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的单发孤立性肺结节患者60例,均给予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对动态扫描增强后CT值改变情况、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与病理学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恶性结节增强扫描后其CT值增高明显,显著高于良性结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选择增强扫描后CT值改变≥20HU诊断为恶性结节,〈20HU诊断为良性结节,对CT增强扫描和病理学诊断在孤立性结节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χ2=1.40,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协助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 标签: 孤立性肺结节 CT 动态扫描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上下颌骨精细扫描来辅助医生完成种植术前设计和术后评估。方法:利用16层CT)对种植牙患者进行术前扫描,将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并获得种植位点骨宽度、高度、骨密度数据,根据骨量行术前设计分析,调整种植计划,术后复查CT和术前图像对比分析观察手术效果。结果:通过西门子dentist分析软件分析15例患者术前及术后CT扫描数据,术前图像均能清晰显示颌骨形态、质地和重要解剖结构,如颏孔、上颌窦、下牙槽神经管,并能精确的测量种植位点可用骨的高度、厚度和宽度。结论:利用CT三维成像技术辅助临床完成种植牙手术术前设计及术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可有效规避风险并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使种植修复简单化。

  • 标签: 螺旋CT 牙种植 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螺旋CT方式的诊断效果,旨在提升诊断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患者,研究其临床资料。本次研究共选取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其腰间盘突出状况,了解椎管狭窄部位及程度。结果经CT诊断,患者呈现出不同影像特点,呈现出移位、脱出、矢径不足、韧带肥厚等症状。结论采用螺旋CT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诊断能够有效发现患者病况,并分析出不同影像特点,让主治医师清楚了解患者椎管病症,适应于在临床诊断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螺旋CT 腰椎间盘突出 椎管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肺淋巴瘤的MSCT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性。方法搜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7月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8例原发肺淋巴瘤,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原发肺淋巴瘤CT表现形式多样,6例累及双肺,2例累及单肺。肿块或肿块样实变5例,单纯结节状实变影3例。8例增强CT检查均为轻至中度强化。结论原发肺淋巴瘤表现多样,缺乏特征性。MSCT可准确的提供肺、支气管受累情况,边缘清晰的实变伴支气管壁增厚,病变周边小叶间隔增厚,提示肺淋巴瘤的诊断。

  • 标签: 淋巴瘤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多排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评价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几种常用后处理技术在颈部血管性病变的应用。方法86例受检者均经行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所有病例均完成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VP)、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对比评价不同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颈部血管及血管性病变的应用效果。结果86例均清晰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主干及分支。23例正常病例均清楚显示血管形态,管腔及管壁情况。4例动脉瘤病例均被清晰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与载瘤动脉关系,瘤颈及瘤轴指向。14例血管起源异常均被清晰显示。45例动脉粥样硬化病例均清晰显示斑块位置范围,斑块性质及血管管腔狭窄程度。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清晰显示正常颈部动脉及血管性病变,多种血管后处理技术中以CVP、VR及MPR诊断价值最优。

  • 标签: 128层螺旋CT 颈部血管成像 几种后处理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例在肺周围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医学影像学、细菌学、脱落细胞学、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临床实验性治疗均不能明确诊断的83例肺部病变,行螺旋CT引导下槽式切割活检针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结果本组65例获明确诊断,组织学诊断率为78.3%,一次穿刺成功82例,良性病变17例,恶性肿瘤48例。并发症气胸发生率为6%,痰中带血发生率3.6%。结论螺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成功率和准确率较高,并发症轻,可作为肺部肿块定性诊断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髋关节外伤临床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髋关节外伤均经多排螺旋CT按照骨盆常规扫描条件进行容积扫描的病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8~72岁。扫描后再行薄层图像重建,然后利用后处理软件MPR、SSD及VR分别对髋关节进行成像。结果全组病例三维重建均显示良好,髋臼骨折22例、股骨头骨折3例、脱位伴骨折5例。MPR显示骨折30例,显示碎骨片23例。SSD显示骨折26例,显示碎骨片18例。VR显示骨折18例。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是一种显示髋关节形态的最佳方法,及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在外伤性髋关节脱位的诊断中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并日益成为最常用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螺旋CT 三维重建髋关节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3-D)与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在外伤膝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病例膝关节外伤就医而X线平片显示无明显骨折情况的患者均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在工作站上进行3D及MPR等影像后处理,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其中右胫骨平台骨折3例,左侧胫骨平台骨折2例,股骨髁间骨折1例;2例伴有关节积液,7例有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16层螺旋CT的3-D图像可清晰显示游离体的立体形态,MPR图像则可以多平面,多角度地观察游离体的大小、形态、密度、位置,对病变显示满意。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提供骨关节病变非常有价值的空间关系信息,临床应用价值大,有利于膝关节骨折诊断。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平面重建(MPR) 容积重建(VR)膝关节 骨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给予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治疗,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82%、96.49%,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分别为78.18%、91.22%,观察组Hp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可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泮托拉唑 阿莫西林 呋喃唑酮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MDCTA表现。采用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SSD)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结果7例中2例为StandfordA型,5例为B型。其中1例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在三维重建中均可清晰显示。多种重建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范围、类型、真假腔、内膜片、破口等解剖细节及其与主要分支血管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与评价主动脉夹层最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之一。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主动脉夹层 图像后处理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及配合的要点。方法针对我科临床怀疑冠心病及冠状动脉搭桥、支架术后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2130例,采取相应的护理常规,在造影检查中做好密切的护理配合,提高检查的效率。结果穿刺团注一次成功,注射对比剂出现心律不齐的有102例,无法进行影像检查诊断。发生变态反应的有45例,对症治疗后得到缓解。结论针对多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检查中,细致、有效的护理配合,不仅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加患者的配合能力,而且是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重要保障。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冠脉血管 造影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在门静脉系统病变中的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4排螺旋诊断门静脉系统病变15例,图像后处理采用MPR、CPR、MIP、VR。结果15例门静脉系统本身病变以及显示周围脏器病变有很高的敏感性、准确性。结论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门静脉系统本身病变以及显示周围脏器病变围,其安全、快速、无创及诊断准确在门静脉系统病变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64排CT 增强扫描 门静脉系统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120例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CT资料,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120例老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中椎体骨质增生45例、椎间盘膨出13例、椎间盘突出11例、“真空现象”10例、周围型侧隐窝狭窄10例、椎小关节病变19例、退变性脊椎滑脱12例;各类型腰椎退行性病变CT表现有特异性。结论16层螺旋CT能明确反映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各种影像变化,可以准确地诊断、评价腰椎退行性病变。

  • 标签: 腰椎退行性病变 16层螺旋CT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智能跟踪技术在选择不同感兴趣区(ROI)的位置时肺动脉CT成像中图像的质量。方法46例怀疑肺栓塞而接受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的患者随机均分成A、B两组各23例。其中A组智能触发点ROI为肺动脉干,阈值60HU,对比剂总量为40~50ml;B组ROI为上腔静脉,阈值60HU,对比剂总量25~35ml。采用双盲法对两组所得CTPA影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除了1例严重右心功能不良导致肺动脉图像较差外,其余的图像,肺动脉强化明显,肺静脉不强化或少量强化,主动脉不强化,图像满意。而A组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都强化,图像质量较差。结论以上腔静脉为监测点,能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可获得理想的肺动脉CTA图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动脉 肺栓塞 智能跟踪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仿真内窥镜技术(Low-doseCTvirtualendoscop,LDCTVE)对支气管结核(endobronchialtuberculosis,EBTB)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临床诊断符合EBTB的患者43例,同时行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bronchoscope,FOB)及多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连续容积扫描,仿真内窥镜后处理,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LDCTVE对EBTB的检出率为86%,敏感度为92.1%(35/38),准确度为88.4%(38/43),特异度为60%(3/5)。LDCTVE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比,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LDCTVE与FOB检查在EBTB的检出方面具有较高的相符性及互补性,可作为安全、简便、无创的诊断、评价治疗效果及随访EBTB的手段。

  • 标签: 支气管结核 多层螺旋CT 低剂量扫描 仿真内窥镜 纤维支气管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多层CT在低剂量时对膝关节扫描的可行性及低剂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20位受检者行膝关节CT,依据检查时球管KV高低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95kV和B组75kV。测算膝关节髌上缘水平后肌肉软组织的CT值,以CT值的标准差(SD)作为图像噪声。通过CT后处理工作站得到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再计算出剂量长度乘积(DLP)。获得的图像质量通过双盲法进行质量评分,对两组CTDIvol值、DLP值、图像噪声、及图像质量评分均值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A组和B组的CTDIvol结果分别是(5.39±0.23)和(2.18±0.15)mGy,DLP结果分别是(62.42±12.62)和(26.23±4.82)mGy.cm,B组较A组下降约(61.43)%,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B组噪声均值稍微高于A组,t=-7.512,p=0.000,但两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应用低球馆电压设置做膝关节扫描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且所得图像质量不影响阅片诊断。

  • 标签: 多层螺旋CT 低剂量 膝关节 体层摄影术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MPR多平面建功能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鼻外伤病例采用螺旋CT进行鼻骨横断面扫描和多平面重建(MPR)成像,评价有无骨折和对骨折分型。结果78例鼻外伤中,确诊鼻骨骨折63例,排除鼻骨骨折15例。63例骨折病例中,单纯性鼻骨骨折36例,骨折伴骨缝分离9例,鼻骨复合骨折18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MPR多平面重建功能在鼻骨骨折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鼻骨骨折螺旋CTMPR重建
  • 简介:通讯作者李庆明(1965-),男,在读研究生,主管技师,研究方向医学影像技术。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颌面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GE公司的64排128层螺旋CT对45例颌面部骨折患者进行容积扫描,扫描完后再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并进行分析,获得最佳的三维影像照片。结果后处理图像能确切、立体、多方位地显示颌面部骨折的部位、范围、移位、旋转、骨缺损范围、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以及异物的定位。结论螺旋CT的容积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是显示骨折的最佳方法,能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形态学资料。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