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用药情况及其合理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1年1—12月的出院病历,每个科室随机抽取10份,共3720份出院病历,对其用药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其中550份病历中发现有765处用药不合理,用药不合理现象主要为给药时间不当及用药时间过长、给药频次不合理、诊断与治疗药物不相符、联合用药不合理、选药不合理、药物剂量不合理、溶剂选择错误、配伍禁忌等。结论:我院存在着诸多的用药缺陷,需要管理部门和临床药师紧密配合,加大考核力度,促进合理用药。

  • 标签: 不合理用药 住院患者 合理性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常见的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性,探讨检测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在一些慢性疾病的诊断与预防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7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患者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总阳性率65.1%,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有不同程度增高,其中蛋清/蛋黄最高。不同年龄组过敏食物比较有一定特异性。结论:对慢性荨麻疹以及其他慢性病的病人应做食物不耐受抗体的检测。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食物不耐受 IGG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口腔门诊氟康唑片应用情况,为口腔门诊氟康唑片不合理处方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7—12月全部口腔门诊氟康唑片处方进行评价,并统计不合理处方情况。结果:氟康唑片用药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为2.64种,注射剂使用率为0,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为51.03%,药品通用名使用率为100%,平均处方金额为178.01元。不合理处方有19张(占12.93%),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为临床诊断书写不规范(占90%)、用法与用量不适宜(占10%)。结论:氟康唑片处方用药基本合理,应加强对临床诊断书写不规范、用法与用量不适宜的干预。

  • 标签: 氟康唑 门诊 处方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分析能够抑制A42寡聚体细胞毒性,并能通过细胞膜的的天然药物,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的探索。方法: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圆二色谱法(CD)检测Aβ42的二级结构,硫黄素-T(Th-T)荧光法、透射电镜方法分析

  • 标签: 细胞毒性 天然药物 Β-淀粉样蛋白 模拟分析 结构基础 药物干扰
  • 简介:目的:探讨孕期体质量增长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按照体质量指数将孕妇分为〈18.5mg/m2组、18.5~24mg/m2组、〉24mg/m2组,统计各组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比例,分析孕期体质量增长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体质量指数〉24kg/m2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为29.0%,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同等体质量指数范围内,孕妇体质量增加超标者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偏高。结论:孕期应合理饮食,控制体质量增长,防止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 标签: 糖尿病 孕期 体质量指数
  • 简介:原发性高血压病是我国常见的临床疾病。长期的高血压可导致肾脏损害。在导致终末期肾病的慢性病病因中,原发性高血压的构成比为26%-29%。为第二常见的致病病因,亦是引起慢性肾衰竭进展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闭。农村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多数病程较长,且易于忽视规范治疗,服药不够规律。因而积极防治高血压、预防肾损害极为重要,应尽早采用合理的药物干预,以达到平稳降压及保护肾功能的目的。本研究结合基层医院实际情况,采用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合并早期肾损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探讨该治疗方案在控制血压、保护肾功能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病 联合用药治疗 早期肾损害 安全性分析 疗效观察 老年高血压患者
  • 简介:目的:对我院第二类精神药品的合理使用情况与可负担性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6月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按用药总量、年龄、性别、疾病诊断情况等进行统计,分别按照WHO推荐的药物用药频度(DDDs)和药物利用指数(DUI)、WHO/HAI的标准方法分析药品合理使用情况和药品可负担性。结果与结论:我院使用的所有二类精神药品的DUI值均〈1.0,药物使用情况合理;大部分药品可负担性良好,劳拉西泮片可负担程度相对较低,我院应继续加强基本药物的使用。

  • 标签: 第二类精神药品 用药分析 可负担性
  • 简介:目的对该院注射用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2011年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数量及销售金额,采用金额排序法和用药频度(DDDs)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9-2011年该院应用较多的抗菌药物种类主要是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DDDs排序列前4位的多为费用相对较低、使用较广泛的药物;金额排序列前几位的多为价格较高、用量多的药物。结论该院注射用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 标签: 注射用抗菌药物 用药频度 金额排序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脉成像对支气管肺癌的血供特点。方法搜集来院行CT检查的患者38例作为试验组。采用256层螺旋CT行胸部增强扫描配合心电门控技术获得原始图像,图像后处理技术观察支气管动脉(BA)的形态、内径宽度。正常对照组36例,采用相同方法获得BA信息。对两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BA显示率100%。试验组BA内径迂曲增宽(2.5±0.5)mm,正常组BA内径宽度(1.5±0.5)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为支气管肺癌供血,且在支气管肺癌中均不同程度迂曲增宽。

  • 标签: 支气管肺癌 支气管动脉 X线计算机体层
  • 简介:目的:评估酶放大免疫分析法(Emit)监测患者全血中万古霉素浓度的质量,建立并改进本单位实验室条件下万古霉素药物浓度监测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标准质控为样本,进行预防性质量控制和室内质量控制研究.对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中随行质控样本的测定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做回顾性的质量控制研究,同时建立新的质控规则.结果:Emit法在本单位实验条件下,万古霉素低(L)、中(M)、高(H)三种浓度质控日内差、日间差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6%~2.1%,平均回收率在105.8%~114.3%,符合《中国药典》生物样品监测规定.随行质控L、M、H的RSD分别为0.7%、2.2%和2.5%,适合本单位的质控规则为12S/13S/32S/51s/7tr.结论:Emit法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准确度,是一种操作简便、可行的测定方法,但是必须做好质量控制,制订规范,确保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 标签: 酶放大免疫分析法 万古霉素 血药浓度监测 质量控制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妊娠期耐药的原因及管理策略。方法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北京地坛医院足月分娩、妊娠期服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出现耐药的2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指标为妊娠前后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妊娠期出现耐药的时间及应对措施、HBVDNA载量、肝功能以及母婴结局等。结果拉米夫定组患者12例,年龄26~38岁,平均(31±3)岁,妊娠前应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时间1.5—8.0年;其中3例在应用恩替卡韦2年后改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组患者8例,年龄27—34岁,平均(31±2)岁,妊娠前应用替比夫定600mg/d,治疗时间2.0~4.5年;其中1例在应用恩替卡韦2年后改用替比夫定。耐药发生在妊娠0~12、13—27、28—40周者拉米夫定组分别为1、2、9例,替比夫定组分别为1、1、6例,发生在妊娠28~40周者共15例(75%)。拉米夫定组12例中4例改用替诺福韦300ml/d单药治疗,3例在妊娠28周后加用阿德福韦酯10mg/d联合治疗;4例继续用拉米夫定,产后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1例改用替比夫定无效,产后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替比夫定组8例中2例改用替诺福韦300mg,/d单药治疗,其余6例继续服用替比夫定,产后加用阿德福韦酯10mg/d联合治疗。20例孕妇均单胎足月顺产。拉米夫定组1例新生儿出生时静脉血HBVDNA为1.56×10^6拷贝/ml,诊断为宫内感染,考虑与母亲耐药有关。替比夫定组2例新生儿中1例出生时右耳附耳,另1例出现颅内出血及贫血,均与药物及耐药无关。对加名新生儿随访2—57个月,均生长发育正常。结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孕妇,尤其是妊娠前抗病毒治疗时间较长者,在妊娠期应加强病毒耐药监测。耐药可能导致孕妇肝病加重,并增加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出现耐药后�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妊娠 抗病毒治疗 耐药
  • 简介:目的对奥美拉唑所致的不良反应及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病例98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雷尼替丁和奥美拉唑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比较发现,奥美拉唑能够引起多个器官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结论在应用奥美拉唑过程中,应对不良反应以及同其他药物连用进行有效控制,全面分析,增加安全。

  • 标签: 奥美拉唑 消化性溃疡 雷尼替丁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脐动脉血流变化情况。方法分析2011年3月~2013年2月超声科诊断的8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产妇临床资料,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产妇给予针对性治疗和相应的饮食指导。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孕产妇的治疗后的PI、RI和S/D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产妇脐动脉血流进行动态监测,可以有效的预测胎盘血液循环状态,降低围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提高妊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脐动脉血流
  • 简介:口服华法林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动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但由于华法林治疗指数窄,需要认真监测以达治疗目标。本研究旨在观察和评估两种不同剂量华法林治疗方案在中国患者中的疗效。查阅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病历,筛选手术后第一天就开始使用华法林治疗的368名患者,采用交叉设计方案,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反映抗栓治疗结果详情。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分别接受两种不同规格(中国2.5mg,美国3mg)华法林抗凝治疗,对其抗凝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预测INR治疗范围的因素。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23±12.96)岁。2.5mg组患者INR在治疗范围的比例低于3mg组(35.17%,47.72%),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2〈0.05)。研究显示INR目标范围1.8–2.2和2.0–2.5之间有显著关联,统计学分析显示各自P值为0.031和0.02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有显著性差异。大部分患者都需要终生治疗(P=0.035)。统计学研究表明,规格3.0mg华法林较2.5mg华法林更优。在不同治疗期间应尽可能简化治疗方案。

  • 标签: 抗凝 中国患者 剂量 国际标准化比值 低剂量华法林治疗方案
  • 简介: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CSEA)与全身静脉麻醉(TIVA)下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的综合效果。方法:对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的70例患者根据手术麻醉方法分为CSEA组和TIVA组,每组各35例,其中CSEA组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术,TIVA组患者行全身静脉麻醉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平均动脉血压(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结果:CSEA组的手术时间为184.97±24.95min,略长于TIVA组的172.34±31.04min,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CSEA组起效时间为2.49±0.58min,显著短于TIVA组的4.31±1.04min,用药量和麻醉费用显著少于TIVA组(P〈0.05);术前2组患者的MAP和SpO2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CSEA组的MAP显著高于TIVA组(P〈0.05),SpO2略高于TIVA组,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时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相对于全身麻醉起效快、用药简便安全、效果佳且费用较低。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 全身麻醉 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羟氯喹和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在2010~2012年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联合应用甲氨蝶呤和羟氯喹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甲氨蝶呤治疗。结果治疗1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以及CRP和ESR指标进行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联合应用羟氯喹和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羟氯喹 甲氨蝶呤 类风湿关节炎 疗效
  • 简介:1例45岁男性患者,以“左侧桥小脑角区(CPA)占位”入院,行左CPA肿瘤切除术后持续发热。痰培养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给予替考拉宁治疗后仍有发热,症状未缓解,脑脊液检查示颅内感染。临床药师依据病原学检查、药代动力学特点以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抗感染治疗方案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建议临床医生将替考拉宁替换为万古霉素,并在病情控制不佳的情况下调整万古霉素给药剂量,患者治疗6日后,感染得到控制。

  • 标签: 颅内感染 万古霉素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肺部感染
  • 简介:目的:了解2011年某院胸外科肺癌患者化疗药应用现状及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年某院接受全身化疗的肺癌患者应用化疗药的情况及合理性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肺癌患者共计73例,化疗方案共使用154例次,多西他赛、紫杉醇脂质体、吉西他滨联合铂类的联合治疗方案是最常用的化疗方案。部分药物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为预处理不当、溶剂选用不当及给药浓度不当。结论:该院胸外科肺癌患者应用化疗药基本合理,但部分药物的使用仍存在不合理之处,有待在今后的临床应用进行改进。

  • 标签: 肺癌 化疗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调查实施药学服务和行政干预后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情况,推动医院合理用药工作的开展。方法:选取骨科Ⅰ类切口手术2011年3—7月出院病历为干预前组、2012年3—7月出院病历为干预后组,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由干预前的93%下降为干预后的67.1%(P〈0.01),术前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时间不当由干预前的63.01%下降为干预后的27%(P〈0.01)。实施药学服务和行政干预后,各项不合理用药情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实施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是有效的,应进一步优化各项措施,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骨科Ⅰ类切口手术 围术期 抗菌药物 药学服务 行政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