗语讲: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自己就要不断汲取而成为一条源源不断的小溪。这形象地阐述了合格的教师拥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必要性。随着时代发展步伐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能力也在迅速的提高,因而新知识的数量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护理专业的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教学需要。为了跟上时代发展,不断实现知识更新,这就需要护理专业的教师在掌握丰富护理基础理论的同时,不断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把握当今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前沿科技,掌握与护理专业相关联的学科的综合知识,充实并提高自身的医学人文教学水平,并与护理专业融会贯通,产生知识的链接,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创新意识。在人才质量观上,注意素质教育,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思想观念。科学地把握立德、立才、立业、立品的关系,使四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共同构筑护士素质教育的基本框架。[3]

总之,随着当前医疗形势的变化和护理学的迅速发展,培养高质量和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护理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且任重道远。作为一名护理教育的工作者,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为我国的护理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华国胜.关于多媒体教学应用的探讨[J].电算化教育研究.2001,11(2):55-57.

[2]李小萍,覃少珍.加强护士沟通能力的培养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3):108-110.

[3]乐江华.关于护理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