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旅游者动机是遗产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现有研究大多忽视了旅游者与遗产地之间的联系。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为例,对遗产旅游者的动机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个人遗产-遗产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遗产旅游者的出行动机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情感涉入动机、知识追求动机和非遗产体验动机,其中非遗产旅游体验包括与游客相关的动机和与遗产地相关的动机。在不同类型的动机中,旅游者与遗产地之间会产生某种联系。以情感涉入为主要动机的旅游者,包括怀旧和归属感在内的个人情感会与遗产地发生内在关联;以知识追求为主要动机的旅游者,其认知或知识结构会因遗产地得到加深和拓展;而非遗产旅游体验动机的旅游者与遗产地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

  • 标签: 遗产旅游 旅游动机 个人遗产 武夷山
  • 简介: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提高全社会对人与自然和谐重要性的认识,正确理解森林的作用,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林业大学和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在充分总结2005年成功举办首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召开第二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倡议,得到了全国各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响应。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森林文化 武夷山市 福建 人与自然和谐 北京林业大学
  • 简介:生态化学计量学为研究土壤-植物相互作用与C、N和P循环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生态化学计量比相关理论对武夷41个土壤样品进行研究,发现:1土壤C、N和P平均值分别为25.35±12.59g/kg、2.95±2.12g/kg和0.29±0.11g/kg,变化范围分别为6.07~56.54g/kg、0.67~9.68g/kg和0.06~0.49g/kg;2土壤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9.50±2.89、102.27±65.78和12.67±13.90,变化范围分别为3.92~13.27、20.54~303.53和3.24~62.58;3土壤C、N、P、C/N、C/P和N/P变异系数分别为0.50、0.72、0.39、0.30、0.64和1.10,表明:研究区土壤C和N含量丰富,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较为肥沃,可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学 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系统 武夷山
  • 简介:本文剖析了我国古村落整治开发的现状,从古村落的保护规划、规划理念、环境整治、保护和发展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突出反映古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 标签: 古村落 整治开发 保护和发展关系
  • 简介:山西灵石县静升镇王家大院古民居建筑群建筑装饰是山西民居建筑装饰的典型性代表,其中既蕴含了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而又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内涵。通过对王家大院古民居建筑群的色彩装饰和雕刻装饰的研究,分析了王氏家族古民居建筑装饰独特的艺术特色,对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与现代建筑装饰的传承与融合问题进行了思考。

  • 标签: 民居 王家大院 民居装饰 色彩 雕刻 地域文化
  • 简介:闽、赣两省有关武夷地区悬棺葬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已愈来愈引起历史、考古和民族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对有关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和讨论,我们也曾就这一地区悬棺葬的特点、时代和命名等问题谈过些粗浅的看法,这里,想再就它们的年代及族别问题谈一点管见。限于水平,难免舛谬,敬希指正。

  • 标签: 葬制 族属 考古调查 几何形印纹 印纹陶 越族
  • 简介:武夷自然保护区共发现植绥螨3属24种,在海拔320m~1850m上都有分布,其种类和数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 标签: 江西武夷山 植绥螨 垂直分布
  • 简介:本刊讯旨在“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共话信鸽运动发展”的2012年华东九省一市鸽协工作研讨联谊会,于2012年3月23日在福建省武夷市举行。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和东道主福建省鸽协的有关代表共30余人,出席了本届联谊会。

  • 标签: 武夷山市 工作经验 相互交流 联谊会 华东 运动发展
  • 简介:本文选取武夷茶文化为研究样本,借助质性访谈对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认知。结果表明:旅游地文化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市场因素和资本因素。本文根据影响因子的量化研究,把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影响机理概括为:文化内驱力、社会推动力、市场调控力和资本外驱力合力驱动的结果。

  • 标签: 旅游地 文化变迁 影响机理
  • 简介:潇贺古道是我国古代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通过对潇贺古道生态文化的物质载体———古民居及其生态特征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从古民居类型、生态文化特征等方面,探索极具潇贺古道地域特色的自然生态体系和人文生态体系。梳理古道古民居文化特征对广西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 标签: 潇贺古道 古民居 生态文化
  • 简介:一、全面评估徽州古民居所具有的多种价值是科学评估的关键(一)充分认清徽州古民居的价值属性1.区位对古民居的价值影响同样重要且有其特殊性区位对一般房地产价值影响很大,对古民居价值的影响同样显著。古民居的价值受其所处位置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居住便利度与商业繁华度的影响;二是在同族聚居地的位置。

  • 标签: 经济价值评估 古民居 徽州 文化建筑 历史 价值影响
  • 简介:目前,历史文化建筑经济价值评估越来越普遍,如何使现有估价方法与针对历史文化建筑的特殊性而采用的特有估价方法相结合,科学、准确地显化该类建筑的经济价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试图以徽州古民居为例,对徽州古民居在价值评估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评估现状进行探究,探讨古民居价值评估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希望对该类房地产价值评估有一定借鉴意义。

  • 标签: 历史文化建筑 徽州古民居 房地产评估
  • 简介:幼儿自主建构游戏中社会交往行为的观解,是对幼儿在自主交往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的主客观的观察和总结,以期寻找幼儿在自主建构游戏中社会交往行为的主客观规律,并对主客观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和解析,使其能够广泛应用与幼儿教育教学中教学研究方式。本文就以武夷百花幼儿园为例,简要观解幼儿自主建构游戏中社会交往行为的意义、种类划分以及影响因素和举措。

  • 标签: 自主建构游戏 幼儿教育 社会交往行为 观解
  • 简介:摘要山地型旅游区依托独特的山地资源与人文景观而成为旅游目的地,因其地形条件复杂、建设容量小,加之很多山地旅游区也是生态保护区,因而对山地型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及开发建设存在较大的限制作用。江西北武夷生态休闲旅游区总体规划,充分挖掘旅游区的山体和水体景观,秉承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理念,在探索山地型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设计方面进行了实践。

  • 标签: 山地生态休闲旅游区 江西北武夷山 总体规划
  • 简介:武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立地条件基本一致、林分经营措施基本一致但不同年龄的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生物量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总平均生物量为195.25thm^-2,其中乔木层占绝大部分,其生物量为164.47thm^-2,占总生物量的83.39%。树干其占了大部分的马尾松生物量,所占乔木层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样地林分年龄的增大而升高,最高到73.27%。马尾松单木生物量根据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其中树干生物量占最大比例,达到68.74%。试验地3树干净生产量最高为4.25thm^-2a^-1,占总净生产量比例71.55%;试验地4树干净生产量占总净生产量比例最高达到72.22%,为3.73thm^-2a^-1,试验地3、4的林分分别为成熟林和过熟林,适宜进行采伐利用。

  • 标签: 马尾松 天然次生林 生物量 净生物量
  • 简介:从徽州古民居建筑及装饰要素的研究出发,提取徽州古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要素:马头墙、天井、门楼、三雕等,通过对合肥滨湖万达城酒店群的实际案例分析,研究徽州古民居传统要素在现代酒店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从功能、审美等角度阐述了徽州古民居要素与现代酒店环境设计的紧密关系及独特的艺术观赏性。

  • 标签: 徽州古民居 现代酒店环境设计 万达城酒店群 马头墙 天井
  • 简介:摘要:古民居肌理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发展,它始终完善的体现着本民族的传统文脉。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民居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所谓的“保护”也变成了“摧毁”,关键问题在于当前针对此类古民居的改造和保护并没有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完善模式。调研通过对兰州柳合山堂的现状分析,从场地空间形式的角度切入,探索一种从自身形式的出发达到人、自然、城市的和谐共处的模式。

  • 标签: 古民居肌理 院落
  • 简介:通过对福建武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资源的调查,分析保护区土壤资源现状。探讨不同毛竹经营方式及人为活动对保护区土壤造成的影响,提出保护对策和措施。

  • 标签: 土壤 肥力 保护
  • 简介:通过阐述安徽古民居的景观要素构成,并对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为安徽地域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特征"提供参照,对相似的地域景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 标签: 安徽古民居 景观要素 现代景观设计
  • 简介:摘要:通过对邕宁古民居建筑的实地考查调研,了解地方古民居建筑的重要性,将古民居建筑转化成美术课程资源,当地美术资源是美术教育过程中最直观最贴切学生生活的教材,把当地美术资源带进课堂,美术教学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触手可及。研究利用邕宁古民居建筑这个乡土资源转化为美术课程,让美术课堂更贴切学生生活,让美术课堂地方化、生活化。

  • 标签: 美术课堂地方化 生活化 邕宁古民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