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DNA甲基化在子宫内膜异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在内异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大鼠自体移植方法构建大鼠子宫内膜异位模型,4周后2次开腹判断造模是否成功,用游标卡尺测量记录异位灶体积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2只)、PBS组(12只)和对照组(11只)。同时选取未造模的正常大鼠作为空白组(10只)。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5-氮-2’-脱氧胞苷(2.5mg/kg/d),PBS组注射等量PBS溶液,对照组未用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异位灶内DNA甲基转移酶1的表达情况。收集腹腔冲洗液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含量。结果50只大鼠根据大鼠子宫内膜自体移植方法成功35只,造模成功率为70%(35/50)。实验组大鼠经药物处理后异位灶体积明显缩小(P〈0.05),PBS组及对照组异位灶体积无明显改变(P〉0.05)。实验组用药后异位内膜组织上皮细胞体积缩小,腺体萎缩,囊液分泌减少;异位灶组织中DNA甲基转移酶1的表达低于PBS组及对照组(P〈0.05),PBS组及对照组间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大鼠腹腔冲洗液中TNF-α含量较PBS组及对照组降低,造模组(实验组、PBS组、对照组)较空白组均升高(P〈0.05)。结论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能明显缩小异位灶体积,促进异位灶萎缩。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能抑制异位灶中DNA甲基转移酶表达,这可能是其抑制病灶生长的途径之一。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能抑制子宫内膜异位大鼠模型腹腔环境中TNF-α的含量。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DNA甲基化 大鼠模型 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 简介:目的分析胆汁酸、肝酶、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ICP)患者围产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抽取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住院分娩的ICP患者80例(观察组)及正常孕妇80例(对照组),检测两组孕妇血清总胆汁酸(TBA)、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及α-HBDH水平。依据TBA、肝酶指标将ICP分级,比较各组围产结局,并分析上述生化指标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孕妇血清TBA、AST、ALT、α-HBDH水平均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中度组、重度组早产、羊水污染、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显著高(P〈0.05);重度组早产、羊水污染、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均比轻度组显著高(P〈0.05);α-HBDH预测早产敏感度81.26%,TBA预测羊水污染敏感度89.05%;TBA、AST、ALT、α-HBDH预测低出生体重儿敏感度分别为80.18%、80.04%、80.01%、80.00%。结论TBA、肝酶指标及α-HBDH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等妊娠结局预测敏感度均较高。

  • 标签: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胆汁酸 肝酶 d一羟丁酸脱氢酶 围产结局
  • 简介:目的探析促卵泡汤辨证加减治疗联合经阴道彩超监测卵泡发育及子宫内膜在不孕妇女助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兰州市解放军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不孕妇女,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50例。均采用促卵汤泡辨证加减治疗,接受阴道彩超监测卵泡发育及子宫内膜为观察组,未接受阴道彩超监测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6个月经周期后受孕率。结果观察组受孕率为72.0%,高于对照组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卵泡汤辨证加减治疗联合经阴道彩超监测卵泡发育及子宫内膜有助于提高不孕妇女受孕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促卵泡汤 经阴道彩超 卵泡发育 子宫内膜 不孕症
  • 简介:为了促进国内妇产科医师的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卵巢恶性肿瘤和子宫内膜异位诊治新进展学习班"将于2015年8月20-2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学习班旨在通过广泛的学术和信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我国卵巢癌和子宫内膜异位诊断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学习班特邀请了国内著名的妇产科领域专家进行授课和手术讲解。介绍卵巢恶性肿瘤规范化的诊治流程、方法、技术、技巧及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卵巢恶性肿瘤 子宫内膜异位症 诊治新进展 妇产科医师 妇产科领域 学术交流
  • 简介:目的:分析文拉法辛缓释剂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无效的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治疗无效的抑郁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口服文拉法辛缓释剂单一治疗,对照组口服帕罗西汀合并丁螺环酮,分别在治疗后第2、4、6、8周末,由对患者不知情的主治医生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3)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①文拉法辛缓释剂单一治疗组治疗后第4、6、8周末的汉密顿抑郁量表的减分率与帕罗西汀合并丁螺环酮组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文拉法辛缓释剂单一治疗组治疗后第2周末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分值比帕罗西汀合并丁螺环酮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多发生在治疗初期。结论: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剂治疗无效的抑郁患者改用帕罗西汀合并丁螺环酮治疗和改用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效果相当,治疗副反应较轻。文拉法辛缓释剂和帕罗西汀合并丁螺环酮可以作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剂治疗无效的抑郁的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文拉法辛缓释剂较帕罗西汀合并丁螺环酮起效更快。

  • 标签: 抑郁症 文拉法辛缓释剂 抗抑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