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传统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及对术后免疫应激反应和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SD组(n=45)和传统手术组(n=4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情况、术前和术后的免疫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年生存率和3年局部复发率.结果ESD组和传统手术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39/45)和88.89%(4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禁食禁水时间、胃肠减压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P〈0.01);术后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P〈0.05),术后ESD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P〈0.01).术后ESD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89%(4/45),低于传统手术组的26.67%(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和传统手术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93.33%(42/45)和91.11%(41/45),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67%(3/45)和8.89%(4/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和传统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相当,均可获得良好的病灶切除效果,远期生存率高,但与传统手术相比,ESD造成的免疫应激反应更轻,术后并发症更少,患者恢复更快,安全性更高,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传统手术 免疫应激反应 远期生存率
  • 简介:目的观察子宫内膜腺癌CEA表达与粘液表型,探讨CEA免疫表达及粘液表型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学诊断中应用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二步法及阿尔新蓝(PH2.5)/希夫-过碘酸(AB(PH2.5)/PAS)组织化学法染色检测子宫内膜腺癌细胞CEA的表达及粘液表型。结果子宫内膜癌CEA阳性表达率22.7%(10/44),其中33例内膜样腺癌CEA阳性率18.2(6/33),高.中分化、低分化组CEA阳性率11.5%(3/26)、42.8%(3/7),P〉0.05,对应CEA(+)区AB(+)。浆液性乳头状癌CEA阳性率37.5%(3/8),对应CEA(+)区AB(-);2例粘液腺癌CEA(+),AB(+);1例透明细胞癌CEA(-),AB(-)/PAS(+)。结论CEA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是否功能性分泌酸性唾液酸粘液(AB+)有关;CEA免疫组织化学及粘液组织化学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子宫内膜腺癌 癌胚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粘液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和常规开腹胃癌根治术对患者免疫指标及微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35例患者为观察组,行常规开腹胃癌根治术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补体C4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腹腔引流液中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和腹腔冲洗液中癌胚抗原(CEA)、多巴脱羧酶(DDC)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即刻,两组患者外周血中的IgG、IgA、IgM、C3及C4水平均降至最低,术后1天、3天均开始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至术后7天均接近术前水平。两组患者的C3水平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IgG、IgA、IgM、C4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天,两组患者腹腔引流液中的IL-10水平均高于术后即刻,且至术后1天达最高水平,术后2天及3天逐渐降低。术后,两组患者腹腔引流液中的IL-10水平在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结束时腹腔冲洗液中的CEA、DDC水平均高于本组手术开始时(P﹤0.05)。手术结束时,观察组患者的CEA、DD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微转移相关指标较低,较常规开腹胃癌根治术具有优势。

  • 标签: 腹腔镜 胃癌根治术 微转移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IgG型多发性骨髓瘤(MM)化疗后免疫球蛋白重/轻链(HLC)表达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IgG型MM化疗后完全缓解(CR)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化疗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HLC检测结果、复发情况与生存情况,明确HLC对预后的影响。结果70例化疗后CR患者的血清蛋白电泳与免疫固定电泳M蛋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HLC检测发现rHLC异常21例,rFLC异常18例。rHLC正常与rHLC异常患者以及rFLC正常与rFLC异常患者在年龄、性别、Durie/Salmon分期、ISS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共7例复发,5例死亡。Cox回归分析显示rHLC与rFLC对患者无病生存时间无影响(P﹥0.05);rHLC为总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而rFLC对总生存时间则无影响(P﹥0.05)。结论IgG型MM化疗后rHLC异常患者的生存时间会受到影响,HLC检测有助于预后判断。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IGG型 化疗 免疫球蛋白重/轻链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胸腔积液细胞学及免疫细胞化学在鉴别肺转移性腺癌和间皮源性细胞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细胞学和细胞块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96例胸腔积液中转移性腺癌和间皮细胞,在细胞学形态上的鉴别及在CEA、CK、TTF-1、KI67、CR、Vimentin中的表达。每例均制备细胞学涂片和细胞块,并用细胞块切片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细胞形态学和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96例胸腔积液中诊断腺癌42例,间皮细胞54例。结论:细胞学和CEA、CK、TTF-1、KI67、CR、Vimentin6种抗体联合检测,可鉴别诊断肺转移性腺癌细胞和间皮源性的细胞,提高了疑难病例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胸腔积液 免疫细胞化学 腺癌 间皮细胞
  • 简介:目的建立联合应用免疫磁化分选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方法,并探讨定量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体外培养结肠癌HCT-116细胞,与5ml健康人外周静脉血混合,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后的标本分为免疫磁珠富集组(A组)和非富集组(B组),比较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其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水平.抽取22例初治的结直肠癌患者和22例健康人外周静脉血,标本分为免疫磁珠富集组(C组)和非富集组(D组),健康者标本设为E组,比较三组hTERT-mRNA的表达水平,并探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A组hTERT-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例结直肠癌患者中,C组hTERT-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D组(P<0.05).结直肠癌患者C组hTERT-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E组(P<0.05).结直肠癌患者hTERT-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和肿瘤浸润深度无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淋巴结有无转移和TNM分期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联合应用免疫磁化分选技术和RT-PCR的检测方法,通过测定hTERT-mRNA表达水平可定量检测外周血肿瘤细胞,检测灵敏度优于单纯RT-PCR检测方法.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hTERT-mRNA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显著相关.

  • 标签: 结直肠癌 循环肿瘤细胞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免疫磁化分选技术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汤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卵巢癌对患者免疫功能、炎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收集80例卵巢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37),观察组给予益气养阴汤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对照组给予贝伐珠单抗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细胞、炎性因子、VEGF和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D3^+、CD3^+CD4^+、CD4^+/CD8^+、CD4^+CD25^+和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CD3^+CD4^+、CD4^+/CD8^+和NK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4^+CD2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2(IL-2)、IL-6、IL-10、干扰素-γ(INF-γ)和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2和INF-γ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L-6、IL-10和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D133、生殖细胞特异性蛋白DDX4(DDX4)、糖类抗原153(CA153)、CA19-9、CA125和癌胚抗原(CE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133、DDX4、CA153、CA19-9、CA125和CE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气养阴汤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卵巢癌临床效果较好,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炎性反应,抑制VEGF表达,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推荐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益气养阴汤 贝伐珠单抗 卵巢癌 免疫功能 炎性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究结构脂肪乳与中/长链脂肪乳支持治疗对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蛋白质和脂质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限期手术的老年直肠癌患者79例,根据术后肠外营养支持脂肪乳剂配方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选用20%中/长链脂肪乳剂治疗,研究组38例选用20%结构脂肪乳注射液治疗,于支持前、支持3天后、支持7天后分别采集外周血,监测患者免疫功能、蛋白质和脂质代谢等指标变化,同时记录营养支持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状况。结果两组蛋白质指标均较支持前提高(P<0.05),研究组除支持前外,其他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脂指标较支持前有所改善(P〈0.05),研究组除支持前外,其他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支持前提高(P〈0.05),研究组除支持前外,其他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输注营养液时出现皮肤潮红、恶心等不适,研究组患者无明显不适,两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结构脂肪乳肠外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蛋白质和脂质代谢,促进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恢复。

  • 标签: 肠外营养 脂肪乳剂 直肠癌术后 营养状况 脂质代谢
  • 简介:目的研究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调强放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外周血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放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4)与B组(n=44)。A组患者行3D-CRT(3~5野),总照射剂量为66Gy;B组患者行静态调强放疗(5野),总照射剂量为60Gy。两组患者均于放疗前行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化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亚型水平及外周血免疫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和客观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80天,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A、VEGFB、VEGFC水平和外周血CD3^+CD8^+T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外周血CD3^+CD4^+T细胞、CD4^+/CD8^+T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180天,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亚型(VEGFA、VEGFB、VEGFC)水平和外周血免疫因子(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4^+/CD8^+T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A组患者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结论3D-CRT(66Gy)与调强放疗(60Gy)均可有效改善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VEGF水平,且疗效显著,但调强放疗放射总剂量少,不良反应小,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三维适形放疗 调强放疗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