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中左氧氟沙星含量的稳定性分析。方法色谱柱为C18,流动相0.05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pH至4.0)-乙腈(8317),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95nm,柱温30℃。通过与对照品比较,结合色谱报告结果分析,该方法检测左氧氟沙星在0.01~1.00m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3),平均回收率为98.91%。本方法专属性强,精密度高,重现性好,结果可靠,可用于盐酸左氧氟沙星的定量分析。

  • 标签: 盐酸左氧氟沙星 高效液相色谱法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药物保守治疗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30天临床效果,探讨超高龄UA患者PCI合理应用策略。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2年1月我院80岁以上UA患者病历,按UA诊断标准、造影检查示病变冠脉至少有2支血管狭窄≥70%,排除入选前诊断晚期肿瘤、心功能≥(NYHA)III级、肾功能衰竭期以上、不能耐受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纳入共88例,年龄80至87岁,对照组药物保守治疗患者48例,平均年龄82.2岁,观察组PCI患者40例,平均年龄为81.7岁。随访1月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肌梗死及猝死例数,症状缓解时间。结果1月内治疗总有效率80.86%,观察组有效率90.00%,对照组有效率72.80%,两组治疗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超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早期干预有效,超高龄UA患者PCI治疗效果近期30天内优于药物保守治疗。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超高龄老人 介入治疗 近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痛风稳定期患者采取苯溴马隆+别嘌呤醇进行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36例痛风稳定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8例。对照组采取单一的别嘌呤醇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苯溴马隆进行联合治疗,收集各组资料,并且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血尿酸检测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65例(95.59%)显著高于对照组56例(82.35%),实验组血尿酸水平(305.75±30.54)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351.78±34.36)μmol/L,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对痛风稳定期采取苯溴马隆+别嘌呤醇进行联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血尿酸水平,治疗具有有效性。

  • 标签: 苯溴马隆 别嘌呤醇 痛风 稳定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常规治疗联合心痛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确诊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住院患者1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痛宁。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心痛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安全、有效,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率。

  • 标签: 心痛宁 不稳定性心绞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心肌缺血时间、心绞痛发作次数、室性早搏次数、房性早搏次数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丹红注射液 不稳定型心绞痛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PFNA、Gamma钉用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FF)的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选取9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I组47例行PFNA治疗,II组47例行Gamm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术后住院、骨折愈合的时间以及出血量、并发症等情况。结果I组患者的手术、术后住院、骨折愈合时间各为69.8±16.3min、23.2±6.2d、13.0±2.3周,术中出血量119.8±29.8ml,II组则分别为82.7±22.7min、23.8±5.8d、14.7±2.2周、150.2±40.2ml,两组相对应比较,手术用时、骨折愈合时间、出血量,I组均明显少于II组,P<0.05,住院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I组优良率为89.36%(42/47),II组为87.23%(41/47),并发症发生率,I组为4.26%(2/47),II组为6.38%(3/47),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FNA用于治疗不稳定型的IFF创伤,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损伤,治疗优势显著。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不稳定型 微创PF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曲美他嗪用于稳定型心绞痛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曲美他嗪进行治疗,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8.68%,对照组有效率为66.04%,差异显著(P<0.05)。结论曲美他嗪用于稳定型心绞痛辅助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运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且分析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房颤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50例,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实验组患者50例,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偏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房颤的发生率。结果随访发现对照组患者的发颤发生率为24%,实验组患者的房颤发生率为70%。结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明显降低时,房颤的发生率升高。TSH和房颤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以后的诊断中应引起注意。

  • 标签: 心绞痛 促甲状腺激素 房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药物保守治疗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长期临床效果,探讨PCI在≥80岁UA患者中的合理应用策略。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2年1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80岁以上UA患者病历,按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共入选92例,失访3例,年龄80至87岁。药物保守治疗(对照组)48例,PCI(观察组)40例,随访2年因心绞痛再次住院次数、月均心绞痛发作次数、发生心梗例数、再次血运重建术、心因死亡例数、全因死亡例数及长期药物治疗依从性。结果长期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1)。结论超高龄UA患者PCI与药物保守治疗长期效果无差别。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超高龄老人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慢阻肺是临床上常见的肺疾病,诱发因素很多,近年来发病率较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恢复期间,做好康复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本文首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介绍,然后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旨在让临床护理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康复护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从而更好的开展康复护理工作。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康复护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探讨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采用冠心舒通胶囊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冠心舒通胶囊,然后就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资料整合,两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上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中,加入冠心舒通胶囊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值得借鉴。

  • 标签: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冠心舒通胶囊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DHS和PFNA-II治疗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具体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0例,平均分为两组,每组45例,一组命名为DHS组,一组命名为PFNA-II组。DHS组实行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screw)内固定,PFNA-II组实行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roximalfemurnailantirotition)-II内固定。最终观察两组不同手术方法下患者的手术用时、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患者手术后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经观察,发现PFNA-II组患者的手术用时以及手术出血量明显较DHS组低,而在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P大于0.05,因此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和PFNA-II各有优势,DHS相较PFNA-II较为简单,且手术价格相对较低,而PFNA-II虽然操作复杂,价格相对高,但是在手术用时和手术出血量方面有优势,能够患者相对轻松的手术体验,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或者骨折较为疏松的患者,PFNA-II是相对来说,较好的选择。

  • 标签: DHS PFNA-II 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中选取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观察该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一期愈合率为87.50%,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4.38%,并发症发生率为6.25%。结论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采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疗效确切,能有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锁定加压钢板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社区管理模式对COPD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曹路社区COPD稳定期患者74例(2017年5月-2018年7月),随机分为常规健康教育的对照组(37例)与社区管理模式的观察组(37例),观察患者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活质量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COPD稳定期患者社区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较好,值得借鉴。

  • 标签: 社区管理模式 COPD稳定期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工作中中值血细胞质控品开封后测定值的稳定性。方法取一瓶中值血细胞质控品分装于3瓶同样清洁干燥的质控瓶中,贮存于2℃~8℃冰箱。每天取同一瓶分装的质控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测试。5天后再换一瓶分装的质控品测试,以此类推,测定14天。测定结果导入我科lis质控图中。质控品测定值为WBC、RBC、HGB、PLT、HCT,该批中值血细胞质控品同时进行不分装连续使用14d的对照,利用Westgard多规则质控程序对质控品进行稳定性观察。结果中值质控品分装后第1~14d的各项测定值结果稳定在控。未分装连续使用的血细胞质控品,其血小板测定结果在第7d即超过2SD,提示警告,第8天即出现Westgard多规则质控程序中的22S(质控品连续2次超过2SD)PLT失控。结论中值血细胞质控品开封分装后使用可达到有效期14d,而开封后不分装只能使用7d。中值血细胞质控品开封后分装使用测定值的稳定性更好。

  • 标签: 血细胞 中值质控品 测定值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相同浓度磷酸、乙酸、硼酸作为缓冲液对聚维酮碘溶液中pH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四组不同缓冲溶液,观察不同缓冲液对PVP-I溶液中pH值的影响。结果四组缓冲液在相同时间、环境内对PVP-I溶液中pH值的影响均不同。结论以磷酸、氢氧化钠的缓冲溶液为4.41对PVP-I溶液中pH影响较小。

  • 标签: 聚维酮碘溶液 pH值 缓冲液 pH o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门急诊收治的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组间对照方法,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结果两组经治疗4周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能改变其血液凝固性并有效预防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同时,该药对患者PT值和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影响,临床应用未见出血现象,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 抗凝作用 不稳定型心绞痛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固定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9月-2012年6月,共收治寰枢关节稳定性丧失患者47例,男32例,女15例,年龄21~71岁,平均40.30±5.65岁。其中新鲜齿状突骨折伴稳定性丧失15例,横韧带断裂5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7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3例,先天性短小齿状突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寰枢关节不稳28例,寰枢关节脱位19例。神经功能根据JOA脊髓功能评分法评定,9-17分,平均11.50±1.37分。所有寰枢关节脱位患者在麻醉状态下颅骨牵引均已复位,所有患均采用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固定行稳定性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平稳渡过围手术期,并获得18-69个月随访,平均38.52±5.6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解剖复位和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JOA评分12-17分,平均14.50±1.50分。结论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固定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具有操作简单、复位充分、固定坚强、融合率高等优点,是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安全有效方法。

  • 标签: 寰枢关节 寰椎 枢椎 重建