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骨钙素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CBM、CNKI,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11年8月。评价质量及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数7篇,共453例,Meta结果显示,对骨钙素的影响[MD=0.26,95%CI(0.06,0.46)],腰椎骨密度的影响[MD=0.22,95%CI(0.05,0.40)],股骨颈骨密度的影响[MD=0.04,95%CI(-0.05,0.13)],Wards三角区骨密度的影响[MD=0.06,95%CI(0.02,0.09)],大转子骨密度的影响[MD=0.03,95%CI(-0.00,0.07)],髋骨骨密度的影响[MD=0.02,95%CI(-0.02,0.07)]。结论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还是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文献质量方面不太理想,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依据。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糖尿病 骨质疏松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补肾中药复方延缓老年大鼠股骨皮质骨、松质骨骨量增龄丢失的作用,方法36只24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4月龄本底对照组、30月龄增龄对照组、补肾中药复方低剂量组、补肾中药复方高剂量组,每组各9只。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均自24月龄给药至30月龄。各组相应处理以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左侧股骨以松质骨为主的近段、远段以及以皮质骨为主的中段的骨密度。结果补肾中药复方低剂量组大鼠股骨各段骨密度增龄减少率出现延缓的趋势;高剂量的补肾中药复方则能明显延缓殴骨各段骨密度增龄减少率,结论补肾中药复方具有量效依赖性地延缓大鼠皮质骨、松质骨增龄骨丢失的作用。

  • 标签: 补肾中药 复方 延缓 增龄性 股骨 松质骨
  • 简介:目的探索绝经后妇女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和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之间的关系。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病房及门诊就诊的244名绝经后妇女参加了这项横断面研究,她们都没有服用骨质疏松药物,也没有患任何慢性疾病。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用于评估髋部、股骨颈和腰椎(L1~4)的BMD。每个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骨质疏松症标准在至少一个骨骼区域进行分类。在数据收集结束时,测量所有参与者的血脂谱和维生素D水平。维生素D血清水平低于30ng/mL被定义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结果27.9%的参与者表现出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患者的HDL血清水平更高(P<0.05)。参与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总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未调整年龄、绝经年龄、肥胖和使用抗高血脂药物(他汀类药物)后,HDL水平与腰椎(1~4)、髋部和股骨颈的BMD值和T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根据维生素D水平对参与者进行分类以及调整混杂因素之后,仅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参与者中观察到HDL水平与三部位的BMD值以及T评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在维生素D缺乏的绝经后妇女中,血清HDL水平与骨骼状态呈负相关。

  • 标签: 骨密度 骨骼状况 高密度脂蛋白 骨质疏松 绝经后妇女 维生素D
  •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L5/S1峡部裂腰椎滑脱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改变。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7年1月收治的29例青少年L5/S1峡部裂腰椎滑脱患者影像学资料,以3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青少年影像学资料作为对照。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滑脱角(SA)、滑脱距离(SD)、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骨盆矢状面厚度(SPT)、L5入射角(L5I)、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脊柱矢状位平衡(SVA)、骶骨平台角(STA)、S1指数、腰骶角(LSA)等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并计算滑脱率(SP),比较滑脱组与对照组以及低滑脱(SP≤17%)与高滑脱(SP〉17%)亚组之间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SP与各影像学参数的相关。结果滑脱组SA为-4.5°±9.6°,SD为(7.1±3.6)mm,SP为(22.2±11.1)%。滑脱组的LSA、STA、S1指数小于对照组,PI、PT、SS、SPT、L5I、SVA及LL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滑脱亚组的SA、TK、LSA、STA及S1指数均显著小于低滑脱亚组,PI、PT、SS、SPT、L5I和SVA均大于低滑脱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亚组的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滑脱组PI、PT、SPT、L5I、LL与SP呈正相关,TK、LSA、STA及S1指数与SP成负相关,SS、SVA与SP无明显相关。结论腰骶部先天发育不良可能是青少年峡部裂腰椎滑脱发生的始动因素。受滑脱程度影响,其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显著异常,表现出腰椎前凸增大、躯干前倾,同时骨盆后旋、屈髋屈膝等异常代偿姿势。

  • 标签: 青少年 腰椎 脊椎滑脱 盆骨测量
  • 简介:目的用腺嘌呤诱导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大鼠模型观察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对CKD时肾骨病和血管钙化的影响,与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heparin,UFH)进行比较。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KD组、CKD普通肝素组(CKDHeparin)、慢性肾脏病低剂量LMWH组(CKDL-LMWH)、慢性肾脏病高剂量LMWH组(CKDH-LMWH)5组。第6周末处死大鼠,行主动脉血管钙磷含量测定,取股骨和第5腰椎做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检查、腰椎压缩试验、三点弯曲试验。结果与CKD组比较,CKDHeparin组、CKDL-LMWH组、CKDH-LMWH组血管钙磷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与CKD组比较,CKDHeparin组的股骨总BMD、股骨松质骨BMD和腰椎BMD均明显降低,而CKDL-LMWH组和CKDH-LMWH组与CKD组比较上述参数无明显差异。与CKD组比较,CKDHeparin组、CKDL-LMWH组和CKDH-LMWH组的股骨皮质骨BMD无明显差异。腰椎压缩试验,与CKD组比较,CKDHeparin组的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参数明显降低,CKDL-LMWH组和CKDH-LMWH组分别与CKD组比较上述力学参数无差异。三点弯曲试验,与CKD组比较,CKDHeparin、CKDL-LMWH组或CKDH-LMWH组力学参数均无差异。结论LMWH对有继发性甲旁亢的CKD大鼠的松质骨BMD和骨力学参数无影响,而UFH可以降低松质骨的BMD和骨力学性能;LMWH和UFH对有继发性甲旁亢的CKD大鼠的皮质骨BMD和骨力学性能无影响。LMWH和UFH对有继发性甲旁亢的CKD大鼠的血管钙化无影响。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肾性骨病 血管钙化 低分子肝素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密度(BMD)的变化以及FRAX评估AS患者10年内发生骨折的概率的情况。方法AS组:2010年6月~2011年6月,住院的AS患者42例,其中男29例、女13例,男:女=2.2:1,年龄34.57±13.67岁;健康对照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男:女=2.1:1,年龄32.96±12.58岁。分别检测双股骨颈、腰椎1-4BMD与T值;AS组患者均检测血清CRP、Ca2+、P3-、ALP含量与ESR;AS组患者双侧骶髂关节做CT扫描并分级;根据FRAX测定两组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检验及χ2检验。结果①AS组男性、女性双股骨颈的BMD值(0.938±0.176,0.942±0.150)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180±0.139,1.172±0.123);AS组男性、女性的腰椎.一。BMD值(1.040±0.183,1.071±0.198)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170±0.117,1.181±0.113);②AS组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分别是45.24%和66.67%;③AS组双股骨颈、腰椎1-4BMD与血清Ca2+含量呈正相关(r=0.435,0.566);④AS组CT第Ⅳ级的双股骨颈BMD值(0.731±0.087)明显低于第Ⅰ、Ⅱ级的值(0.991±0.137,1.002±0.140);而各级腰椎1-4B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⑤应用FRAX评估As组10年内的髋部骨折概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A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BMD的降低,导致继发性OP或骨量减少,FRAX测评结果显示AS患者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明显增加,应引起医生与患者的足够重视,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 标签: 强直性 脊柱炎 骨密度 FRAX 骨折 危险性
  • 简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其预后变化较大,目前尚缺乏客观有效的影像学评价和判断方法。本研究通过前瞻陛研究急性颈髓损伤病例MRI影像上的定量、定性指标与预后的关系,试图寻找一些可用于判断颈髓预后的影像学指标。研究共入组急性颈髓损伤患者100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5岁(17~96岁)。采用ASI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

  • 标签: MRI影像 功能预后 颈髓 急性 损伤神经 脊髓损伤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CYP3A7基因多态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绝经妇女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测定185名内蒙古地区健康绝经期妇女经SspI酶切后CYP3A7基因多态,同时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前臂骨密度。结果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正常组TT型84.4%,TG15.0%,GG0.7%,骨质疏松组TT型71.1%,TG26.3%,GG2.6%,等位基因频率正常组T为91.8%,G为8.2%;骨质疏松组T为84.2%,G为15.8%。通过协方差分析,调整年龄、身高、体重、BMI,结果显示,CYP3A7基因型与左前臂BMD有相关(P〈0.05)。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基因型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YP3A7基因型与蒙古族妇女前臂BMD有关联(P〈0.05),可作为预测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蒙古族妇女 骨质疏松症 CYP3A7基因多态性 骨密度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强度低频正弦交变电磁场(Sinusoidalelectromagneticfields,SEMFs)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Mesenchymalstemcells,r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从中筛选出最佳强度参数。方法原代培养大鼠骨髓问充质干细胞,每天在频率为50Hz,强度为0.2mT、0.6mT、1.0mT、1.4mT、1.8mT、2.2mT、2.6mT、3.0mT的磁场环境中照射30min。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分泌量和钙化结节数;并在照射后6、9、12、24h提取细胞总RNA,用Real—timePCR法检测成骨分化基因Runx2/Cbfal表达情况。结果磁场干预后细胞呈漩涡状排列和生长,1.8mT磁场强度明显促进rMSCs的成骨分化,表现在此组的ALP活性、骨钙素分泌量、钙化结节数和Runx2/Cbfal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其他组,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50Hz、0.2~3.0mT范围内,1.8mT最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是此范围内最佳的治疗用磁场参数。

  • 标签: 正弦电磁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性分化
  • 简介:目的探讨两节段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实施方法,评价手术疗效。方法对33例两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66个伤椎,实施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测量手术前后伤椎的椎体矢状面指数、后凸Cobb角,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进行模拟视觉类比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和脊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3个月),骨水泥外渗3例4个椎体。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年,平均椎体矢状面指数分别为0.67±0.33、0.93±0.15和0.91±0.48,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F值=83.62,P〈0.01);后凸Cobb角分别为(36.33±6.83)°、(7.33±6.37)°和(9.18±6.75)°,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差异(F值=64.41,P〈0.01);模拟视觉类比评分分别为(9.09±0.83)分、(1.72±1.10)分和(1.90±0.94)分,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差异(F值=207.89,P〈0.01);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分别为(81.27±4.12)分、(17.96±3.37)分和(20.41±4.03)分,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差异(F值=297.23,P〈0.01)。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两节段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伤椎高度恢复、后凸Cobb角的矫正、止痛效果和脊柱功能恢复情况均满意。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两节段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麝香对颅骨骨缺损模型大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SDF-1)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水平变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雌、雄各150只,利用牙科钻建立颅骨骨缺损模型,模型动物完全随机分为给药组和模型组,又将这两组分别分为3小组,每组50只。给药组灌服麝香,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各组7d、14d、28d血清中SDF-1、HGF的变化,将所得OD值处理计算后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第7天SDF-1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8),第7天和第14天HGF含量均增加(P=0.0158,P=0.0234),但第7天表达增加更加显著。结论麝香可促进大鼠颅骨骨缺损区的愈合速度,而这种愈合机制可能与增加血清中SDF-1、HGF水平有关。

  • 标签: 麝香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缺损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肝细胞生长因子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于过伸体位下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Kummell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2年6月手术治疗18例骨质疏松Kummell病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62~86岁,平均69.5岁;背部疼痛病史1个月~3年,平均3.5个月。测量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侧位X线片上受累节段矢状面Cobb角,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乎术疗效。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15.8个月。Cobb角由术前的32.60°±3.82°改善至术后7.60°±1.68°,VAS评分及ODI由术前平均8.7分、88.6%改善至术后平均2.6分、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Cobb角9.60°±2.06°,VAS评分和ODI分别为2.2分和26.4%,与术后2d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体位下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Kummell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维吾尔族妇女不同体重指数(BMI)与血糖、甘油三酯及腰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方法从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间来医院就诊的1300余例维吾尔族妇女中,排除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如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甲亢、甲减等其它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入选维吾尔族女性423例,测量其甘油三脂、空腹血糖、体重指数(BMI)、腰椎(L1~L4))BMD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增高,维吾尔族女性止常组和肥胖组的甘油三酯、血糖分别进行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新疆维吾尔族女性甘油三酯、血糖水平与体重指数(BMI)呈正相关。(2)新疆维吾尔族肥胖女性高甘油三酯、高血糖的发生率均有较高水平。(3)维吾尔族妇女肥胖的发生率高于国内其它省市。(4)在相同年龄段,BMI正常组腰椎的骨质疏松发生率与其它民族一致,其骨景丢失年龄也与其它民族一致,而肥胖组腰椎(L1-14)BMD则大于正常组。

  • 标签: 肥胖 甘油三酯 血糖 BMI BMD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代谢变化及其与牙槽骨骨密度的相关,以期通过血生化指标了解牙槽骨的代谢状况。方法4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强骨胶囊组)和对照组(阿仑膦酸钠片组)各23例,药物治疗前采集静脉血进行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水平检测,并行锥形束CT检查,测量牙槽骨骨密度,药物治疗后6月时重复以上检测和检查,观察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变化情况,分析以上血生化指标与牙槽骨骨密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药物治疗前及药物治疗后6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钙、磷及骨碱性磷酸酶变化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前及药物治疗后6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钙、磷变化与牙槽骨骨密度无统计学相关(P〉0.05)。药物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BALP与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变化呈负相关(r=-0.440,P〈0.05;r=-0.419,P〈0.05),药物治疗后6月两组BALP与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亦呈负相关(r=-0.642,P〈0.05;r=-0.442,P〈0.05)。结论(1)血清BALP与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BMD呈统计学负相关;(2)强骨胶囊可用以提高合并牙列缺损或缺失的骨质疏松患者牙槽骨骨密度;(3)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可作为评估合并牙列缺损或缺失的骨质疏松患者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变化的参考指标。

  • 标签: 骨质疏松 牙槽骨 骨密度 骨碱性磷酸酶 相关关系
  • 简介:目的探讨短柄股骨假体在类风湿关节炎年轻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对15例(20髋)年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DorrC型股骨髓腔采用短柄生物型股骨假体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其中男10例(14髋),女5例(6髋);年龄22~35岁,平均26.5岁。所有病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按Singh指数分级,Ⅱ级6例,Ⅲ级14例。术后行X线片检查评估假体柄位置,Engh标准评价骨-假体界面稳定性,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获16~41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15例(20髋)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62.1±8.7)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4.5±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P=0.000)。术后即刻X线片均显示股骨短柄假体与髓腔紧密压配。末次随访时20髋均有明显股骨骨皮质增厚;15髋有不同程度股骨近端应力遮挡骨吸收,其中Ⅰ度(股骨矩密度低,且变圆钝)12髋,Ⅱ度(累及小转子)3髋。本组病例无大腿痛发生。结论年轻类风湿患者使用生物型短柄的股骨假体可以得到良好的匹配并有效保留良好的股骨近端骨量,表面钛微孔涂层可有效促进骨长入,短小的柄端在髓腔内的指向作用可有效避免髋内外翻的发生。

  • 标签: 年轻患者 类风湿性关节炎 Dorr C型 短柄股骨假体 髋关节置换
  • 简介:目的探讨骨水泥螺钉强化骨质疏松条件下椎体后,骨水泥不同分布形态对新型空心侧孔骨水泥椎弓根螺钉(Fenestratedpediclescrew,FPS)的安全以及螺钉生物力学影响。方法使用平均年龄76岁的完整新鲜脊柱标本(T11-L5)3具,选取18个椎体,平均骨密度为0.542±0.13g/cm2。随机分为三组。侧孔间隔一个螺纹为A组(FPS-1)和侧孔间隔两个螺纹为B组(FPS-2),这两组均通过加压灌注筒装置进行骨水泥钉道灌注1.5ml,C组为常规椎弓根螺钉(conventionalpediclescrewgroup)CPS组,不灌注骨水泥。24小时后行三维CT扫描,观察骨水泥椎体内的分布;随后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三维重建显示:FPS-1组骨水泥均分布于椎体内,FPS-2组有部分骨水泥分布于椎弓根内。最大轴向拔出力:A组(573.2±136.30)N,B组(769.2±92.30)N,C组(361.8±58.84)N。FPS-1组和FPS-2组的螺钉稳定性均显著强于CPS组(P〈0.05),且FPS-2组优于FPS-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心侧孔椎弓根螺钉远端三分之一为侧孔设计的安全区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形态能够影响螺钉的生物力学。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弓根螺钉 骨水泥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大连市内四区中老年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跌倒风险,为本地骨质疏松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大连内四区41至70岁的女性487名进行骨密度测定并进行相关跌倒风险评估。结果年龄、绝经年限、BMI、运动时长及服用激素类药物等对中老年女性跌倒风险高低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女性跌倒风险的高低与年龄、绝经年限和BMI、运动时长、口服激素类药物等密切相关。

  • 标签: 跌倒风险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 简介:目的:回顾评估髓内钉技术在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功能结果。方法选择50岁及以上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为研究对象,骨折类型为关节外骨折或简单的部分关节内骨折,并可以通过闭合或经皮撬拨复位,均采取髓内钉固定技术。本研究总共包括31名患者,其中只有29名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随访,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67岁(51~85岁)。根据AO分型,A2型1例,A3型24例,C2型4例。分别对患者在术后6周、3个月、6个月以及1年经行评估,评估方法包括放射学参数、腕关节活动度、握力、Mayo腕关节评分以及上肢功能调查(disabilityofarmshoulderandhand,DASH)问卷。结果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评估,腕关节活动度(伤侧对比健侧):掌屈95%,背伸95%,尺偏93%,桡偏91%,旋前99%,旋后99%;平均握力(伤侧对比健侧)96%;Mayo腕关节评分,优20例,良9例;平均DASH问卷评分4.8分;最终的影像学参数:平均尺偏角25°,掌倾角11°,桡骨高度10mm,尺骨变异﹢1mm,2例患者术后1年发生了复位丢失,有1例患者出现了短暂的桡神经浅支损伤症状,术后2个月逐渐恢复。结论髓内钉技术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关节外骨折或简单部分关节内骨折中具有安全有效和并发症小的特点。

  • 标签: 髓内钉 治疗 桡骨 骨折
  • 简介:寰枢椎是脊柱结构最复杂、运动方式最独特、治疗困难争议最多的部位。主要特点:①寰枢椎的运动是三维大幅度的弹性运动,其承担头颈部50%的旋转及12%的屈伸和侧曲运动,最灵活也最不稳定,最脆弱和最容易受伤,因其骨结构相对纤细,多依靠软组织稳定。②特殊的结构造就特殊的生物力学性能。寰枢椎间没有椎间盘,不适用三柱理论。寰枢关节以枢椎的2个侧块关节为支撑,将来自头部的两股力量传递到三柱的下颈椎,是力量转换中心。

  • 标签: 寰椎 枢椎 脊柱骨折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介绍后路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方法.方法28例Ⅱ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经后路Apofix及C1,2经关节螺钉治疗.结果共放置经关节螺钉55枚,其中1例因椎动脉损伤仅进行了单侧放置.术后并发感染2例,经清创治疗后愈合,无内固定失败和脊髓损伤等并发症.随访6~34个月,植骨全部融合.结论Magerl技术联合Apofix技术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和提高植骨融合率.

  • 标签: 治疗后 齿状突骨折 联合 并发症 放置 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