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6 个结果
  • 简介:达米安刺杀案是18世纪中期法国一起昙花一现的事件。尽管事件本身并未直接造成重大的政治后果,但却在公众舆论当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且由于旧制度下缺乏公开透明的信息机制,案件审判期间阴谋论甚嚣尘上。国王和耶稣会士是舆论抨击主要的对象,尤其是后者,被普遍认为是谋杀案背后的主使。1750年代初法国激烈的宗教和财税争论,是这种思想氛围生成的重要原由。

  • 标签: 达米安事件 舆论传播机制 政治论争
  • 简介:本文运用社会史的方法,借助征信录、近代报刊、碑刻等史料,对1907年的天安寺事件加以考察,探讨1908年《结社集会律》颁布后,闽南救火会如何成立,怎样发动群众,以及以何种方式与英国领事馆进行博弈,使事件不断升级,并与1850年神光寺事件进行比较,分析近代社会变迁对地方权力结构的影响。

  • 标签: 个案分析 事件个案 会变革
  • 简介:民国初年,名士章太炎曾被袁世凯政府软禁于北京3年(1913—1916),负责执行监控任务的京师警察厅留下了较为详细的档案记录。本文依据现存档案初步还原了警方监控章太炎的过程,通过观察警察执行监控任务的日常细节,可以了解民初警察制度的运作实情以及警察参与国家政治的态度和作用。

  • 标签: 事件例 北京事件 微观考察
  • 简介:红学家们想从与曹家相关的奏折中寻找线索,因而只要沾得上一点边的奏折都被找出来研究,也曾找到了一些重要的信息,例如曹頫曾奏告康熙:曹颙妻马氏怀有遗腹子,将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夏天出生。不少红学家认为这个遗腹子就是曹雪芹,也有人认为是遗腹女或雪芹是曹頫之子。

  • 标签: 奏折 事件 雍正 红学家 曹雪芹 康熙
  • 简介:东北流亡抗日挺进纵队是抗战初期一支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隶属于新四军第四支队,1938年最先东进皖东敌后抗日。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在同年冬被四支队第八团缴械遣散。对此事件存在一些不同认识。本篇访谈录记述的亲历者高志荣将军所谈这一事件的背景和发生的原因,是各种看法的一种。我们相信,按照“双百”方针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不同认识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 标签: 抗日武装 抗战初期 新四军第四支队 “双百”方针 挺进队 事件经过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华南地区宗族文化的复兴,地方文化人士,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身份的年长者,面对即将消失的宗族文化,抢救文化的使命感越来越强烈。其中修祖堂,使祖宗的“龙脉”兴旺起来,从而能继续庇荫族裔是近年来很盛行的活动。在粤东梅县一带,修祖堂还盛行举行一种古老的庆典仪式——“安龙转火”。

  • 标签: 仪式表演 梅县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客家 宗族文化 华南地区
  • 简介:19世纪末,日本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然而,明治政府实施的市政制度限制市长权力,排斥市民参与,形成以城市名望家为主体的地方自治。在以东京市上水道事件为代表的市政工程建设中,市政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官员和政商之间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产生。对此,日本政府采取解散并改选市议会等对策,但收效甚微。日本工业化初期的市政腐败对城市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使社会转型过程中积累了重重矛盾,“城市病”不仅未得到治理,反而随着市政腐败而日益加深。

  • 标签: 日本市政腐败 工业化初期 城市病 东京市上水道事件
  • 简介:共和国建立初期是大规模群众运动的高发时期,特点是多个运动同时进行,内容基本涵盖了国家各项重要工作,也大大增加了运动过程的复杂性。本文围绕'黄逸峰事件',透过华东交通专科学校从创办到终结的全过程,描述了复合群众运动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内在矛盾冲突,及其间学生如何利用运动目标的多样性及话语表达自己的意愿,领导者如何组织斗争和运动中权力位置的移动,并分析了批评、反批评和大批判所使用的话语特征,以及掩盖在意识形态话语之下的行为特征。本文揭示,由于目标选择和参与行为的不确定性,复合群众运动的可控性很弱,运动过程的偶然性增强,并往往背离运动的既定目标。在'黄逸峰事件'中,学校领导、学生和学校本身,以及作为运动传媒的报纸,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损害,或无法发挥预想的作用和使命,或远远超出了各自行为的原本期待。

  • 标签: 个案分析 中的宣传 事件个案
  • 简介:“兴教寺事件”作为我国遗产保护领域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由于关涉“丝绸之路”项目申遗和宗教遗产的敏感性,引发了有关遗产保护与管理学理和实践的诸多讨论。本文以遗产保护理念的“全球化”与“地方化”为切入点,分析该事件不同利益相关方的主要矛盾,并就遗产领域利益博弈的机制和必要性,世界遗产体系建立伊始的博弈渊源进行讨论。

  • 标签: 遗产保护理念 兴教寺事件 全球化 地方化
  • 简介:安特摩克利托斯事件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卡利诺斯"麦加拉禁令"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前夕重要且敏感的事件,但它们皆被修昔底德忽略。其中原因在于二者分别与修昔底德对大战"第一枪"的认定以及"最真正的原因"的分析形成矛盾。若将两次事件的史实加以恢复,则会导致读者重新审视修昔底德及其史著。

  • 标签: 安特摩克利托斯事件 卡利诺斯“麦加拉禁令” 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
  • 简介:本文从记载孙权二子夺嫡事件的基本文献《三国志·吴书》及裴松之注引殷基《通语》人手,首先分析二子夺嫡事件的历史记载与文献依据,探明对二宫夺嫡事件的政治结论在孙皓即位之前并无定论,此后褒扬太子党而贬斥鲁王的主流评论是从孙皓即位后才逐渐确定的。进而对太子、鲁王党争两派各自结党原因进行溯源,太子党主是以顾、陆子弟为首的,具有一定操守与传承的吴郡士人群体,鲁王党则是以全琮为首的以共同利益为枢纽的临时政治集团。由此认为孙吴统治集团内部实际早已存在矛盾,即以陆逊、顾谭为核心的吴郡士人与全琮、步骘等或因军功,或因孙权出于限制陆逊等人权力的目的,而在建国后大力奖拔的后起官僚的矛盾,这种矛盾因“二宫并阙”而公开化,最终以二党皆败,孙权改立孙亮而告终。笔者认为,不应将二子夺嫡及党争简单归咎于孙权晚年昏聩,而应从孙吴君臣内部矛盾的发展人手,从而探明孙吴中后期政局变动的历史脉络。

  • 标签: 二宫并阙 举国中分 通语 孙吴政治
  • 简介:清代台湾,自康熙帝将其收归版图之后,在行政区划上即隶属于福建,时间长达200余年。在地理上,台湾与漳州、泉州三地皆地处福建省南部,为传统的“闽南三府”之一。在族群上,此三者同为汉系闽南族群的活动区域。乾隆朝末,台湾府爆发了自清代以来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一次动乱——“林爽文事件”。

  • 标签: “林爽文事件” 八旗官兵 福建台湾
  • 简介:贞观十一年,李世民以长安城中的一次佛道论争为由,下诏强令道在佛前。此举引起僧团的激烈反应,他们先是各陈极谏,接着普光寺慧满率两百僧人以激烈的方式诣阙陈谏;稍後,大总持寺智实携十余大德跟随李世民东巡车驾,直至潼关上表陈谏,後被强令驳回,无奈接受。十三年,法琳被诬入狱,案情一波三折,法琳最终免死徙蜀,李世民遂借机颁行《遗教经》,加大整顿僧团的力度。十四年,他又下敕普责京寺。这一系列针对佛教和僧团的整顿措施,标志李唐抑佛政策的定型。贞观十五年和十六年,李世民两次在弘福寺为太穆皇后设斋追福,在宗教诉求之外,也有借机安抚僧团之意,而其抑佛政策并未改变。

  • 标签: 李世民 贞观中期 道前佛后 法琳入狱 抑佛政策
  • 简介:如果以为柯文的历史著作《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与神话的义和团》(下简称《历史三调》)~①纯粹是讲述1898—1900年在中国华北地区兴起的义和团历史'事件'的话,那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误读了柯文。柯文在此著《序言》中说'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陪衬'(4页),但是,不管

  • 标签: 义和团读后 之间焦灼 事件经历
  • 简介:黄汲清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地质学大师,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对新疆石油发展问题进行过战略性思考,提出了许多前瞻性指导建议,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 标签: 黄汲清 新疆 石油工业 贡献
  • 简介:第二轮修志对一些前志设有专门篇目做了比较详细记述,断限内没有变化的史料,在如何处理上的分歧较大,特别是地质地貌、建置沿革、地方土特产资料如何处理的分歧尤为明显。笔者拜读了已经出版的10部续修志书,地质记述较详细的6部,没有记述的4部。地貌记述较详细的5部,简略综述的4部,没有记述的1部。建置沿革超出断限记述的有4部,只记断限内的6部。地方土特产只有1部设为二级篇目记述,其余9部没有设专门篇目,有的甚至连目一级也没有设。在讨论中宁县续志志稿时,对这部分史料的处理有截然不同的意见。

  • 标签: 地质地貌 建置 地方特产 续志 二轮修志 土特产
  • 简介:南京大学教授薛禹群是我国著名的水文地质学专家。1999年11月,经中国科学院近100名资深院士严格评审,薛禹群以其在地下水研究领域的杰出科研成果,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正式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9年12月,我专程采访了这位新当选的江苏籍院士。

  • 标签: 水文地质学 薛禹群 中国 人物传记
  • 简介:洪武五年“岭北之役”中,冯胜彻底放弃了包括宁夏在内的甘肃行省广大地域,其原因是“惧回鹘之兵”,即惧怕当时势力正盛的东察合台汗国的东进。但北元和东察合台汗国皆受困于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未趁机进取甘肃,而以甘肃为战略版图中的“边缘地带”。这就给明朝重新收复甘肃提供了时间与机会。但明朝在甘肃的经略也止于沙州与哈密,原因是明朝作为建立在东南部的政权,同样将甘肃地区作为“边缘地带”,满足于收复元朝旧疆。冯胜放弃甘肃的主观原因是他对甘肃中唐以来“北方民族化”的社会文化面貌觉得隔膜。明初西北疆界格局与洪武初年明朝、北元、东察合台汗国三方政权在甘肃地区形成的地缘政治格局密切相关。

  • 标签: 洪武初年 甘肃 地缘政治 冯胜 《纪事录》
  • 简介:“五·四”思想家关于人的解放道路的思考─—胡适、陈独秀、梁漱溟论李超事件的比较分析刘长林对人的解放道路的探索,是“五·四”思想家致力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着重就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针对轰动一时的一普通学生李超病死的事件所发表的评论和争论作一比较研...

  • 标签: 陈独秀 梁漱溟 妇女解放 人的解放 解放道路 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