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1 个结果
  • 简介:将多元化教学方式与微生物学教学相结合,通过举例分析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模块特色及与之相匹配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摸索适合高校基础微生物学教学应用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 标签: 微生物学 模块 多元化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腰硬联合麻醉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股骨头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7例行股骨头置换术患者,依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腰硬组,50例)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神经阻滞组,27例),观察与对比两组麻醉阻滞前后诸如心率、舒张压、收缩压等血流动力学,记录术中镇痛药与血管活性药、补液量及术中出血量等。结果两组麻醉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腰硬组术中补液量、麻黄碱用量较神经阻滞组,明显多于后者(P<0.05)。腰硬组麻醉后疼痛评分相比神经阻滞组,显著低于神经阻滞组(P<0.05),术中镇痛药用量大于腰硬组(P<0.05)。结论在高龄患者股骨头置换术中,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均适用,效果好,起效快,应结合现实情况及充分考虑利弊前提下选择临床麻醉方式

  • 标签: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 腰硬联合麻醉 股骨头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呼吸训练方式对脑卒中患者疲劳程度和膈肌功能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针对本次研究工作,样本的选取为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98例脑卒中患者,对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第一组患者人数为31例,其在临床恢复中开展常规康复训练护理,为A组;第二组患者人数为32例,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胸式呼吸训练,为B组;第三组人数为35例,患者在常规恢复训练基础山开展腹式呼吸训练护理,为C组。在三组患者临床治疗完成之后,对三组患者的疲劳严重度和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三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对于B组和C组患者,其在临床护理完成之后,患者的疲劳程度要明显低于A组,且B组合C组两组患者的各项测试数据也要优于A组,P<0.05。而对于B组合C组,C组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要优于B组患者,且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患者,其开展呼吸训练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更好的缓解脑卒中后疲劳情况,同时呼吸训练还能够对患者的膈肌进行良好的锻炼,帮助患者增强恢复效果。

  • 标签: 呼吸训练方式 脑卒中后疲劳 膈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责任制助产护理对初产妇分娩方式及产程进展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52例足月分娩初产妇,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责任制助产护理,对比两组分娩方式及产程情况。结果观察组72h内引产成功24例(92.31%),转剖宫产2例(7.69%),对照组引产成功20例(76.92%),转剖宫产6例(23.08%),两组引产成功率、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比较,差异明显(P<0.05),而第二、三产程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针对初产妇,通过开展责任制助产护理干预,能有效缩短产程,提高产科服务质量。

  • 标签: 责任制助产护理 初产妇 分娩方式 产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时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4例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手术治疗时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全身麻醉)和B组(腰硬联合麻醉)各32例,回顾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及预后情况。结果A、B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及术中输血量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方式的B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采取全身麻醉方式进行手术的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2%,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5.6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时使用腰硬联合麻醉效果良好,能够提高患者预后,安全性较高,具有使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老年髋关节骨折 行手术治疗 不同麻醉方式 预后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相抑郁症和单一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与应对方式。方法本次的46例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接收的抑郁症患者,将双相抑郁症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单一抑郁症患者纳入对照组,每组各23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应对方式和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中有16例低睡眠质量患者(69.56%),对照组有15例低睡眠质量患者(65.22%),差异不明显,统计学无意义(x2=0.562,P>0.05);另外,观察组的消极应对评分为(18.23±4.10)分、积极应对评分为(26.66±6.22)分,相比对照组的(18.206±4.16)分和(26.15±5.8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睡眠质量的患者在单一抑郁症和双相抑郁症患者中占据比重较大,且双相抑郁症患者极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临床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 标签: 单一抑郁症 双相抑郁症 应对方式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端胃癌2种手术方式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对比研究。方法回顾2014年2月-2015年9月84例胃上部癌患者并分组。对照组采用的术式是近端胃切除手术,全胃切除组采用的术式是全胃切除手术。比较两组胃上部癌2年生存率;手术出血、术后胃排空情况和进食情况;干预前后患者卡氏功能状态分值;术后1年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情况。结果全胃切除组胃上部癌2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全胃切除组手术出血、术后胃排空情况和进食情况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卡氏功能状态分值相近,P>0.05;干预后全胃切除组卡氏功能状态分值优于对照组,P<0.05。全胃切除组术后1年反流性食管炎发生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近端胃癌2种手术方式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情况存在差异,其中,近端胃切除手术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更高,而全胃切除效果更好,可显著降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 标签: 近端胃癌2种手术方式 反流性食管炎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美沙拉嗪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治疗,研究组在其基础上辅以美沙拉嗪灌肠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7.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2%,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9%、11.1%,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美沙拉嗪口服联合灌肠法治疗UC较单独口服给药治疗效果更佳,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美沙拉嗪 溃疡性结肠炎 给药方式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9例早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的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化疗后行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肿瘤根治性切除率为70.2%(33/47),术后复发率为2.1%(1/47),术后OLQ-ST022评分为(43.94±3.31)分,对照组肿瘤根治性切除率为43.7%(14/32),术后复发率为9.4%(3/32),术后OLQ-ST022评分为(64.67±2.95)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前给予相应的化疗,能显著提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早期胃癌 临床疗效 手术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胸腔闭式引流方式治疗肺大泡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21日~2018年2月8日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肺大泡自发性气胸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使用传统粗硅胶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观察组50例,使用8F-10F猪尾巴引流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有7例患者被治愈、16例患者为有效、27例无效,总有效率46%;观察组治疗效果达到100%,其中治愈38例、有效12例。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肺大泡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治疗中,应用8F-10F猪尾巴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可作为首选引流方式予以推广。

  • 标签: 肺大泡 自发性气胸 胸腔闭式引流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5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肿瘤内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总疗效、护理后生存质量评分和应对方式。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8%(P<0.05)。情感状况、生理状况、功能状况、社会/家庭状况与附加关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护理后生存质量评分均有提高,且研究组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回避、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综合护理干预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应对方式。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改善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应对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肺癌靶向治疗 综合护理 应对方式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新生儿泪囊炎是小儿常见眼病,婴幼儿发病率约5~6%,可单眼或双眼发病,主要表现有溢泪、粘性或脓性分泌物,冲洗泪道不通畅伴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返流。对于新生儿泪囊炎不同年龄段治疗方式的选择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现就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特征及不同年龄段治疗方式做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子宫腺肌症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60例子宫腺肌症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应用综合性护理)、对照组(30例,应用基础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理状况评分(19.12±2.20)分、并发症发生率(3.33%)相比对照组(25.36±2.61)分、23.33%明显更低,P<0.05。结论对子宫腺肌症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具有较好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对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子宫腺肌症 全子宫切除术 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予以初产妇责任制助产护理对其分娩方式、产程进展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2016年9月~2017年11月于我院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组,38例展开常规助产护理为一般组,42例于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责任制助产护理为责任组,对比分析两组分娩方式、产程进展情况。结果责任组自然分娩率是97.62%,较一般组的81.58%高,P<0.05;责任组第一产程、总产程较一般组短,P<0.05。结论予以初产妇责任制助产护理可促进自然分娩率提升,并使产程缩短。

  • 标签: 初产妇 责任制助产护理 分娩方式 产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来本社区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优良率为100%,较比对照组90%的优良率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及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上有重要作用。应将健康教育大力应用于糖尿病临床护理中。

  • 标签: 健康教育 糖尿病 血糖控制 健康生活方式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顺产和剖宫产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对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100例在本院生产的孕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剖宫产的生产方式,对照组采用顺产的生产方式,各50例;比较两组产妇生产出血状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治疗组生产出血量大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0分、1分、5分Apga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顺产作为一种生理过程,其产后出血量小于剖宫产,但两种生产方式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差异。

  • 标签: 产妇 顺产 剖宫产 出血 新生儿 Apgar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时积极心理学理论对高龄产妇产程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7年5月-2018年2月期间于我院产科分娩的高龄产妇60例临床资料,按照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产时积极心理学理论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为(383.02±103.68)min、第二产程为(31.74±10.08)min、第三产程为(5.45±1.78)min,均分别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53.22±120.19)min、(38.85±11.79)min及(9.43±2.72)min(P<0.05)。结论为高龄产妇在产时实施积极心理学理论干预,可有效缩短产程,促进自然分娩,有利于产妇产后康复,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高龄产妇 产时 积极心理学理论 产程 分娩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分娩结局以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份-12月份收治的剖宫产再次妊娠符合阴道试产指征的产妇65例为本次观察组,同时将2017年1月份-12月份收治的剖宫产再次妊娠实施剖宫产的产妇70例为本次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比较均不同程度降低,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窒息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符合阴道分娩指征的可以实施阴道试产,对新生儿结局无影响,且产妇出血量少,产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 分娩方式 分娩结局 新生儿结局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析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不同给氧方式对血气分析的改善效果。方法我院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09月至2018年03月期间接收的7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患儿,并根据抛硬币原则将74例研究对象分为36例对照组与38例实验组。将应用面罩吸氧治疗组作为对照组,将应用(N-CPAP)鼻塞持续气道正压给氧治疗组作为实验组。观察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O2(血氧分压)、PH、SaO2(氧饱和度)血气分析指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远比对照组优,P<0.05。治疗前两组PaCO2、PaO2、PH、SaO2血气分析指标通过统计学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PaCO2、PaO2、PH、SaO2血气分析指标远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N-CPAP对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更为确切,有助于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更为安全有效,因此应积极的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给氧 面罩吸氧 临床效果 血气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