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学校简介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中学始建于1945年9月,2004年初中部从学校迁出,成为一所独立高中校。从2007年开始,学校实行寄宿制管理,成为房山区知名的寄宿制高中。学校占地面积75亩,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00余人;教职员工19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6人,一级职称51人,市、区级骨干教师27人。学校以“为国育才,塑造人生”为己任。秉持“文化立校”“质量立校”的管理理念和“怀天下、求真知、学做人”的校训精神,倡导“务本求实、自强不息、和谐上进”的良好校风和“以实致远”的学校文化,确立了“博时通达,以人育人”的教风,着力打造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素质过硬的

  • 标签: 房山区良乡 高级职称教师 成果名称 实践体系 校训精神 教风
  • 简介:曹操爱才。文学家陈琳,原在袁绍手下做记室,官渡之战之前,陈琳为袁绍起草过讨伐曹操的檄文,骂曹操是阉人的后代,把曹操的祖父、父亲都骂了。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获了陈琳,他非常气愤地责问陈琳:“你替袁绍写檄文,为什么骂我一个人还不够?还要骂我祖孙三代?”没想到,陈琳却不怯不惧的回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 标签: 曹操 陈琳 檄文 三代 祖宗 文书
  • 简介: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与困境,认为城乡规划中对文化遗产范畴价值的狭隘理解、对地域文化和传统规划理念及方法的相对忽视是造成上述困境的症结之一。在我国进入城镇化新阶段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文化遗产内涵价值,按照理念、方法、技术和资源四个层次,重新评估文化遗产在城乡规划中的作用,并通过全层次、全过程、差异式、交互式的方式介入到和作用于城乡规划之中,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适宜性,促进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文化的永续传承,探索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 标签: 城乡规划 文化遗产 价值作用 文化传承
  • 简介:福安是明清时期中国天主教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教案频发之地,而清乾隆十一年爆发的福安教案在中国传教史上极具影响力。它不仅是中国天主教传教史上第一次流血的教案,而且还促成了嘉道时期清政府在立法中订立了对西洋人治罪的律令专条。这对中国天主教的正常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以往对此事件研究者虽多,但由於资料、档案屡屡披露发现,故以往成果多有偏颇。本文竭力综合各类中西原始档案,深挖全案的过程、原因及影响,以图超迈。

  • 标签: 天主教 多明我会 福安教案 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
  • 简介:学校简介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幼儿园,始建于1996年,原名观音寺幼儿园,2008转制为独立法人单位,接受区镇两级管理,是北京市0-3岁早期教育示范基地。近两年园所开设了两所分园,共开设19个教学班,接受适龄儿重630名。幼儿园秉承“希望幼儿快乐成长、希望教师幸福工作,希望家长理念跟进,希望幼儿园永葆青春,希望幼教永恒发展”为核心的“五色希望”办园理念,全面加强师德建设,通过“三个融合”,即:与党支部建设相融合,不但树立了干部的良好形象,而且凝心聚力,激发了教师爱岗敬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与提升教师专业队伍建设相结合,涌现出等12名市、区级骨干教师,教师队伍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与教科研相

  • 标签: 中心幼儿园 教育体系 教师爱岗敬业 成果名称 北京市大兴区 党支部建设
  • 简介:“古物”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进入近现代以后,“古物”这一概念为“文物”所取代,研究从以“文”为主的东方模式转向重“物”的西方模式。在现代学科体制下,文物获得了新的意义,从指称“礼乐制度”到古代之物的扩展,“物”成为文物价值的必要前提。本文通过梳理文物概念涵义的历史演变,及其在学科体系下制度化的过程,阐释文物概念的社会定位及文化意义,探讨文物在实际保护行动中的操作性问题,以资建立历史建筑名录参考。

  • 标签: 文物 历史建筑 现代学科
  • 简介:学校简介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第二中心幼儿园简称“魏善庄二幼”,坐落在京南40公里处被誉为美丽“梨乡”和芬芳“月季小镇”的魏善庄。幼儿园原名“半壁店中心幼儿园”,2008年更名为“魏普庄二幼”,成为独立法人单位。由于受场地限制,园所仅能容纳6个教学班,是一所微小型农村镇中心园,占地2732.2平方米,幼儿200名,教职工36人,且多数为新入职教师。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魏善庄镇第二中心幼儿园遵从《纲要》《指南》以及《教育方针》精神,制定了适合自己的办园理念,明确了自己的办园宗旨、目标,并解析出了属于自己独特视角的教育目标。“仁善文化”和“品效精神”

  • 标签: 中心幼儿园 魏善庄镇 成果名称 北京市大兴区 教育目标 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