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神经胶质细胞生长因子-1β(neuregulin-1β)对慢性心衰大鼠心功能及促血管生成素(Ang2)、大麻素受体(CB1)、蛋白激酶C(PKC)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neuregulin-1β干预组(eachn=10)。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20mg/kg)的方法建立慢性心衰大鼠模型,并通过心脏超声确定模型成功。干预组于建模成功后连续1周每天尾静脉给予neuregulin-1β(10μg/kg·d),正常组给予与模型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三组大鼠均于实验第9周行大鼠心脏超声及血流动力学检测,取心肌组织进行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测,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三组大鼠心肌组织中PKC蛋白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三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ng2、CB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模型组和neuregulin-1β干预组在第8周心脏超声指标均显示慢性心衰大鼠模型建立成功。neuregulin-1β干预1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的心脏超声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均显著性降低(P<0.05),左室缩短率与左室射血分数均显著性升高(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均显著性升高(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压显著性降低(P<0.05);PKC相对蛋白量显著减少(P<0.05);Ang2和CB1阳性区域评分明显降低(P<0.05);同时病理结果显示,neuregulin-1β干预组较模型组心肌病变较轻,除部分心肌水肿外,未见明显的心肌细胞坏死、炎证浸润及明显的血管充血扩张。结论neuregulin-1β的干预显著改善大鼠心肌细胞的病变情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PKC蛋白及Ang2、CB1的表达有关。

  • 标签: 神经胶质细胞生长因子-1β 慢性心衰 促血管生成素 大麻素受体 蛋白激酶C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细胞的抗凋亡作用及对活化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n=12)、EPO组(n=12)和对照(Control)组(n=12);其中EPO组和Control组大鼠使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术后第8周EPO组经腹腔注射3000U/kgEPO,3次/周,连续4周;Sham组、Control组经腹腔注射等量等次0.9%氯化钠溶液。术后第4周、8周、12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术后第12周末全部大鼠禁食24h后处死,取心肌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细胞形态,采用Tunel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及计算凋亡指数(apoptosisindex,AI);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心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造模大鼠术后第4周时出现心室肥厚,术后第8周时出现左心室射血功能减退;EPO组干预4周后较Control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明显升高(P〈0.05),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IVSs)、收缩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s)、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明显降低(P〈0.05)。EPO组AI相比Control组显著降低(23.87%±1.45%vs.35.58%±2.81%,P〈0.01);与Sham组比较,Control组cleavedCaspase-3OD值明显增加(0.3145±0.0308vs.0.9007±0.0339,P〈0.01);与EPO组相比,Control组减少(0.4893±0.0683vs.0.9007±0.033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PO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相关。

  • 标签: 促红细胞生成素 心力衰竭 心肌凋亡 cleaved CASPASE-3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对其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为描述性研究方法.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9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焦虑得分与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无相关。抑郁总分与自我护理能力总分(r=-0.346,P〈0.01)、自理技能(r=-0.3,P〈0.01)、自我概念(r=-0.369,P〈0.01)、健康知识水平维度(r=-0.259,P〈0.05)的得分呈负相关。结论抑郁情绪影响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绪越严重.自我护理能力越差。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自我护理能力 焦虑 抑郁
  • 简介: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身体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高达109.7/10万~217/10万,是当今社会第三大死因,同时也是第一大致残原因。一直以来,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是脑卒中康复的棘手问题之一。大约30%~36%的脑卒中患者在6个月后仍遗留上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早期康复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

  • 标签: 脑卒中 益智算盘 早期康复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步行能力的康复作用。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科住院及门诊进行康复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患者74例,均为发病1~12个月的初发卒中,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任务导向训练,2次/d,20min/次,5d/周,共12周。观察组另给予12周的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1次/d,30min/次,5d/周。疗效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站起-行走计时(TUG)测试、膝关节屈曲的主动关节活动度评测(KFAROM)。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Berg量表和FMA量表评分均较治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erg量表:(28±9)分比(22±9)分,(29±9)分比(24±9)分;FMA评分:(47±8)分比(36±8)分,(40±6)分比(36±7)分;均P〈0.01],但组间Ber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FMA量表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Berg量表评分的差值分别为(10.75±0.30)、(4.71±0.14)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P=0.34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MA量表评分的差值分别为(5.8±0.6)、(4.9±0.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P〈0.01)。(2)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TUG测试及KFAROM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UG测试:(35±13)s比(56±18)s,(53±17)s比(58±18)s;KFAROM:(82±24)°比(60±23)°,(63±23)°比(57±26)°;均P〈0.01],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TUG测试的差值分别为(21.5±5.0)、(4.6±0.6)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5,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KFAROM的差值分别为(5.8±0.6)、(4.9±0.8)°,组间差异有

  • 标签: 卒中 康复 康复机器人 任务导向训练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的发生与梗死部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方法将178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抑郁症诊断标准分为PSD组76例和非PSD组102例,以HAMILTON抑郁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index,BI)进行评价,分析不同发病部位PSD的发生情况和PSD与BI的关系。结果PSD组和非PSD组中,多发性梗死分别为38例(50.0%)和21例(20.6%),Χ^2=17.004,P=0.000;额颞顶叶皮质区梗死13例(17.1%)和20例(19.6%),Χ^2=5.360,P=0.021;枕叶皮质区为1例(1.3%)和8例(7.8%),Χ^2=9.068,P=0.003;基底核区为14例(18.4%)和26例(25.5%),Χ^2=8.267,P=0.004;放射冠区为4例(5.3%)和13例(12.7%),Χ^2=8.920,P=0.003;脑干及小脑为6例(7.9%)和14例(14.7%),Χ^2=7.166,P=0.007;两组BI评分〈60分者分别为49例(64.5%)和38例(37.2%),BI评分≥60分者27例(35.5%)和64例(62.8%),Χ^2=12.913,P=0.000。左右大脑半球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1,P=0.776。结论多发性脑梗死、额颞顶叶梗死、基底核梗死时,PSD发生率较高。脑梗死后日常生活能力越差,PSD发生率就越高。

  • 标签: 脑梗塞 抑郁 日常生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