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创伤后成长是指个体在与具有创伤性的负性生活事件和情境进行抗争后所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目前对创伤后成长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争议,研究方法尚有局限性。建议采用纵向研究,收集完整基线资料,明确自评标准,为创伤事件后的心理干预提供更可信的参考资料。

  • 标签: 创伤后成长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
  • 简介:以为女儿慢慢长大,不需要父母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怕她跌倒,怕她受伤,可以松一口气了。未曾想随着女儿青春期的到来,“吾家有女初长成”的烦恼和困惑也跟着增多。面对几乎和自己一样高的“小大人”,为人父母者能为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做些什么呢?什么才是孩子此时最需要的呢?笔者以为孩子此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倾听、引导、肯定、尊重和共情。

  • 标签: 青春期女孩 心理健康 孩子 女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保健在儿童成长发育中的作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6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2005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常规保健(对照组970例)与儿童保健联合常规保健(观察组1035例)对儿童健康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儿童的的身高、体质量、适应性、语言、智力发展指数、运动发展指数等健康相关指标平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组间结果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儿童的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为1.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51%,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开展儿童保健工作时,可采用儿童保健联合常规保健的方式,能够显著促进儿童的体格及身心健康发育,有助于降低营养性疾病发生率,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儿童保健 成长发育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儿童保健护理在儿童成长发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0例健康儿童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儿童。其中对照组儿童给予常规保健护理;观察组儿童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保健护理。观察、对比两组儿童成长发育情况及营养疾病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各生长发育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营养疾病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儿童综合保健护理在儿童成长发育中应用效果显著,不仅能促进儿童成长发育,且能有效降低营养性疾病的概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儿童 成长发育 保健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来访者为高职学院二年级学生,女,20岁。首次咨询为主动求助,意图解决与他人(尤其是同学)的人际交往问题。随后在个人陈述中发现个体与母亲及兄弟姐妹的关系、与父亲、后妈及其同父异母兄弟姐妹关系问题、内心混乱而脆弱;表现为特别烦躁,逼迫自己学习,但是看不进去书;想要与同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却总是事与愿违。来访者听爷爷奶奶说自己出生40天后被母亲扔下,母亲一人回了相距千里以外的外公外婆家。随后母亲被当地医院确诊为精神病且久治未愈。

  • 标签: 心理创伤 沙盘游戏 咨询 人格 高职学院 人际交往
  • 简介:“社团”对于洋溢着青春活力,张扬着梦想,憧憬着未来的大学生。其诱惑力是不言而喻的。社团究竟是什么,社团对于大学生的成长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大学生又该如何去面对社团呢?有人把社团比作大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舞台。那么,你相信吗?——你的心有多大,社团为你提供的舞台就有多大!

  • 标签: 社团 意味着 大学生 学生成长 诱惑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成长探索训练,在了解自我的过程中改善大学生交往焦虑。方法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训练组成员进行28个课时“自我成长探索训练”、“人际交往技能训练”。训练前后对训练组和非训练组分别用“自我和谐量表”、“交往焦虑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容纳他人量表”进行测查。结果训练组和非训练组的各项评价指标均有所改善.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训练组比未训练组改善程度更好;训练后训练组“人际交往焦虑”和“抑郁”方面有显著改善。结论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改变团体成员的自我的觉察能力来改善人际交往焦虑。

  • 标签: 大学生 人际交往 心理适应 人际关系
  • 简介:摘要自我接纳是个体愿意面对和接受自己所具有的一切特征,关注自己的正面价值。本研究旨在通过心理成长小组的方式改善成年人的自我接纳程度,帮助小组成员更好的挖掘自身潜在资源,悦纳自己,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力。结果显示,心理成长小组的形式对提高成年人自我接纳程度的改善有明显效果。

  • 标签: 成年人 心理成长小组 自我接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患者创伤后成长(PTG)与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对102例MI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患者的PTG得分为(66.54±12.60)分,其中85.29%的患者处于中、低等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TG与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P<0.01)。结论大部分MI患者的PTG处于中、低等水平,护理人员可通过减轻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来促进其PTG水平的提高。

  • 标签: 心肌梗死 创伤后成长 疾病不确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