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经后入路长节段矫形融合治疗不同冠状面形态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DLS)的临床疗效。方法:25例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患者合并有冠矢状面畸形的患者采取长节段胸腰骶融合术,对通过手术前后临床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分析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平均时间(2.7±0.8)年。患者的手术前后痛觉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和腰椎JOA评分、ODI评分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结果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标签: 后入路 长节段胸腰骶矫形融合术式 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 近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在内分泌科临床教学中基于案例学习(CBL)融合翻转课堂(FC)教学法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共6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目的抽样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对照组的学生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学习,研究组的学生按照案例学习融合翻转课堂的模式(CBL+FC)进行学习。4周后,对比两组学生的理论成绩以及临床综合和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研究组的学生在理论考试、综合技能成绩以及病例撰写等方面比较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学生的调查问卷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基于案例学习融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法在内分泌科学生临床教学中取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信心,而且在提高内分泌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和临床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 标签: 内分泌学 案例学习 反转课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从护理角度出发,探究微创(MIS)和切开(Open)行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83例2020年1月至3月来我院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MIS组(40例)和Open组(43例),即MIS组采用MIS-TLIF治疗、Open组采用Open-TLIF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构建全面的护理方案。结果 MIS组患者手术时间高于Open组,但首次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低于Open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pen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34%,与MIS组的90.00%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P<0.05)结论 给予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MIS-TLIF联合护理治疗,效果显著高于Open-TLIE,患者痛苦有所减小、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更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微创 切开 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基于18F-FDG PET/CT图像的影像组学融合特征结合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在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21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2(46,60)岁;HER2阳性95例,HER2阴性115例],采用Python 3.7.1软件从HER2阳性组及HER2阴性组分别随机抽取70%作为训练集[147例,其中HER2阳性67例,年龄52(46,60)岁;HER2阴性80例,年龄55(45,62)岁],30%作为测试集[63例,其中HER2阳性28例,年龄54(43,65)岁;HER2阴性35例,年龄52(45,61)岁]。在CT和PET图像上进行肿瘤分割后,分别提取CT、PET影像组学特征,经后处理获得PET/CT融合特征(包括PET/CT拼接特征和PET/CT平均特征)。建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和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输入经特征筛选后保留的特征,用于预测乳腺癌原发灶中HER2的表达状态,并用ROC曲线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估。采用Delong检验分析不同模型及组学特征的预测效能,并绘制预测效能最高的机器学习模型的校准曲线。结果与SVM模型比较,XGBoost模型在输入CT特征、PET特征、PET/CT拼接特征和PET/CT平均特征时均有更佳的预测效能(z值:2.26~3.54, P值:0.016~0.040)。在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中,PET/CT平均特征预测乳腺癌HER2表达状态的ROC AUC为0.83(95% CI:0.73~0.93),优于CT特征[0.75(95% CI:0.63~0.88);z=3.57,P=0.027]、PET特征[0.73(95% CI:0.60~0.86);z=2.64,P=0.034]及PET/CT拼接特征[0.74(95% CI:0.60~0.87);z=2.49,P=0.037]。结论基于PET/CT影像组学融合特征建立的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有望用于乳腺癌患者HER2表达状态的预测。

  • 标签: 乳腺肿瘤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含有流感病毒血凝素茎部α螺旋区(HAα)和6个串联重复M2蛋白胞外区域(6M2e)的融合蛋白的表达和制备方法,并对其在小鼠体内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去除高变区的鞭毛蛋白序列,将HAα和6M2e插入到原高变区位点,构建重组质粒pET28a-FljBΔD2D3-HAα-6M2e。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表达后进行纯化和鉴定,并评估其细胞毒性。最后将制备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小鼠IL-2、IL-4、IL-6、IFN-γ、TNF-ɑ的mRNA水平,CCK-8法检测脾细胞的增殖。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28a-FljBΔD2D3-HAα-6M2e,蛋白表达最适条件为1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37 ℃诱导10 h,通过镍柱纯化获得高纯度的无毒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后抗M2e-IgG和抗HAα-IgG的抗体ELISA效价均达到1∶102 400,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3,P=0.774;t=7.60,P=0.001)。各类细胞因子的mRNA水平升高,其中实验组IFN-γ转录水平为38.74±3.65,蛋白水平为(66.03±3.31)pg/mL,高于对照组(t=21.33,P=0.003;t=10.21,P<0.01)。结论成功制备了高纯度的融合蛋白FljBΔD2D3-HAα-6M2e,能有效刺激小鼠产生抗M2e-IgG和抗HAα-IgG,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为流感疫苗候选物研发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正黏病毒科 流感病毒 疫苗 融合蛋白 免疫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TCF3-PBX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前体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0年12月福建省5家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 287例初诊B-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TCF3-PBX1融合基因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TCF3-PBX1阳性组与TCF3-PBX1阴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早期治疗反应[诱导中及诱导结束时的微小残留病(MRD)]及远期疗效[总生存(OS)及无事件生存(EFS)],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TCF3-PBX1阳性B-ALL的预后影响因素。83例TCF3-PBX1阳性ALL患儿中,62例治疗方案、危险分层、疗效评价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ALL 2008方案,21例采用中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CCG)-ALL 2015方案,比较两组疗效及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结果1 287例B-ALL患儿中,83例(6.4%)TCF3-PBX1阳性。与TCF3-PBX1阴性组相比,TCF3-PBX1阳性组初诊白细胞计数(WBC)≥50×109/L的患儿比例更高,但诱导第15天或第19天MRD≥1%、诱导第33天或第46天MRD≥0.01%的患儿比例均更低(均P<0.05)。Cox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诱导治疗第15天或第19天MRD≥1%、诱导第33天或第46天TCF3-PBX1定量≥0.01%为OS及EFS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治疗第15或第19 MRD≥1%为OS(HR=10.589,95% CI 1.903~58.933,P=0.007)及EFS(HR=10.218,95% CI 2.429~42.980,P=0.002)的独立危险因素;诱导治疗第33天或第46天TCF3-PBX1定量≥0.01%为E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6.058,95% CI 1.463~25.087,P=0.013),但不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3.550,95% CI 0.736~17.121,P=0.115)。TCF3-PBX1阳性组10年EFS率及OS率分别为84.6%(95% CI 76.9%~93.1%)、89.1%(95% CI 82.1%~96.6%),与TCF3-PBX1阴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80例接受规范治疗的患儿中,与接受CCLG-ALL 2008方案治疗的患儿相比,接受CCCG-ALL 2015方案治疗的患儿感染相关SAE发生率更低[0(0/21)比20.3%(12/59),χ2=5.22,P=0.022],但两组的治疗相关死亡率、复发率、EFS及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CF3-PBX1阳性儿童B-ALL总体预后良好,诱导中期MRD≥1%及诱导结束TCF3-PBX1定量≥0.01%可能为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CCCG-ALL 2015方案在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可减少感染相关SAE。

  • 标签: 癌基因融合 TCF3-PBX1融合基因 急性前体B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COL1A1-PDGFB隐匿性融合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cryptic COL1A1-PDGFB fusion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CC-DFSP)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1年1至9月诊断的3例CC-DFSP,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行二代测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Sanger测序进一步验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2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分别为29、44和32岁,发病部位分别为腹壁、阴阜和肩胛。3例CC-DFSP具典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形态,肿瘤边界不清,浸润真皮或皮下脂肪组织,肿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并排列呈席纹状结构。3例肿瘤细胞CD34弥漫阳性,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Myogenin阴性,H3K27me3无缺失,Ki-67阳性指数10%~15%。FISH均未检出PDGFB重排及COL1A1-PDGFB融合,但检出COL1A1重排。例1经二代测序、RT-PCR及Sanger测序显示COL1A1第31号外显子-PDGFB第2号外显子融合及COL1A1扩增。3例患者均行扩大手术切除,例3手术切除后2年复发,余无复发及转移。结论FISH检测PDGFB重排及COL1A1-PDGFB融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工作中。若遇到病理形态高度怀疑为DFSP而常规FISH检测阴性的病例时,建议加做其他分子检测如二代测序或至少行FISH检测COL1A1基因重排进一步分析,有助于发现隐匿性COL1A1-PDGFB融合甚至其他罕见融合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基因融合 原位杂交,荧光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专科与手术室协同护理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中的干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05月-2023年05月到本院接受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100例,运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作研究组和对照组,分析护理的不同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护理并发症出现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专科与手术室协同护理方式对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进行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效果。

  • 标签: 专科 手术室 协同护理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 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1年-2023年10月期间,我院共计收治的80例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通过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经后方入路椎间融合术(PLIF),观察组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分组探究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治疗,用时更短,出血量更少,患者恢复快,结果比较P<0.05。结论: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在治疗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并腰椎管狭窄症,能够最小化手术创伤,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 标签: 经椎间孔入路 椎间融合术 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 腰椎管狭窄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在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在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期间接诊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进行分组,按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有病患人数为40例,共计病患人数为80例。参照组病患给予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进行治疗,实验组病患给予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在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疼痛评分、临床指标。结果: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和疼痛的评分比较中,实验组病患的评分低于参照组病患(P<0.05),对比后发现差异具有临床对比意义;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相较于参照组更低,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对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进行治疗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更好,能显著改善病患的临床症状和缓解病患的疼痛感,存在临床推广的价值。

  • 标签: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