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学习方式改变的前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25
/ 2

[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自主 合作 探究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但担负着“授业、解惑”的功能,而且在对学生“传道”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政治课理论性较强,教师讲空道理,使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动力不足,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局面不扭转,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无从谈起,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那么,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看,除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做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引导者。以下是本人从教学开头、过程、结尾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设疑伏笔,引起“注意”----学生自主学习的牵动力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一节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注意听讲,他们才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在哲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用趣例引题,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否则,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那么,怎样才能讲好开头呢?作为教师对教材应有准确把握,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颖导语。具体地讲,教师可通过幽默故事引趣法,讲述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名言、俗语等导人新课;可在新课的开头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也可新闻式开头,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使它成为引发学生注意的焦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质疑式开头。可以在布置预习的基础上,让他们先提出一些预习中的疑难问题,然后采用讨论方法教学。
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好奇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例如高一《外汇与汇率》一课,上课一开始,教师不要急于讲课本内容,而可以先让学生讲讲现在各国的汇率情况,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气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通过提问,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第一堂课就体会到小小的课堂讲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事情,政治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从而使学生对政治课产生学习兴趣。
如在讲“矛盾”这个概念时,先播放《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歌(当你爱一个人时,你把他送到纽约,因为纽约是天堂;当你恨一个人时,你把他送到纽约,因为纽约是地狱),然后向学生提问:“纽约既是天堂又是地狱,这就是矛盾的观点。那么什么是矛盾呢?”然后引入正题。这样学生就会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不是被动学习。
二、当好导演,激发兴趣---学生合作探究的策划者
首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好导演。为学生设计,发挥“演员”的最大潜能。比如,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时,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不知道我国古代四大美人是谁呢?”学生很快会回答:“王昭君、貂禅、西施、杨贵妃”,接着又向学生提问:“我们是怎样来形容这四大美人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其实这四大美人也有自己的生理缺陷。王昭君脚太大,貂禅有狐臭,西施耳垂太小,杨贵妃太胖,以至于走路声音不堪入耳。”学生窃笑。然后向学生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呢?”“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接着教师可以设置“什么是矛盾普遍性?”“怎样理解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以让其增强主人翁感,而由教师的单纯讲授变成师生双方的配合表演,甚至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这样,既能引发教学的高潮,又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其次,制造课堂高潮,增强学生吸引力。有经验的政治教师进行教学,在成功地导课后,总是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失时机地精心制造教学小高潮,并全力推向大高潮,以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积极状态。一般说来,处于教学高潮中,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应是敏感而强烈的,或是因急于想知道结果而凝神思虑,或是因解决了某个重点难题而释然愉悦,或是为有了新发现而惊奇、欣喜,或是领悟到知识内涵的情理而激动自豪……在政治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穿插知识竞赛类的活动,使其服务于课堂教学,制造了不少课堂教学的高潮。例如,在讲“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一内容时,我一改过去低效且枯燥的讲授,转化为“你对集体主义知多少”这一竞赛形式。首先,把课本中涉及到关于集体主义的内容、作用等知识转化为必答题、抢答题等竞赛类题型,并且在内容上适当扩展。其次,把全班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一组为一个竞赛单位,准备时间为5分钟,然后合上书本进行竞赛。知识竞赛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几乎忘了学习理论的枯燥和乏味,在既有竞争又有娱乐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久违了的学习热情被重新点燃了。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有助于形成“紧张而活跃”的高潮,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当然,仅用趣例讲哲学常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量事实的证明和论证。若将趣例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则更能使学生大脑兴奋,学而忘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三,以趣结尾,激发探索---学生求知欲望的延续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堂课结束前的最后几分钟,有的教师认为时间不多,不便安排,就交给学生自行处理;有的教师则认为时间宝贵,失之可惜,便接着讲下次课的内容;也有的教师总是滔滔不绝讲到下课铃响才急急忙忙草草收场……。诸如此类的做法,使得一节课给人以“虎头蛇尾”之感。久而久之,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也无从谈起。相反,如果我们可以采用多种结尾方法,如:设疑伏笔,激发探索;首尾照应,歌曲育情;陶冶情操,解疑答难等等。当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采用不同的结尾方式。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问题的探索、研究和讨论上,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达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目的;都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都要注意因材施教,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课堂类型,又要照顾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差异,力求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有效地利用每堂课的最后几分钟。就象一位名人所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改变学习方式,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