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 对比分析不同检验方法应用于丙型肝炎检验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我院 近一年 收诊 的 120 例疑似丙型肝炎患者 , 根据检验方法,分为 两 组,每组 60 例。一组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一组为观察组,应用胶体金法进行检验,比较 2 种检验方式的检验结果。 结果 : 观察组,检出阳性率为 88.3% ( 53/60 ),对照组,阳性率为 85% ( 51/60 ),观察组稍高于对照组,但经数据分析,组间并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 P>0.05 )。 结论: 酶联免疫法与胶体金法,是检验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相比而言,胶体金法,操作更简单,结果更直观。

  • 标签: 酶联免疫法 胶体金法 丙型肝炎 临床分析
  • 简介:波普瑞韦(boceprevir,BOC)和替拉瑞韦(telaprevir,TVR)均为丙型肝炎病毒NS3/4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用于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hepatitisC,CHC)。与现行的CHC的标准治疗方案比较,BOC或TVR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的三联疗法可大大提高初治病人的持久病毒应答率,且对既往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无效的病人也有较好的疗效。BOC和TVR的三联疗法比现行的标准治疗方案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说,BOC和TVR的临床应用,使基因1型CHC的治疗进入新纪元。

  • 标签: 波普瑞韦 替拉瑞韦 药物疗法 药动学 临床试验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从三百多种中草药筛选出六种药材,研发完成据称全球第一利用中草药纯化的“C型肝炎丙型肝炎)新药”,不但可增加动物体内天然干扰素,也可有效抑制C型肝炎病毒,搭配干扰素使用,可发挥三倍的治疗效果。

  • 标签: 丙型肝炎 中草药 新药 纯化 台湾地区 C型肝炎病毒
  • 简介:摘要慢性丙型肝炎是全球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其中基因3型的慢性丙型肝炎与肝脏疾病的进展关系密切,其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随着时间推移,我国的慢性丙型肝炎基因3型患者比例已呈上升趋势,加大了治疗难度。为此,需要结合国内外研究,探索出更适合我国慢性丙型肝炎基因3型患者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肝炎,丙型,慢性 基因3型 直接抗病毒药物 治疗 展望
  • 简介:患者男,35岁。主因“发现艾滋病3年、抗HCV(+)2年,乏力、纳差1个月”,于2006年11月2日入院。患者3年前在我院住院诊断为艾滋病。2年前发现抗HCV(+),HCVRNA(+),诊断为丙肝,未进行过抗HCV治疗。1个月前感乏力、纳差,化验肝功异常。发病以来无发热、腰痛、尿频、尿痛和尿急,尿无浓茶色及酱油色。否认吸毒史。

  • 标签: 利巴韦林 干扰素 血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年开封地区丙型肝炎(丙肝)流行病学特征,为丙肝的预防控制提供有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4年丙肝疫情分析报告对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2014年共报告丙肝病例1215例,发病率为30.6/10万,与2013年相比发病率上升了1%。病例主要集中在尉氏县。丙肝发病季节性不明显。发病年龄高峰集中在40~60岁组。男女性别比为0.94∶1。农民为主要发病群体,占发病总数的74.16%。结论今后应加强丙肝疫情集中报告情况和病例报告标准培训;加强丙型肝炎宣传教育工作;控制院内感染以及血液制品管理;加快丙肝疫苗的研发。

  • 标签: 丙肝 流行病学 分析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发生肝细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已开始对两者间的相关性进行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些进展。本视频比较了全球因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肺结核和疟疾导致死亡的年病死率;重点介绍病毒性肝炎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全球分布以及接种乙肝疫苗可降低因慢性肝脏疾病死亡的病死率和肝细胞癌的发病率的相关研究。现有研究证实,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增加了肝脏和肝外疾病风险,HCV基因型1b为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基因型;本视频中结合病毒载量升高的风险评估和相关的肝脏疾病的队列研究,介绍HCV感染者患肝细胞癌危险因素评分,绘制HCV感染者患肝细胞癌风险的列线图。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潜在的与肝细胞癌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经过长期随访发现,HLA-DQB1突变与HCC相关。故将宿主和病毒相关因素整合对HCC风险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 简介:目的在于了解慢性丙型肝炎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的活性及与临床关系。方法是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分析法。结果是慢性丙型肝炎血清IFN-γ低于健康对照组和活动性肝硬化(AH)、急性肝炎(HLC)组(P<0.01);肝功能正常后活性明显增高(P<0.05),部分使用α-干扰素治疗后其IFN-γ亦增高(P<0.05)。结论是慢性丙型肝炎测定血清IFI-γ对其临床疗效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慢性 丙型 IFN-Γ
  • 简介:目的:为了解出入境人员丙型肝炎(HCV)感染水平,研究HCV感染者的传染性及影响感染的危险因子,提出控制出入境人员丙型肝炎病情发展和降低传染风险的具体措施,保护出入境人员身体健康。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筛查出入境人员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150例抗一HCV阳性血清中RNA病毒载量,以性别、年龄((±3)、抗-HCV阴性、HCVRNA阴性、1:4比例为匹配条件,选择600例为阴性对照组,采用SPSSStatistics17.0统计软件中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抗-HCV阳性组和阴性对照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781名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体检中发现抗-HCV阳性150例,检出率为0.63%,远低于我国普通人群感染水平(3.2%);男女间感染HCV的机率均等(X^2=0.506,P〉0.05);抗-HCV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显著(X^2=86.065。P〈0.001);外国籍人群抗-HCV阳性率显著低于中国及港澳台地区人群(X^2=12.376,P〈0.05);抗-HCV阳性者中78.67%HCVRNA病毒处于复制状态,其中抗-HCV滴度≤1:16人群HCVRNA病毒载量均≤〈500copy/ml,抗-HCV滴度≥1:64人群HCVRNA病毒载量均≥1.02X104copy/ml,各抗体滴度间HCVRNA病毒载量有显著性差异(X^2=136.593,P〈0.001);从30个检查检测指标中筛选出性别、年龄、国籍、心率、ALT、GGT、CREA、LDL、HBsAg、HBeAb等10个HCV危险因子,其回归方程为:Y=I.056X4+0.285X5—0.44X6—0.021X11+0.102X13—0.005X15+0.02X21—0.758X27+4.87X28—1.294X31-2.934.经回归模型检验证明二元回归方程拟合程度非常好(回归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卡方值为259.795,P〈0.001,模型-2对数似然值为490.808c,Cox&SnellR方值为0.293,NagelkerkeR方值为0.463)。结论:出入境人员HCV感染者中78.67%具有传染�

  • 标签: 出入境人员 丙型肝炎 传染性 危险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丙型肝炎的病毒学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3月 ~2019年 8月收治的 90例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血液样本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HCV)联合核酸检测 (HCV-RNA),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90例样本联合应用 HCV抗体与 HCV-RNA检测后,检测为阳性 7例,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 7.8%(7/90),单独 HCV抗体检测阳性率为 7.8%(7/90),单独 HCV-RNA抗体筛查阴性标本未检测出阳性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血液筛查中采用 HCV抗体筛查联合 HCV-RNA检测能够提高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筛查效果,有助于尽早发现输血相关传染病,降低输血风险。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核酸检测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了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306例住院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史资料以及慢性丙型肝炎知识问卷。结果306例患者中完成规范抗病毒治疗的104例,因干扰素不良反应不建议继续治疗的34例,未经医生同意不完成规范抗病毒治疗的168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3.845,P=0.004)、费用子女承担(OR=4.264,P=0.002)、对不良反应耐受程度高(OR=3.436,P=0.013)以及丙型肝炎知识知晓程度好(OR=19.537,P〈0.001)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依从性较差,建议加强健康教育,积极针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干预,以期提高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依从性。

  • 标签: 丙型肝炎 慢性 病人依从 抗病毒药
  • 简介:目的分析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轻度、中度及早期肝纤维化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研究组干扰素治疗前、中、后甲状腺激素及抗体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研究组出现甲状腺疾病8例(20.0%),其中甲亢5例,甲减3例。研究组治疗前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阳性率分别为15.0%(6/40)和12.5%(5/40),对照组TGAb和TPOAb的阳性率分别为0和6.7%(2/30),2组TGAb和TPOAb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TGAb和TPOAb的阳性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前甲状腺激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但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FT3、FT4均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过程中TSH较治疗前有明显增高(P〈0.05),随着治疗的进展TSH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干扰素治疗中可出现一过性甲状腺激素代谢紊乱,其中TSH的检测更灵敏,TGAb、TPOAb可作为干扰素(IFN)治疗中甲状腺疾病发生发展的预测因素。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甲状腺激素 抗甲状腺自身抗体 干扰素
  • 简介:丙型肝炎病毒(HCV)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全球约有1.7亿人感染HCV。然而缺乏有效的HCV感染模型,严重阻碍了对HCV致病机制的认识。最近几年以JFH1株和Huh-7细胞系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病毒株基因组的重组和细胞系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其感染能力,在HCV感染系统的建立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简要综述近几年在HCV感染细胞模型方面取得的进展。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感染 细胞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不同检验方法在丙型肝炎检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以136例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组处理,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观察组使用PCR法进行检测,并以酶标方法诊断结果做为金标准,探析两组诊断有效率并比较诊断所用时间。结果使用PCR法进行检测的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与使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的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较小,P>0.05,不具对比价值,但诊断所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比较价值较高。结论化学发光法与PCR法均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效果较好,但PCR检验时间更短,操作更加方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PCR法 诊断效果
  • 简介:报告1例迟发性皮肤卟啉症合并丙型肝炎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包括针对皮损程度实施皮肤创面综合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避光和预防丙型肝炎相关知识,充分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积极做好心理护理及日常生活指导,正确对待疾病,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经6个月积极综合治疗护理后,患者皮肤病损基本康复,目前病情稳定。

  • 标签: 卟啉症 皮肤 丙型肝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检验方法用于丙型肝炎检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HIV混合HCV感染者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在78例HIV混合HCV感染者中,40例HIV携带者(A组)在HAART治疗前开始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38例艾滋病患者(B组)在接受HAART治疗的同时,给予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两组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g肌肉注射,每周一次,利巴韦林片800~1200mg/日,分3次口服,疗程为48周。结果在治疗12周、24周和48周时,A组ALT复常率分别为32.5%、60.0%(P〈0.05)和80.0%(P〈0.05),B组则分别为29.0%、31.6%和39.5%;在治疗48周结束时,A组患者HCVRNA阴转率为55.4%,明显高于B组的23.7%(P<0.01);A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副作用较B组明显少而轻。B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CD4+T淋巴细胞减少更明显。结论及时对HIV和HCV重叠感染者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很重要,治疗越早,疗效越好,副作用也越少。

  • 标签: 人类缺陷病毒 艾滋病 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74例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实验室检测结果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HCV基因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患者抗-HCV和丙型肝炎病毒RNA核酸定量均为阳性的标本,采用丙型肝炎基因分型特异性引物及荧光探针,应用一步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结合Taqman技术对HCV进行Ⅰ型和非Ⅰ型的荧光PCR分型检测。结果检测74例标本共检出两种基因型,分别为Ⅰ型基因30例,非Ⅰ型基因44例;74例感染者有输血者40例。结论74例感染者各基因型男女感染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输血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无性别差异。综合分析,HCV基因分型对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治疗、个体化用药以及愈后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分型 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