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三明市健康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患者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携带者输血传播病毒(TTV)的感染情况,探讨三明市人群所感染TTV的基因群别分布情况。方法准备106名健康人群、64名HBV患者和36名HCV携带者的血浆。设计24对序列特异性引物,G1-G5群特异性巢式PCR,分别检测三组血浆中TTV的5种基因群的DNA。结果(1)使用群特异性PCR检测TTV,G4群TTV感染率最高,为52.0%,然后依次为G539.1%,G332.7%,G125.7%,G28.4%。(2)TTV常常混合感染检测出2种属于不同群TTV感染的实验标本为数不少(19.8%),有4份标本甚至检测出属于3种不同群TTV-DNA。HBV患者组,检测出2种属于不同群TTV的比率占56.3%,有5个实验对象和2个实验对象分别检测出3重(群)和4重(群)TTV感染。结论1-5群的TTV都可以在三个组别中被检测出,HBV组和HCV组各群TTV的感染率比健康人群组高。TTV易发生混合群感染,

  • 标签: TTVHBVHCV 巢式PCR 基因序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患者实施双抗原夹心法和间接法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8例本医院实施治疗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予以项目研究,选于2020年7月至2020年1月,全部患者均予以间接法、双抗原夹心法,分析两组方案的诊断准确性。结果:(1)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患者确诊结果阳性59例,占比37.34%;阴性99例,占比62.66%。间接法阳性67例,占比42.41%;阴性91例,占比57.59%。双抗原夹心法检测阳性63例,占比39.87%;阴性95例,占比60.13%。(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患者双抗原夹心法检测诊断结果灵敏度(94.92%)、特异度(92.93%)、准确性(93.67%)均明显高于间接法(77.97%、78.79%、78.48%),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患者予以双抗原夹心法检测准确性相对较高。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间接法 双抗原夹心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中心就诊丙型肝炎患者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心1086例丙型肝炎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86例患者中,注射史476例(43.8%),有输血及血制品应用史283例(26.1%),纹眉、纹眼线、纹身、穿耳孔143例(13.2%),拔牙、洗牙、补牙史55例(5.1%),献血史12例(1.1%),明确性传播16例(1.1%),原因不明101例(9.3%);1086例患者中,938例(86.4%)无明显症状和体征;783例(72.1%)肝功能正常;1086例病例HCV-RNA病毒载量分级统计,以104~106拷贝/ml所占百分比最大(82.6%);502例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基因型Ⅰ型367例(73.1%),基因型Ⅰb型327例(65.1%),基因型Ⅱ型73例(14.5%)基因型Ⅱa型56例(11.2%),基因型Ⅲ型34例,6.8%),基因型Ⅳ型12例(2.4%),基因型Ⅵ型9例(1.8%)其他7例(1.4%)。结论我中心丙型肝炎患者主要感染途径为注射、输血及应用血制品途径;丙型肝炎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大多正常;HCV常见的基因型为1b和2a型。

  • 标签: 丙型肝炎 流行病学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慢性丙肝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异常改变。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7年2月我市某三甲医院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59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血清中T3、T4、FT3、FT4、TSH、TGAb、TPoAb等指标,分析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抗体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中T3、FT3、T4、TSH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FT4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间TGAb和TPoAb阳性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疆慢性HCV患者更易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

  • 标签: 丙型病毒性肝炎,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抗体
  • 简介:摘要医疗服务流是一种在人群水平上追踪疾病从检测到治愈过程的方法,是用于监测发现现行健康服务策略与实现健康目标之间差距的框架。本文针对其在丙型肝炎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促进我国丙型肝炎防治工作服务质量和效果。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医疗服务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襄阳市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襄阳市2005~2014年丙型肝炎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十年间襄阳市丙型肝炎发病率为2.54~5.69/10万,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季节性不明显,各县区发病不均。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为主。职业以农民、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为主。结论该市丙型肝炎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应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其传播流行。

  • 标签: 丙型肝炎 疫情 分析
  • 简介:川田女士50年前因产后输血而感染了丙型肝炎,那时她才42岁。感染丙肝后,她的血清ALF、AST一直偏高。不过,当时人们都认为“丙型肝炎治不好”,所以,她不作任何治疗,也不吃什么药。特别是,她得病后,未感觉到有不适症状,故她自认为疾病不怎么严重。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茵陈蒿 饮用 不适症状 ALF AST
  • 简介:目的探讨HCVRNA定量与丙型肝炎临床及病理的关系及判断疗效。方法采用美国PE公司生产的5700型荧光定量PCR仪,对665例丙型肝炎病毒单纯感染的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行HCVRNA定量检测,对部分患者行血生化及肝穿刺病理检查,用不同类型干扰素治疗。结果慢性丙型肝炎的HCVRNA定量值比肝炎肝硬化高(P〈0.001)。20例患者的HCVRNA定量与肝脏病理分析,HCVR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无明显关系。但肝组织炎症程度与血清生化指标有一定相关性,血清丙氨酸转氨酶的高低与肝组织的炎症程度成正相关。32例用不同干扰素治疗,疗效与HCVRNA值可能有关,HCVRNA值越低,效果越好。结论HCVRNA定量慢性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高,HCVR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无明显关系,干扰素治疗疗效与HCVRNA值可能有关。HCVRNA定量是丙型肝炎诊断和观察抗病毒治疗的一项可靠指标。

  • 标签: HCV RNA定量 丙型肝炎 肝脏病理 RNA定量检测 肝穿刺病理检查
  • 作者: 饶慧瑛 段钟平 王贵强 魏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 10004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 100069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 肝病中心,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感染和肝病部 100034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疾病中心 102218
  • 简介:摘要比较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9年版)》和以往《丙型肝炎指南》的更新要点。介绍了新的术语。重点强调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目标——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卫生威胁。在预防部分,将对高危人群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筛查作为预防的首要手段,强调治疗就是预防。在治疗方面,首先推荐无干扰素的泛基因型方案。还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直接抗病毒药物,介绍了多个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包括肝硬化失代偿、慢性肾脏疾病、儿童和青少年、合并慢性肾脏损伤、肝移植前后、合并HBV感染、治疗失败人群、急性丙型肝炎等。介绍了简化的治疗监测流程,特别提到在我国西南地区流行的基因3型。

  • 标签: 肝炎,丙型 治疗 预防 指南 要点
  • 简介:丙型肝炎病毒(HCV)对肾移植的影响始终存在争议,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和探讨。近年来对HCV影响肾移植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仍缺乏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和对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肾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协同护理和应激训练对慢性丙型肝炎的影响。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协同护理和应激训练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评分,分别为(58.66±4.22)、(35.45±2.89);抑郁评分,分别为(56.33±2.57)、(36.46±3.1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加强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协同护理和应激训练干预,减轻了患者身心压力,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取得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

  • 标签: 协同护理 应激训练 慢性丙型肝炎
  • 简介:[目的]总结丙型肝炎病人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显效9例,有效20例,无效3例。[结论]对丙型肝炎病人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能增强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预后。

  • 标签: 丙型肝炎 健康教育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检验技术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随机将我院最近几年收治的 100 例丙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组 50 例,其中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检验,观察组应用胶体金技术检验,比较两组的检验效果。 结果: 观察组诊断率 90% 高于对照组的 74% , p<0.05 ;观察组的检测时间及检测成本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胶体金法应用在丙型肝炎患者临床检验中,诊断率高,值得各级医院的应用。

  • 标签: 临床检验技术 丙型肝炎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丙型肝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该疾病通常是由HCV引起,继而产生肝脏慢性炎症坏死与纤维化,如若不及时治疗便会逐渐发展成为肝硬化,对患者生命健康起到严重威胁,就目前来看,丙肝已逐渐成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将对丙型肝炎常见的传播途径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

  • 标签: 丙型肝炎 传播途径 预防措施
  • 简介: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知通过输血传播的肝炎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病原体,并命名为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NANB),通过对急性NANB肝炎患者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输注感染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静脉吸毒、与感染者进行性生活者均会感染。研究证实NANB肝炎不仅是输血相关性疾病,也是社区获得性疾病。

  • 标签: 肝炎病毒 疾病传播 综合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