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委婉语的对比(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0
/ 2
2.3 死亡
不管哪个民族都把死亡看得非常神秘,也非常忌讳说“死”。人们通常认为只要不说“死”字,似乎“死神”就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因此,人们往往用“死”的委婉语代替“死”字。其实,从符号学角度讲,语言是一种符号集,是一定语言形式和一定语义的结合体,语言形式和实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语言并不具有超人的魔力。然而,由于以前的人们不太了解语言的本质,加之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了解不足,“语言往往被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同某些自然力给人类带来的祸福联系起来。这样,语言就被赋予了某种它本身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社会成员认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坚持语言是祸福的根源,谁要得罪这个根源,谁就要得到惩罚;反之,讨好它则会得到庇护和保佑。”(陈原,1983:337)这种“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对语言的迷信思想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很普遍。“死亡”也许是人们最惧怕、最忌讳、最不愿谈论的话题,因此英汉语中有着大量有关“死”的委婉语。英语有:be at rest ,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answer the final call, depart to God, be out of pain, breathe one’s last, pay one’s last debt, settle one’s account, be no more, throw up the cards, etc。汉语中有“老了,没了,逝世,病故,作古,辞世,去世,不在了,与世长辞,上西天,升天,驾返瑶池,心脏停止跳动,去见马克思”等。
虽然英汉语都有很多表示“死亡”的委婉语,但是它们的表达形式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却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1)从表达形式看,汉语中“死亡”的委婉语因阶级、地位、等级、身份、对象、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礼记 . 曲礼》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皇帝“死”的委婉语还有“驾崩、山陵崩、弃群臣、宫车晏驾、千秋万岁后”等。皇太后、皇后死也称“晏驾”。对美女的死称为“香消玉殒、玉碎珠沉” ,妻子死为“断弦,失俪” 。战死为“牺牲、捐躯、阵亡”等;名人死为“逝世、谢世” ;一般亲友为“安息、离世” ;一般人死为“完了、断气了、翘辫子了、上八宝山了”等;坏人的死为“见阎王、完蛋了、玩完了、蹬腿了、呜呼哀哉”等。但英语“死”的委婉语却没有这么繁多。
(2)由不同的宗教文化带来的表达差异。英语中“死“的很多委婉语来自《圣经》或基督教,如be 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 be asleep in the valley3,be in Abraham’s bosom, be promoted to glory(“荣升天国”,这是基督教救世军常用的委婉语),be taken to paradise, cross the River Styx4, go to meet one’s maker, etc。汉语中则主要是来自与道教和佛教有关的用语,如道教有关“死“的委婉语有:羽化,仙逝,仙游,登仙,成仙,归西,归天,驾鹤西去,驾返瑶池等;佛教的有:坐化,入寂,圆寂,物化,升天,灭安,涅磐,转世,归真,迁化,归寂等。
(3)汉语存在着特有的“语音禁忌”。我国民间迷信的人认为,73和84是两个“槛” ,民间流传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所以许多老人都不愿意说上述年龄,常多说或少说一岁。这些被视为与死相关的数字要回避。许多与“死”谐音的字也属禁忌之列。有很多地方送礼物不送钟,因为“送钟”与“送终”谐音。胶东渔民吃鱼不能说“翻”,只能说“调个头” ,“翻”即“翻船” ,意味着死亡,所以要避讳。这充分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在这一点上,中国人的禁忌比起西方人简直是“大巫见小巫”,这与中国人的“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畏惧心理有着直接的联系。
此外,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与死有关的现象——对处死犯人刑具的称呼。比如,在宋朝时,著名清官包拯用三种铁铡处死罪犯:龙头铡是处死犯法的皇亲国戚用的;虎头铡则是处死贪赃枉法的官员们用的;狗头铡则是专门为犯事的平民百姓准备的。人有贵贱之分,竟然连处死人的刑具也竟然划分得如此分明!由此可见,在封建王朝的中国,身份和地位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总之,汉语中“死亡”的不同说法,尤其是古代诸多“死”的说法以及与“死”有关的现象都鲜明地表明了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身份文化、地位文化。究其深层原因,我们便可发现,中国历史上一直很重视人们的社会等级身份和人格身份。等级身份是指人在阶级社会中的地位身份;人格身份是指人的品格和职业身份,如把人分为圣人、伟人、贱人、罪人等。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和利益,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权利和享受、资源和资产的占有与分配等均有差异。因此,人们十分重视身份的价值观念;此外,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在推行等级森严的身份制度,这也使中国人形成了重身份的价值观。因此,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关于“死”的委婉语有那么多种表达形式的原因。而英语在这方面却远远不及汉语。

3. 结 语
从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委婉语背后所蕴涵的深层文化内涵,并进而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语言委婉语这一普遍存在的事实说明了英汉两个民族都有趋善趋美的心理,但这一共同的心理却是由不同的伦理观念、文化、价值观等驱动。从现象深入本质可以更加清楚语言之委婉语现象的实质,从而把握其发展方向。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了解委婉语所依托的深层文化差异,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自如得体地运用所学的语言。

参考文献:
1.常敬宇. 汉语词汇与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陈原. 社会语言学[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3.邓炎昌等.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葛校琴. 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4.郭锦桴.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5.韩珍重. 词海拾贝[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
6.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 李国男. 英语中的委婉语[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9,(3).
8.刘纯豹. 英语委婉语词典[Z],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9.邵志洪. Euphemisms导致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2).
10.束定芳. 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9,(3).
11.彭增安. 语用修辞文化[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12.王李延. 委婉语[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3.魏在江. 英汉生理现象委婉语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
14.Hudson, Kenneth. The dictionary of Diseased English.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