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8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和氯吡格雷抵抗(CR)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观察CR患者在药物剂量增加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方法选择156例ACS患者,分为老年组(116例)和非老年组(40例),所有患者给予口服氯吡格雷75mg/d,治疗7天后采用光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选取血小板聚集率变化≤10%的CR患者,1次给予氯吡格雷300mg口服,观察24h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38例患者发生CR,糖尿病患者发生CR比例较高,占43.3%,将药物剂量增加至300mg后,有21例CR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10%。结论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老年人CR发生率为23.3%,CR与糖尿病和药物剂量有关,与年龄无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预后
  • 简介:近来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发生、发展及其所致的并发症中均有重要作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已成为ACS的重要治疗方法,但PCI导管操作及球囊、支架置入过程中也可能会导致粥样斑块破裂,且球囊、支架等本身作为异物均可诱导并加重局部炎症,促进血栓形成。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治疗方法 围手术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他汀 患者
  • 简介:目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疗效.方法行PTCA的心绞痛患者204例,分组比较UA与SA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PTCA术的近期和中期疗效.结果①分组:204例病人中,UA组112例(55%),SA组92例(45%).其中UA组心绞痛分级高于SA组(P<0.05).②UA组复杂病变血管支数为74(33%),SA组复杂病变血管43支(2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SA组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较UA组为多(P<0.05).③支架植入情况:UA组有114支血管共植入支架143枚,占病变血管数的51%;SA组54支血管共67枚,占2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共156例病人接受支架术.④术后30d内无重大并发症发生,UA组复发胸痛较SA组高(9%vs3%,P<0.05).⑤随访3~9个月,发生心肌梗死3例,其中UA患者2例.复发胸痛两组分别为12例和16例,占13%和14%;临床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20%和22%,均无显著差别.结论PTCA/支架术对不稳定型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相似,即刻成功率高,中期疗效满意.

  • 标签: 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成形术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 再狭窄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中的疗效。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常规给药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术前术后TIMI分级情况及术后主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梗死血管TIMI分级3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周主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梗死血管血流情况,减少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

  • 标签: 替罗非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分析使用双侧乳内动脉(B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的桥血管通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外科应用BIMA行CABG的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3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2±7.2)岁。分析患者术中即刻桥血管流量、手术效果,并通过出院前及术后3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结果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个月右乳内动脉(RIMA)桥及左乳内动脉(LIMA)桥通畅率为97.8%,静脉桥通畅率为95.4%(P<0.05)。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总体通畅率为99.5%,其中RIMA-前降支搭桥通畅率为99.4%,LIMA-前降支搭桥通畅率为100%。结论B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的,早期效果及桥血管通畅率良好。LIMA-前降支及RIMA-前降支搭桥均有较高的近期通畅率。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乳内动脉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 简介:《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部分非紧急患者或许不需要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这项研究是美国心脏病学会的试验之一,要求严格排除非必要行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人的患者。前任美国心脏病学院主席RalphBrindis教授指出:“大量各式的数据显示部分医院存在高达40%~50%的不规范手术比例,这说明我们还有改善的空间。”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患者 《美国医学会杂志》 美国心脏病学会 美国心脏病学院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患者男性,60岁,主因"发作性胸闷、胸痛1月余,加重伴大汗1h"入院。患者缘于1月前工作时突然出现胸闷、胸痛症状,发作时伴大汗及肩背部放散痛,持续时间约30min,由急救120送当地医院救治,心电图Ⅰ、aVL,V1~V3导联ST段压低0.5mV,肌红蛋白120ng/ml(正常值范围:0~107ng/ml),肌钙蛋白0.8ng/ml(正常值范围:0~0.4ng/ml),CK-MB3ng/ml(正常值范围:0~4.3ng/ml),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前降支 心肌桥 正常值范围 导联ST段压低 发作性胸闷
  •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干预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行为改变阶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126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1例)与对照组(65例),干预组给予为期6个月的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导向的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则给予常规健康宣教与出院指导。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后行为变化阶段、服药依从性、生存质量评分、血栓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P<0.05),生存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支架血栓事件与再入院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宣教干预强化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改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远期预后。

  • 标签: 行为转变理论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服药依从性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1(Th1)和亚群2(Th2)频率的变化,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在ACS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细胞内细胞染色对32例ACS患者(ACS组)、3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SAP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Th1、Th2分型,ELISA法检测血浆Th1、Th2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ACS组患者Th1细胞较SAP组及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3组间Th2细胞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ACS组患者Th1相关细胞因子IFN-γ和IL-2较SAP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ACS组患者Th2相关细胞因子IL-10较SAP组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IL-4低于检测水平;IFN-γ和IL-2水平与Th1的升高密切相关(P〈0.05)。结论Th1和Th2的失衡与ACS的发生密切相关,其相关细胞因子IFN—γ和IL-2水平的升高,使系统炎性反应进一步恶化。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染色体 白细胞介素类 炎症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onWillebrandfactorcleavingprotease,vWF-cp)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7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17例,分别于急性期(入院后即刻)和恢复期(4周)采血.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各17例,入院次日空腹采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vWF活性水平,残余胶原结合力试验测定血浆vWF-cp活性水平.结果①血浆vWF活性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10%±25%、急性心肌梗死组急性期131%±25%,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84%±19%和对照组72%±13%(P<0.01);亦高于恢复期(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恢复期为77%±9%,急性心肌梗死组恢复期76%±11%)(P<0.01);②急性期血浆vWF-cp活性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为53%±12%、急性心肌梗死组46%±12%,均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77%±10%和对照组81%±17%(P<0.01);亦低于该组恢复期(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恢复期分别为80%±7%和81%±7%,P<0.01);③恢复期各项指标与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vWF水平升高、vWF-cp活性降低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栓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冠心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浓度的特点,探讨检测血清尿酸浓度在预防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怀疑冠心病的患者430例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16例,对照组114例,测定两组的血清尿酸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高尿酸血症组和非高尿酸血症组,比较两组的冠心病患病率。最后,患者按血清尿酸浓度分为4个浓度组,比较4组冠心病的患病率。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4.42±98.54)μmol.L-1vs.(374.42±98.54)μmol.L-1,P〈0.05]。高尿酸组中冠心病患病率高于非高尿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7)。不同血清尿酸浓度的4组中,血清尿酸浓度越高,冠心病患病率也越高,与浓度最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尿酸浓度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尿酸浓度高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较大;加强血清尿酸浓度检测对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尿酸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冠状动脉造影(CAG)在临床普遍开展,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局部包扎方便、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1],但是仍有出血、疼痛、麻木、肿胀及紫绀等局部并发症[2]。临床观察到,随着局部加压时间的延长,患者的舒适度明显下降,出现恐惧、烦躁、焦虑,频繁呼叫医护人员,甚至影响进食及休息。为了寻找一种安全、有效能减轻患者痛苦的压迫止血方法,我科将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后采用TRBand止血器压迫止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止血器气囊首次减压时间,对伤口止血情况及局部并发症情况,及患者的舒适程度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介入治疗 压迫型止血器
  • 简介: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由于冠心病(CHD)的危险因素继续存在,术后冠脉再狭窄率依然很高。因此,PCI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十分重要。本文就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PCI术后康复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康复
  • 简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和冠心病是老年男性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种疾病,近年来这两种不同疾病之间联系备受关注,有研究显示BPH是冠心病患病明确的危险因素。但对老年冠心病合并BPH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报道较少。我们连续选择近期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男性患者,按有无BPH分组比较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老年冠心病 造影分析 老年男性患者 BPH患者
  • 简介:目的观察唑吡坦片对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246例拟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而择期行首次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患者,分为安慰剂组(122例)或唑吡坦片治疗组(124例)。所有患者均于入组当晚开始每晚睡前服用唑吡坦片5mg或外形、性状类似于治疗药的安慰剂,三天后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术前24小时内行中国版90项症状清单(SCL-90)评价。结果两组间年龄、体重、烟酒嗜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唑吡坦片组冠状动脉介入术前患者躯体化、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和总均分等项目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唑吡坦片组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服用唑吡坦片可改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的心理状况,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 标签: 自我评价 冠状动脉介入术 唑吡坦片 住院费用
  • 简介:目的研究冠心舒通胶囊对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冠脉支架置入术成功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及冠心舒痛胶囊组(51例),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3d、7d、2周时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术后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心电图ST段、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变化情况;复查冠脉造影,观察两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d、3d、7d时的CRP及IL-6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2周冠心舒通胶囊组的CRP及IL-6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较术前仍偏高(P<0.05).冠心舒通胶囊组在术后1d、3d、7d、2周时的CRP及IL-6水平与对照组同时间点相比均明显偏低(P<0.05).术后6个月时,冠心舒通胶囊组的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支架内再狭窄率明显明显降低(P=0.0285).结论冠心舒通胶囊能减少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且能降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这种作用可能与冠心舒通胶囊降低支架置入术后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冠心舒通胶囊 冠状动脉 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支架内再狭窄
  • 简介: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LMWH)的护理经验。方法:100例冠心病患者成功进行PCI,术后单纯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并按注射方法随机均分为传统方法(绷紧皮肤进针法)组和新方法(脐旁维持局部皮肤皱褶进针法)组,比较两组皮下出血发生率。结果:新方法50例中有6例在脐周注射部位有小血瘀点.传统方法50例中有10例有3cm×5cm的大瘀血斑并有硬块,20例脐周注射部位有瘀点,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小出血斑点。结论:新方法皮下注射LMWH皮下出血发生率比传统方法显著降低。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低分子量肝素 护理进展
  • 简介: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支架内再狭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5年1月于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就诊的PCI术后疑似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患者126例的资料,其中男性87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57.2±9.8)岁。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n=36)和对照组(n=90)。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计算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检测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再狭窄组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TG、TC、LDL-C水平,支架长度和支架数量均增加,HDL-C水平和支架直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OR=7.130,95%CI:1.680~12.754)、术后吸烟(OR=2.419,95%CI:1.013~6.215)、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OR=10.537,95%CI:3.678~18.845)、支架长度(OR=1.593,95%CI:1.072~2.393)和支架数量(OR=2.541,95%CI:1.169~3.745)是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直径(OR=0.659,95%CI:0.485~0.873)是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结论糖尿病、吸烟、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支架长度和数量是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大的支架直径则是保护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 支架内再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术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arteryspasm,CAS)患者基础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的特点,并了解钙拮抗剂对HRV的影响。方法对25例CAS患者(CAS组)和20名健康人(对照组)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进行HRV对比分析。对CAS患者在接受钙拮抗剂治疗3个月后重复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观察HRV的变化。结果CAS组SDNN、SDANN、PNN50、LF及H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经过吸烟和胆固醇水平校正后组问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CAS组经钙拈抗剂治疗后所有的HRV参数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S患者存在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非缺血发作状态下基线水平表现为迷走神经活性下降、交感神经活性相对增高。钙拈抗剂预防CAS发作的机制除了阻断钙通道直接扩张血管外,也可能与改善CAS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痉挛 心率变异性 钙拮抗剂 自主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探索冠状动脉分期杂交技术围手术期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2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接受分期杂交冠状动脉治疗.按照制订的治疗计划,患者首先接受微创不停跳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搭桥,5d后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非前降支血管.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mg/d连续5d以上;手术中使用肝素1~3mg/kg,维持活化凝血时间>300s,术毕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比例为1∶2.手术后第一日起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直至第5日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完成冠脉介入治疗之后终身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及1年硫酸氯吡格雷75mg/d.评价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统计出血并发症,总结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本研究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20例患者均按计划顺利接受冠状动脉分期杂交治疗.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患者出血风险未增加.结论冠状动脉分期杂交治疗所采用的围手术期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杂交技术 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