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CVD)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发病率极高的一种疾病。众所周知,流经脑组织的血液占每分搏出量的20%,且脑组织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30%,脑能量来源主要依赖糖的有氧代谢,几乎无能量储备,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如果脑组织的血供中断,2min内脑电活动停止,5min后出现严重不可逆性损伤。多种原因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导致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头颈部血管的狭窄,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或渐进性的胆固醇沉积引起。当出现脑血流灌注减低时,颅内血管通过侧支循环如颅底动脉环的前后交通支的开放、脑血管的自身调节等代偿机制维持脑细胞正常代谢所需。此时只要尽早恢复脑血氧供应,就可能保证脑组织细胞的结构完整和功能恢复。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则出现细胞代谢失常,会导致细胞缺血坏死,进而引起各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因此及时准确的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血流灌注状态是临床治疗的关键。下面就各种评估脑灌注的方法作一综述。

  • 标签: 脑血流灌注 影像学方法 评估 缺血性脑血管病 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组织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指导小儿内踝静脉穿刺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颌面外科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各3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内踝静脉穿刺,实验组运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指导内踝静脉穿刺。比较2组患儿内踝静脉穿刺完成所需的时间和次数。结果实验组静脉穿刺时间和静脉穿刺次数明显小于常规组。结论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可以精确定位内踝静脉,有效提高小儿内踝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及危重患儿的抢救提供了重要保证,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 标签: 内踝静脉 静脉穿刺 多普勒血流探测仪
  • 简介:摘要 目的 在对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流产患者治疗过程中以提高患者疗效为目的,探究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汤剂,其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实施性。方法 研究时间截点在2021年至2023年间开展,取我院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流产患者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以双色球分组法为标准分成两组,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整合分析两组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将两组患者整体治疗有效性、阴道止血时间等数据详细记录,并将其予以表格形式体现进行对比,以最后相关指标做为数据支撑,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中西医联合治疗的作用下,观察组整体临床疗效显提升,与此同时,该组患者阴道止血时间明显缩短,较另一组,各数据间P值均达到

  • 标签: 妇产科 阴道不规则出血 流产 中药汤剂 中西医联合 影响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近视进展过程中眼底血流及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2018年7—9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低中度近视儿童,随访观察其1年的屈光度数及眼轴长度(AL)变化,以评估其近视进展。同期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技术进行黄斑区3 mm×3 mm扫描。采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S-OCT)技术进行黄斑区6 mm×6 mm放射状扫描,并采集随访观察1年前后受检者右眼黄斑中心凹,中心凹上、下、鼻、颞侧的脉络膜厚度以及浅层和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取受检者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性及简单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47例(47眼)受检儿童,男21例,女26例,年龄为(11.1±1.3)岁。1年后随访,平均等效球镜度(SE)由(-2.59±0.93)D增至(-3.09±0.96)D(t=11.12,P<0.001);AL由(24.75±0.86)mm增长至(24.91±0.84)mm(t=12.25,P<0.001);脉络膜厚度由(238±54)μm减小至(231±55)μm(t=2.67,P=0.011);视网膜浅层、深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均出现明显下降(t=6.66,P<0.001;t=3.38,P=0.002;t=3.18,P=0.003)。视网膜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变化量与近视度数增加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r=0.35,P=0.02;r=0.37,P=0.01)。结论:近视儿童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脉络膜厚度变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密度降低,推测此类眼底变化可能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 标签: 近视儿童 视网膜 脉络膜 血流密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自2011年应用以来快速成为冠状动脉狭窄功能评估的重要工具,推动了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从传统解剖学评估时代迈向了功能评估的新时代,在指导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策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体现了重要价值。本文重点讲述了中国学者在CT-FFR领域的创新研究和贡献,从CT-FFR技术的国产化、临床应用的拓展及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 标签: 放射学 CT血管成像 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血流监护在产前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至12月年间收治的156例孕妇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超声多普勒检查其脐血流,监测是否存在脐带绕颈情况。结果通过监测结果发现,156例患者中诊断为脐带绕颈阳性的有32例,S/D值的大小与脐带绕颈、胎儿宫内窘迫和胎儿的预后有直接联系。结论监护脐血流,测定S/D值能够反应脐动脉血流的阻抗,从而对脐带绕颈的危害进行预测,早发现,早处理,有效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

  • 标签: 脐血流监护 产前监测 脐带绕颈 S/D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腹沟疝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80例腹沟疝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并经过手术证实。结果本组病例80例,其中腹沟疝斜疝5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8﹪。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腹沟疝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腹沟疝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 标签: 腹股沟疝 超声诊断 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50例患者56个子宫肌瘤的瘤体经腹及阴道超声途径扫查结果,本文探讨了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显示检测子宫肌瘤的瘤体内血流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患者56个子宫肌瘤的瘤体经腹及阴道超声途径扫查。结果经腹部扫查时,56个瘤体CDFI显示瘤体内部或周边有血流信号的35个瘤体,占62.5%,瘤体内部或周边无血流信号的21个瘤体,占37.5.%,有经阴道扫查时CDE显示56个瘤体内部或周边有血流信号的49个瘤体,占87.5%。瘤体内部或周边无血流或少许血流信号的7个瘤体,占12.5%。结论经阴道超声途径较经腹部超声途径灵敏度更高,但由于阴道探头频率较高,对较大的瘤体二维图像显示较困难,工作中应联合应用经腹和阴道二种途径。

  • 标签: 子宫肌瘤 阴道超声 多普勒能量
  • 简介:采用HPLC法测定断血流片,断血流颗粒中风轮菜皂甙A的含量,该法用中性氧化铝柱,正丁醇萃取对样品进行前处理,以SOD柱为分析柱,甲醇-水(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2nm.实验表明,本方法线性关系良好,γ=0.99997,平均回收率为98.2%,RSD=1.38%.

  • 标签: 断血流 风轮菜皂甙A HPLC法 含量 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肠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9例肠球菌成人血流感染患者资料。细菌的鉴定和药敏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的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药敏结果统计采用WHONET5.6软件。结果39例肠球菌血流感染病原菌包括20例粪肠球菌和19例屎肠球菌,主要基础疾病为糖尿病和肿瘤,主要原发感染灶来源于呼吸道、胆道和胃肠道。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全部敏感。对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耐药率的粪肠球菌菌株分别为,庆大霉素50%、链霉素35%;屎肠球菌为庆大霉素73.7%和链霉素42.1%。39例在血培养结果回报前经验性使用了抗菌药物,30例经验抗菌治疗不合适(占76.9%)。肠球菌血流感染总体死亡率28.2%。结论肠球菌是血流感染主要致病菌且有很高病死率。尤其有肿瘤、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应高度重视肠球菌血流感染的发生。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 标签: 血流感染 肠球菌 药敏试验 死亡率
  • 简介:目的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探讨血流剪切率对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硬化的评估。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血液透析患者,研究组为68例血液透析患者,对照组为48例健康体健者,按颈动脉是否存在硬化斑块将研究组及对照组再分为斑块阳性组和斑块阴性组。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计算最大剪切率(SR),同时测定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并记录HD患者临床及生化指标。结果研究组颈动脉SR、血管内皮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斑块阳性组低于阴性组(P〈0.05),研究组斑块阴性组低于对照组斑块阳性组,(P〈0.05),血液透析患者阳性组及阴性组比较,阳性组年龄、C-反应蛋白高于阴性组。结论SR减低是血液透析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是观察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硬化发生和进展的特征之一。

  • 标签: 剪切率 颈动脉硬化 血液透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与真菌血流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30例真菌血流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未有真菌血流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降钙素原并进行对比,分析降钙素原与真菌血流感染的相关性、降钙素原在不同真菌血流感染中的差异、降钙素原与真菌血流感染预后关系。结果观察组3例感染球孢子菌,3例感染荚膜组织胞浆菌,8例感染隐球酵母菌属,16例感染假丝酵母菌属;观察组4例降钙素原<0.5ng/L,4例降钙素原在0.5ng/L-2.0ng/L,22例降钙素原>2.0ng/L。对照组23例降钙素原<0.5ng/L,3例降钙素原在0.5ng/L-2.0ng/L,4例降钙素原>2.0ng/L。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观察组感染不同真菌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值为3.298,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有效控制患者与死亡患者的降钙素原均值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降钙素原与真菌血流感染具有相关性,临床应加以重视,给予积极有效的控制。

  • 标签: 降钙素原 真菌血流感染 相关性
  • 简介:摘要脑血流调节依赖于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生理学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保障脑代谢供需的匹配,保护大脑免受缺血或充血损伤。其调节机制包括心输出量调节、脑血管自动调节、脑血管二氧化碳反应性、神经调节以及神经血管耦联。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损伤机制复杂多样,涉及脑动脉压、脑血流、脑代谢的紊乱。这些参数的紊乱,导致了其脑血流调节功能损伤,而紊乱的脑血流调节功能加重了脑损伤。监测脑血流调节功能是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重要环节。脑血流调节功能可实现床旁连续动态监测。在临床工作中,优化脑代谢及脑电活动,优化心输出量、保证脑血流充足性,通过脑血流自动调节寻找合适的脑灌注压,优化二氧化碳分压提供最优血管储备等治疗是急性颅脑损伤脑保护不容忽视的核心原则。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脑血管自动调节 二氧化碳反应性 神经调节 神经血管耦联
  • 简介:[目的]应用胎儿脐动脉血流S/D值监测≥孕36周住院孕妇,观察S/D值≥3时,对新生儿窒息和发生高危妊娠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10例临床资料用脐血流S/D值,与胎心电监护(NST)和B超羊水量的测定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脐血流S/D值≥3组对新生儿窒息的阳性符合率均高于NST无反应组和B超异常组(P<0.005).S/D值(≥3和<3)两组中发生高危妊娠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脐血流S/D值检测是一种对母婴无损伤的有效监测手段,弥补了单纯用NST或B超预测判断新生儿窒息的不足,用脐血流S/D值检测配合NST和B超的综合方法来提高对胎儿监测的可靠性.

  • 标签: 脐血液S/D值 胎心监护 NST B超 新生儿窒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甲状腺上动脉与肝动脉的彩色多普勒(CDFI)数据,探讨甲亢时肝动脉血流的研究价值。方法测量30例经实验室检查证实甲亢的患者的甲状腺上动脉、肝动脉的彩色多普勒数据,分别与正常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甲亢患者肝动脉血流速度增快。结论甲亢属于高动力性疾病,肝动脉血流速度可间接反应甲状腺上动脉的血流情况。甲亢患者甲状腺上动脉血流速度与肝动脉血流速度呈正相关。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上动脉 肝动脉
  • 简介:目的运用激光多普勒技术观察耳神门穴埋针24小时对脑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用50%FeCl_3化学诱导制造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模型,耳针组采用锨针针刺耳神门,假针组将祛除针的锨针片胶布固定在神门穴上,药物组阿司匹林灌胃60mg/kg一次,利用经颅激光多普勒检测缺血区脑血流,24小时后采用行为学评分测定神经运动功能,TTC技术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50%FeCl_3贴敷后,脑血流迅速下降,20分钟下降至22%,脑血栓闭塞模型制作成功。与模型组比较,针刺耳神门穴20分钟可显著提高脑血流量(174%),改善脑缺血后神经运动功能,减少脑梗死体积(28.3%),P〈0.01。阿司匹林和假针亦有效,假针效果最差。结论针刺耳神门穴治疗急性脑卒中,能迅速提高脑缺血后脑血流量,从而改善神经运动功能,减少梗死体积,效果优于药物和假针。

  • 标签: 耳针 脑缺血 激光多普勒 脑血流 脑梗死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